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园的集约式人性化空间设计探析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向萌
[导读] 教育一直是整个社会的关注焦点,校园建筑作为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向萌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0092
        摘  要:教育一直是整个社会的关注焦点,校园建筑作为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室内空间与校园环境所形成的立体空间氛围对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此,本文探索校园空间集约化在实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上海桃浦智慧科技城托马斯实验学校为例,对校园建筑的规划布局与空间集约化和人性化设计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对设计手法进行诠释,以期可以给此类工程项目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集约式;人性化;空间;设计
         引言
        人类可作为空间的主要创造者与使用者,能够为空间的改善提供核心动力。对空间环境进行设计主要目标在于优化人类的生活。人性化主要以使用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为着眼点,主要提升建筑空间的舒适性。集约化则可利用各维度的资源来发挥出建筑的功能,二者需结合来体现出建筑的高效和人性化的特征。
1、集约式的含义
        集约式主要为经济学中的专业术语,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合理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发挥出人力方面的效能,全面优化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建筑行业。集约式则被解释为高效运用设计空间资源,为人类的各项活动提供适合的功能和场所。
2、校园规划与教学空间布局的常见模式
        集约式的理念并不是学校设计的新理念,而是具有综合性的设计理念,基于因地制宜的条件下综合运用各类手段来实现高效和舒适的空间设计效果。
2.1 分散式
        我国校园建设早期多使用该种形式的布局,主要由校园道路来连接各建筑体,其优势在于能够分步实施建设,相互不会形成影响。建筑功能分区较为明显,且引导功能较强。校园建筑的规划需要突出主次层次,建筑规模可由具体的需求确定。建筑需具备较为理想的采光或通风条件,上述布局方式对基地面积的要求较高,且通勤流线也较长。
2.2 集中式
        在城市密度较高的区域,基地资源相对较少,因此学校也可使用集中式的布局方式。由于建设区域有限,设计人员便需将教学及其他功能性空间结合设置。该种布局方式的优势在于空间的紧凑性较强,布局更为合理。如将多功能厅与教学楼相邻设置,这样便可为学生节省来回穿梭的时间。将运动场地与教学区域垂直布置,能够体现出更高的可达性。但集中式布局的建筑单体由于距离较短便会形成干扰性的影响,因此在设计建筑时便需综合衡量各矛盾因素,科学采取隔音处理。
2.3 串联式
        该种布局方式主要可将建筑主体连接为“一”字型等,其优势可体现在:第一,能够对相对复杂的线路进行简化,且具有更为明显的指向性,便会出现迷路的情况。第二,在对校园空间进行规划时,还需保证空间具有层次性。第三,教学空间需与功能性区域科学分布,同时具备更为理想的采光和通风效果,将各功能性区域的干扰降到最低水平。该种布局的缺陷在于交通线路过长,且对基地面积的浪费较高。
2.4 围合式
        该种布局方式主要由一个或多个区域构成不同功能的分区。优势在于功能关系更为灵活,分布清晰,能够将校园空间设计为不同的开放化空间区域。各种学习和交流活动均可在相应的功能区域内实施,这种内聚效应会形成更高的归属感。但缺点在于交通交错,需设置醒目的标识来指明路线。
        
3 上海托马斯实验学校工程概况
        上海托马斯实验学校新建工程位于普陀区桃浦科技智慧城,北侧靠近武威路,南侧为规划永登东路,西侧为祁连山路,东侧为规划绿塘路。总建筑面积72010㎡,规模为 72班中小学,其中小学30班,中学42班;宿舍可提供约800个学生床位和220个青年教师床位。整个学校由位于北地块的中学部、宿舍和位于南地块的小学部组成,南北向平行布置并通过地下连通道、过街天桥、内部连廊等连成整体(图1)。

