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审美心理的培育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9期   作者:燕银
[导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要重视情感熏陶和审美教育
        燕银
        忻州市岢岚县桃园昇实验小学, 山西 忻州 036300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要重视情感熏陶和审美教育,针对每一个小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需求进行有效教学设计,满足欣赏美、感知美、创造美的基本需求,自然而然地提升审美水平。小学语文课堂教育是学生第一次接受系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在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中,美育是极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还要深入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各式各样的“美”——人物美、风景美、心情美,等等。本文以小学语文教育中涉及的各种“美”为切入点,阐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育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审美心理;培育
导言:
        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还要塑造小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发挥美育的积极引导作用,陶冶小学生的情操,升华其情感表达和审美情趣,不断提升其整体的审美素质和综合能力。因此,针对小学阶段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探究欲的性格特征,教师需要进行美育教学的优化设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能力的提升,获取学习自信心。
1 语文教学的特点及其与塑造人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关系
1.1 情与理的和谐性
        从语文课的教材方面看,语文课的内容大多是一些中外的文学作品,是一些名家名人的代表性作品。这些作品本身是纸短意长,有弦外之音或言外之意。既有丰富的情感,又有深刻的思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也必然表现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情与理、具与象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1.2 超功利的自由性
        语文课中丰富的人文内容,积极乐观向上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往往使其具有一种超越现实、世俗的力量,带有一种令人的身心得到解放和自由的性质。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的那浓浓的扑面而来的“秋味”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那如洗的“淡淡的喜悦”等,都能给我们的心灵不尽的欢愉,让我们走出现实的困惑和不安,走进脱俗的洒脱和自由。
1.3 生动形象的感染性
        优秀的艺术作品给我们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暂时的情绪变化,而更主要的是一种心灵的深刻的感染和震撼。语文课中的作品大多也是一些通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的文学艺术形象。这些形象不仅是具体生动的,而且又是富于人生哲理的,不仅是感性的,同时也是理性的,它们往往都是充满人间真情的真善美的化身。所以,它们给人的感染性都是十分强烈而深刻的,从二者的关系上来说,语文教学是便于对学生进行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的。
1.4 审美意识的体现具有时代性
        中国经济社会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而教育必须与这种发展和变化的大形势更好地适应,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教育教学的方法和路径。小学语文教学尤其需要强调这种审美意识的培养,而且还要将其作为改革的重点内容加以坚持。对审美意识的强调,可以使学生从相对独特的视角对事物进行审视,并使自身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
2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审美心理培育的方式
2.1 创设审美教育教学情境,进行有效鉴赏教学
        语文教材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素材和主要参考,作为教师,需要深度钻研,提升自己的教学技巧和审美素养,深度挖掘符合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审美素材进行适度的拓展延伸,创设趣味真实性的审美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文学科的魅力。

鉴赏教学是小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需要教师在开展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关注美文佳句、经典作品和优秀作文,创设真实高效的审美教学情境来调动小学生的审美积极性,促使小学生进行深度学习,遵循新时期的审美发展方向实现个人审美水平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累美文佳句,拓展个人的语言素材,活跃思维能力,为后续的审美教育创设条件。在教学《第一朵花》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进行导入:“同学们是否见过含苞待放和开得正好的杏花呢?现在,老师将带领大家去探索作者眼中的第一朵花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在实际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小学生展示杏花的图片、视频来展示花朵的绽放过程,加强对优美语句和直观描写的审美认知,获得美的享受。
2.2 感悟学科语言文学魅力,增强学生审美体验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在实际的审美教育中,教师需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水平进行科学设计,构建体验性的教学模式,激发小学生的参与能动性来获得审美体验。在美文美句教学中,教师需要探索高效的审美教学渠道,带领小学生感受不同题材、不同文本内容的审美价值,不断挖掘语文教材中的重点字词、情感要素和审美观,有效增强小学生的语文感知能力,以启发学生获得对语文学科知识内涵和韵味的有效体验。增强小学生的语文感知能力是体验语文学科魅力的重要过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引入趣味性的教学资源才能真正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审美能力是进行美育教学的参考,制定明确的审美教学目标后,教师需要进行灵活调整和有效教学,不断加深学生的深度理解能力,实现德智体美综合素质的发展。在学习《天鹅的故事》时,教师可以归纳总结文章的中心:老天鹅用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作出奉献。让小学生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触动,从而懂得尊重大自然,关爱生命,并开始对人生的价值进行思考。打破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限制条件,丰富审美教学形式,实现个人能力全面提升的教学目标。
2.3 开展综合实践教学活动,显著提升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起到了实践性的作用,兼具工具性、审美性、人文性的语文学科作为基础阶段的重要教学科目获得了全面发展,满足了小学生发现美、认知美、感悟美的基本需求。在语文教学中发现美、认识美,真正提升了审美能力。教师通过组织实践活动把审美教学从理论转化到了应用,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了补充和延伸,有利于发挥小学生的想象能力,为提升其审美能力创造了条件,真正体现了小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有助于实现个人品质的提升。
        例如,整个审美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实际调研类活动来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融入丰富的生活和生活,在实际中提高审美水平。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通过对文章内容的详细解读,组织“小鱼放生”的游戏活动,带领小学生体会文章中心,从而使其明确了社会必须遵守的公德和规章制度,实践体验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揭示文章中心,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从而全面提升小学语文的审美教育,最大限度地发展了小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综合水平。
3 结论
        语文教材的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像力、透彻的理解力三种能力的培养来培育和建设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不仅能使教学变得新颗生动、活、有趣,还能让学生终生受益。利用其资源优势,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真善美,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审美心理教育,塑造他们的审美心理结构,完善他们的人格,不仅能使教学变得新颗生动、活、有趣,还能让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沈梦婷.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路径[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7
        [2]王顺,韩永昌.教育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5月出版.第165页.
        [3]赵英华,罗庚生.基于素质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