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阳 路小强 任磊 蔡昊辰 李丽莎 赵鸿哲 高祎博
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 天津 武清 301700
摘要:现代化条件下,伴随我国对于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各种水里工程项目不断增加。水利工程具备抗旱、防洪、发电等各个方面的功能,在进行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不然水土流失就会为生态问题造成严重影响,并且为生态功能的实现造成影响。生态修复技术作为水土保持中较为常见的技术,此技术的应用具有显著优势,有效减少水土流失的危害性。有鉴于此,本文对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有效运用进行深入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修复技术;水利工程;水土保持
前言:在原有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社会大众对水利工程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了重视,忽略水利工程项目的生态效益,在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更为严重,在水利工程项目的现代化发展中,人们应高度重视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利工程中水土流失现状的突出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在当前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过程中,工业企业势必要采取生态修复技术,为水土保持效果的充分发挥提供保障,避免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性,为经济社会中水利工程作用的最大限度发挥保驾护航。
1水利工程中水土流失的特征
水利工程的施工较为复杂,水土流失问题往往会受到恶劣自然天气的影响。工程建设通常在偏远地区,修筑交通道路是促进施工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其建设难度较大。如果未能采取针对性水土流失预防措施,将会对地表植被产生较大影响。移民安置区和水利淹没区的建设,使得工程量明显增大,其较大的建设范围也会使得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破坏。当采取清除和平整工作时,地表抗侵蚀能力就会受到影响,裸露面积加大,进而引起水土流失问题。线状水利工程的最显著特点就是施工线路长,在施工中会遇到不同的地形与地貌状况,线性分布是水土流失的基本特征,给预防与处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需要对施工段的基本特点进行分析,采取针对性水土保持措施。
2水土保持中生态修复技术的重要作用
2.1有助于减少自然灾害的出现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项目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水土保持中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对于植被的生长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有效增强区域中植被的覆盖率,有效提高区域中土壤的肥力,进而充分增强土壤的蓄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的出现率。水利工程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充分满足经济社会中的防洪、发电、蓄水、灌溉等基本需求与,对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具备良好的调控能力,而生态修复技术的运用可更好的维持区域中自然生态的平衡性,避免出现自然灾害。
2.2有助于提升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
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推动水资源实现科学控制和调配。在水利工程的使用中,影响水土流失现象的因素重视,若是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将会为水利工程队水资源的调配作用造成严重影响。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有效降低水土流失的危害,让水利工程水库中的水资源更加充足,为水利工程项目的拦洪及蓄水等相关作用的实现提供保障,有助于推动水利工程实现最大化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3水利工程中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
3.1生态环境保护中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
现如今,人们对于生态建设的重视度不断提高,所以,在各种工作的开展中,不断提高对环保工作的重视。水利工程的施工一定会影响生态环境,所以,应确保水土保持的观念,才能有效开展绿色化的水利工程建设。
其一,在进行水利工程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应对建设现场进行全面勘察,并详细分析周边的详细情况,确保整体的设计更为合理科学。其二,在工程项目开展中,相关工作人员应严格掌控施工质量。其三,在水利工程的竣工时期,应重视施工现场的后期处理与清理工作,进而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对于水利工程实现保护工作,为周边的生态环境提供保障。
3.2修复技术及科学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水利工程分布在全国各地,各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各有差异,所以,在进行水土流失治理中,应结合当地区域特点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出可靠的生态修复技术计划。可引入科学技术方法,对水土保持及其生态学原量进行分析,以发挥治理的优势;也可协调搭配种植乔木、灌木或草本植物以实现生态层次性,使其各自发挥优势,促进生态效益。此外,在生态自我修复过程中,除了借助生态系统自身能力,还要结合区域性自我修复潜能及期限,根据其情况制定具体策略。实施中,相关部门要配合好人力投入,落实工作,将生态自我修复和人员辅助有效结合,以提高水土流失生态修复有效性。
3.3不同的治理区域开展不同规划中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
中国的国土面积非常广阔,不同的区域中存有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等约束,不同区域中的水土流失现象通常是由不同的因素导致的。所以,在进行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运用中,应有效结合区域特点,最大限度的确保水土保持的有效性。水土保持的初期阶段,相关人员应加强水土流失调查的详细开展,有效结合水土流失的程度、原因等,加强整体规划。在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中,应全面了解区域中的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条件、严重程度等,推动水土保持实现分区治理,为不同的水土流失区域中积极采取不同的水土保持策略提供保障。不同治理区域中的水土保持规划可有效提高区域中水土保持的有效性。
3.4降低破坏生态植物中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具体是指对破坏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进行人为的修复和整治,使其恢复到自然状态,反之,减少对其的破坏,可极大减少生态修复工作。所以,应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及植被的破坏。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对生态植被的破坏,首先应避免随意施工活动,须施工时应尽量选择植被较少的区域,将施工活动控制在最小范围。再次,工程的设计人员应秉承尽量不扰动植被的原则进行施工方案的优化,以减少废渣量和堆积范围,降低对生态植被的破坏。
3.5科学调整生产布局,提高技术的应用力度
现如今,中国的生态环境非常复杂、各个水域的状况存有显著的差异性,怎样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和后期的生态修复属于尤为重要的工作。在施工开始前,应充分结合水利建设的长远发展,还要有效结合生态发展的具体情况开展生态修复技术方针政策的运用,防止水土流失现象的大规模开发利用。而对于先进修复技术的应用也尤为重要,推动生态恢复工作的顺利开展。
结束语:
概而言之,我国的地理环境具备非常显著的特殊性,受到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条件的影响,致使我国成为水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的国家之一,不仅如此,在水土流失的影响下,较易发生山体滑坡及泥石流等各种自然灾害,为社会的未来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会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所以,将生态修复技术应用于水利工程的水土保护中,最大限度的实现水土保持的基本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有庆.生态修复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智能城市,2020,6(23):24-26.
[2]张丽萍.生态修复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J].珠江水运,2020(16):102-103.
[3]刘小荣.工程施工中的水土流失问题及其生态修复技术[J].甘肃农业,2020(05):115-117+120.
[4]曲波.水利施工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有效运用[J].科学技术创新,2020(09):124-125.
[5]黄桂云,张国禹,吴笛.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有效运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9(10):219.
[6]张瑜.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分区设置和修复[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9,48(09):11-12.
[7]曾维权,廖裕俭.水利工程项目水土保持建设的生态修复研究[J].产业科技创新,2019,1(10):37-38.
[8]赵京.试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0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