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中公共空间的整理与激活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李艳波
[导读]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放缓,
        李艳波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200092
        摘要: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放缓,上世纪末的很多城区都面临着大片或局部不断衰败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公共空间所面临的考验尤为严峻。本文以分析目前城市更新所面临问题为前提,尝试从系统论、场所主义、文脉传承的角度具体对公共空间的激活提出建议,以期对日后的城市更新活化做出一些方向上的构想。
        关键词:活力更新;功能复合;文脉传承
1研究背景
1.1 “城市更新”的要义
        随着21世纪二十年代的到来,城市的发展由改革开发后的大踏步前进变为缓慢增长阶段。一方面,城市开发模式由增量逐步过渡到存量模式,大规模与大范围的规划项目大幅减少,小而精致的高质量项目开发成为主流追求。另一方面,上世纪末至今的几十年里,城市在发展的同时,部分城区也在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败,越来越多的城中村、老破小成为城市不可言说的“伤痛”。然而,在经历大刀阔斧的大拆大建,推翻重来的尝试后,城市并没有显现出预想的活力与魅力,反而涌现出一批死气横生的“鬼城”,因此吴良镛先生提出“有机更新”这一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同时又达到可持续发展目的的新理念。他觉得小规模、局域化、不破坏传统历史人文环境的方式,才是适合当下、适合国情的第一要义。
1.2城市发展与更新
        国内外的城市发展进程不同,城市发展与更新的进度也并不统一。西方国家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百分之六十,再之后就是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过程,城市更新则主要集中于贫民区与房地产项目。
        国内的城市发展则是在改革开放后才进入快速发展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更新的范围和规模也在逐步扩大。同时,各地出现了一批极具特色的改造与更新模式,例如南方的典型——广东的三旧改造;北京的旧工业厂房改造为798艺术区,宋庄艺术村;四川的成片旧城改造等。
1.3城市更新政策
        最新的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城市更新需要完成在2000年底前建成的21.9万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基本完成大城市老旧厂区改造,改造一批大型老旧街区,因地制宜改造一批城中村。
        针对这一纲要的提出,不同地区采取的方案也是不同的,比如江西省将彰显地域特色,提升城市品质作为2021年的工作方案;北京市则聚焦功能核心区位老旧小区、危楼旧楼、传统商圈、老旧厂房的集中更新改造,提出“腾笼换鸟”的新政;浙江省则是将视角定在老旧小区改造上。总得来说,城市更新由政府主导,社会公众参与,但还尚缺乏法律法规层面的指导与规范,其中,尤其针对城市中公共空间的集中整治与活化尚且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各方面的处理与手段都不够成熟。
2城市更新中公共空间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在城市的各种空间中,公共空间无疑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是承担人们社会交往、组织活动、交通出行等一系列生产生活的场所空间,它包括社区、街道、公园、开放性场所等公共空间。而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公共空间所存在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则更加的突出。
2.1 城市更新中公共空间的复杂性
        正如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中强调的那样,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建筑所呈现的复杂性是包含环境因素的。而在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公共空间,则更是环境与时代二者共同催生下的复杂产物。公共空间的形态、结构、模式、组织及关系体系由其所在城市的空间和社会模式构成,而正是城市在三维甚至四维和时间维度上不断催化着空间的演变。从空间的形态到空间的场所性质,城市更新的设计师都力图在保留原有精神体系的同时,挖掘更深层次的城市内涵,创造更大程度的城市活力。
        城市更新中国公共空间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比新建城市区位更为复杂。