                                                                           图1
4 集约式人性化空间设计手法在本项目中的应用
        上海托马斯实验学校目标是打造地区名校,将引入美国托马斯高中国际课程与教育资源,因此规划及建筑设计需满足我国义务教育教学与美式国际中学教育教学的伸展对接。学校是交流的重要场所,需要着重考虑人性化设计。开放、共享的外部空间能增强同学们的相互交流,促进提高社交能力。建设一个环境育人、寓教于境、寄景于情的校园,是本案的设计目标。
4.1 集约思路下的规划布局
        人均用地不足、基地被城市道路割裂为南小北大的两块,北地块角落有较难搬迁的通讯基站,这是本项目基地的三大不利条件。如何妥善的解决以上问题,是本项目规划设计的出发点。
        (1)隔离城市不利因素:环形跑道设置在北地块西部,既可以减少城市次干道噪音对主要建筑的影响,规避现存通讯基站对主要建筑的辐射,同时在基地东部形成相对完整的建设用地,便于建筑布局和交通组织(图2)。
        (2)明确功能分区:根据美式国际中学教育教学的学制特点(小学阶段相对独立,初中高中衔接更为紧密),以及住宿需要集中在中学阶段的需求,将中学部设置在面积相对宽裕的北地块,小学部设置在南地块,二者通过过街天桥相接(图3)。
        (3)生活空间与功能空间的关系紧密而独立:宿舍设置在中学部北侧,通过连廊、下沉广场等空间与教学综合楼及体育运动设施相连,形成相对独立的生活区但又可以风雨无阻的到达其他区域(图4)。
        (4)体育区合理分配:根据用地条件,主要体育运动设施如风雨操场、游泳馆与环形跑道结合设置,形成北地块体育运动区;南地块设置室外网球场、篮排球场和小型风雨操场,两个地块均有体育运动设施又各有区别,既可独立使用又可互相利用,满足整个学校对不同体育项目的教学需要(图5)。
        
4.2 人性化设计的建筑形态与功能
        建筑的形态和功能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引入集约化设计理念后,形态与功能有了新的和谐共生方式。
        (1)弱化建筑尺度:主体建筑采用折线型形体围合出主入口空间,柔化中庭式教学楼方盒子的生硬界面,弱化建筑沿街立面长度的尺度,整个建筑形体舒展,比例亲切宜人。
        在弱化建筑体量的前提下将高大体量空间下沉,同时利用台阶式屋顶、室外连廊等元素结合室外景观设计地景建筑,营造活泼灵动的校园空间(图6)。
        (2)垂直方向上探索集约与人性化:学校的功能空间也在垂直维度上进行分区,如同一个生态系统(图7)。
         地下空间包含一些大体量、非重复性的校园公共功能,如食堂、礼堂、风雨操场和游泳池等。每个不同的空间,以其不同的高度需求,从下面推动地面隆起成不同形态的山丘并触碰到上部建筑的“肚皮”,它们的屋顶以绿化的形式成为新的起伏开放的“地面”。
        上部建筑是根茎状的板楼,包含了那些更重复性的和更严格的功能,如教室、实验室、学生宿舍和行政楼等。它们形成了一座巨构,有扩展、弯曲和分支,但全部连接在一起。在这个巨大的结构中,主要交通流线被拓展为创建社交空间的室内场所,就像一条河流,其中还包含自由形态的“岛屿”,为小型的群组活动提供半私密的围合空间。

4.3 集约化的道路交通组织
        基于场地特征和总体布局特点,中学部和小学部主入口设置在桃清路两侧。校车主要服务对象为小学生,在小学部设置校车专用集散场地,结合过街天桥延伸而成的架空连廊形成有遮蔽的候车空间,中学部学生可通过过街天桥直接到达。
        校车流线借鉴公交车到站接送方式设计,采用单向流线控制南进北出,避免场内回车,效率最大化同时最大限度保证安全性。人行出入口和车行出入口的完全分离,有效保障了学生们在校园内的行走安全。校园内交通流线以步行为主,便捷高效。
4.4 集约主题下的空中绿化
        基地人均用地不足,建筑功能多体量大,导致可种植的室外场地较少。为满足绿化要求提升空间品质,绿化布置也呈现出垂直发展:
        (1)充分利用屋顶平台、地面广场、下沉庭院打造立体化的室外活动空间。
        (2)设置大量屋顶绿化。
        利用一层建筑与主体建筑的面积差设置大量屋顶绿化弥补绿化面积不足,通过与运动场结合的室外大台阶将屋顶绿化成为地面景观的延伸,真正成为可供利用的室外活动场地。同时在整体上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立体景观系统。
5、结语
        校园建筑作为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其建筑室内空间与校园环境所形成的立体空间氛围对中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集约式人性化理念为核心,对上海市高密度城区的中小学校园建筑的空间环境提出优化设计,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加健康、舒适的学习环境。在遵循当代教育建筑新的要求下,在面积有限的基地里,注重各个建筑之间的相互联系,力求塑造出满足时代需求的校园建筑空间。
参考文献: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