物质环境老化与产业结构的失衡,带来的公共空间失活,设计师需要对旧系统重新评估,而新旧建筑共生的环境特征,使得公共空间有时需要重新打造,才能延续城市活力,这其中复杂的场所元素的留存与延续绝不是一个建筑或一个广场的改造能决定的,更多的是系统的构建,这还需要政府、民众、机构、设计师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达成,也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2.2 城市更新中公共空间的矛盾性
        早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城市更新在改造方案中就面临过其突出的矛盾性。1953年,北京正面临确定新的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的问题,当时,梁思成主张保留原北京城城墙,并将其建设成为环绕整个北京的长达四十公里的环城立体公园,如果方案被采纳,北京城墙将是世界上得以完整保留的最宏伟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墙上约十米宽的公共空间,足够十万人休憩停留,或许那会是中国的高线公园。然而当时的主持专家却一致认为应该拆除,他们不认可旧建筑的历史价值,且用阻碍交通为由,一举拆除了北京的旧城墙。到了2004年,北京市却选择重修永定门。现在看来,选择拆除古城墙,自有当时历史环境下的局限性,当下更应思考的是,如果再碰到新城发展与旧城保留的矛盾,到底应该作何选择才能更好的激发城市活力。
3. 城市更新中公共空间整理与激活的设计原则
3.1 系统性原则
        正如北京城墙所面临问题一样,现代城市更新时,公共空间要想充分激活其原有活力,必须遵循系统性原则。城市公共空间在发展的过程中,衍生出多种结构空间,如街道交通结构、绿色生态结构、社区交往空间结构等等,这些公共空间的结构性特征共同组成了一个网状系统,城市需要在这个系统中衍化更新,既不能一味的破坏原有肌理结构,也不能囫囵个的不做取舍,全部保留。设计者需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对有所衰败的城市公共空间做出系统性的设计规划。
3.2 因地制宜原则
        在城市的不断发展中,城市的激活重塑需要的是保持原有的特征性,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网红款。这需要设计师在面对不同城市的情况做出因地制宜的方案,深度挖掘城市的社会活力、人文活力、经济活力,把握属于城市独特的魅力,并将这些魅力与公共空间的改造更新相结合,运用设计手段呈现给受众,这样才能让城市活力得以延续和发展。
4.城市更新中公共空间整理与激活的设计策略
4.1功能复合,整塑活力
        现代主义建筑理论把空间的“意义”与功能联系起来,而在城市公共空间更新过程中,最接地气,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便是公共空间的功能使用。公共空间的实际使用功能,大多取决于其相邻界面的建筑功能,比如商业中心附近的公共空间多是商业广场、步行街,居住区附近的公共空间则是社区活动广场、绿地,重要历史保护建筑附近则是市民公园等等。单一的功能空间关系使得人群的集聚性下降,这早已是经过验证的事实。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设计者在赋予空间活力的时候,需要考虑空间的复合性,多种功能空间交叉共存,让对空间有不同使用偏好的人能够共同激发空间活力。
        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雅各布斯就曾经提出相似的论点,空间的混合性需要有极丰富的多样性的内容,这种混合性需要能够支持城市的安全性、需要提供足够的交往空间,还需要能够让不同的人群交叉使用。她提出城市文明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涉及功能用途的大部分公共空间发生足够多的多样性。例如美国纽约的洛克菲勒下沉广场,在平时,主要是作为人行广场供人休憩、停留,到了炎热的夏季就会支起顶棚变身为咖啡馆,冬季则会被洒上水,变成滑冰场。另一个著名的功能混合案例是高线公园,原本废弃的火车道,经设计的妙手回春,变身成为独具特色的空中走廊花园,充分激发了公共空间的活力,提升了经济效益。这启发设计者在进行城市更新的时候要将现有场所的功能潜力充分挖掘或是置换。
4.2文脉传承,古今熔融
        公共空间的存在意义来自其营造的场所特征,在对空间进行整理与激活的时候必须将其承载与传达的精神文化和价值观念融入其中。行为心理学和知觉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心理之间的关系决定了空间的意义所在。场所理论认为,人是在场所中栖居的,空间构成的场所精神,来源于公共空间的场所感。
        在历史的进程中,建筑与建筑的环境以及公共空间的发展,是城市文脉的重要体现。例如村头的古树合围成的交往空间,水岸边防止水患同时避免外族侵袭的埠头围护空间,古代城市里坊中的沿街集市等等公共空间,现代设计师在城市更新的进程里,需要采用合理的手段将历史文脉进行转译,尤其是针对历史保护街区,在活化和整理的过程要将城市公共空间与市民的思索、记忆产生共鸣,使城市的使用者能够很好的解读它、识别它和认同它。
5.结语
        本文从城市更新的痛点出发,分析了其公共空间存在的复杂性与矛盾性问题,并以此为根据,提出空间的整理与活化应以系统性和因地制宜为设计原则,在设计的过程中重点关注功能复合与文脉传承,唯有这样,才能让当代公共空间在更新的过程中起到承前启后、延续城市活力的作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