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轲
上海六木景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上海市200433
摘要:中国是竹子的故乡,早在7000多年前,中国便已有了种植竹子的活动,时至今日,竹已经渗透至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从审美、饮食、建筑、艺术等各个领域,都能寻找到竹的符号,尤其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常常出现竹子的身影,寄情与竹,借竹铭志,早已成为中国人,特别是中国文人常有的思想活动之一,本论文以竹为本,从竹的种类与应用,竹的美学价值,竹在古典园林中的地位,直至当代新中式环境中竹的审美与应用的发展等各个角度,浅析竹与人居生活空间的关系,总结相关的设计经验,进一步挖掘竹在当代景观中的运用价值。
关键词:竹 、园林、设计、新中式、文化、历史、美学
竹的种类与园林应用
竹子,本质上属于“草”的一种,它是禾本科竹亚属植物,竹的分布十分广泛,全世界大约有70多属,1200多种竹类,在全球范围内,可分为亚太竹区、非洲竹区,以及美洲竹区三大区域,而中国,更是被誉为“竹子的故乡”,早在7000多年前的人类遗迹当中,就已经存在种植竹的生产活动内容。时至今日,中国约有37属,500余种竹类植物,占据全世界竹类植物近一半数量,中国更是有“浙东竹海”、“蜀南竹海”、“赣南竹海”等众多的以竹为主,因竹而名的风景名胜区。
中国约有37属500余种竹类植物,在园林景观应用当中,我们以散生、丛生及混生三种形态来进行划分,其中常见散生竹有紫竹、方竹、毛竹、淡竹、金镶玉竹、罗汉竹、粉单竹、早园竹等,常见丛生竹包含孝顺竹、银丝竹、、大叶慈竹、麻竹、绿竹、小佛肚竹、杂交竹、大头典竹、云南黄竹、龙竹等。常见混生竹类包含苦竹、橄榄竹、箭竹、茶竿竹、唐竹等,除了以上三种基本分类外,丛生竹又可划分出矮生竹一类,包含菲黄竹、菲白竹、凤尾竹、箬竹、小琴丝竹、鹅毛竹、鸡毛竹等竹类植物,以上众多的园林竹类植物品种,广泛的适用于不同的园林景观空间,可观,可赏,可游,可障,是中国传统园林空间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竹的传统美学内涵
我国已有约7000余年的种植竹的历史,作为“竹子的故乡”,我国具有丰富的观赏竹类资源,从古至今,“品竹”一直是我国文人极为推崇的一项审美乃至思想活动之一,古人从“品竹”、“悟竹”当中,感悟人生,抒发情感,甚至沟通宇宙,使得内心世界获得极大的充实与慰藉,竹,早已升华为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符号之一。
竹的美学价值分为外在形态与内在意境两个方面,外在形态包含单体与群落两个状态,竹的单体形态欣赏,除开埋于地下的竹鞭(竹根)以外,其地面部分总计包含竹杆(茎)、竹节、竹叶、竹花等部分,其中竹杆大多为绿色,绿色竹杆郁郁葱葱,成林成片,往往构成一副幽静清凉的画面,同时,竹杆也有紫色(紫竹)、黑色(墨竹)、红色(朱竹)、黄色(金镶玉竹)、白色(粉单竹)、以及杆身有泪斑的斑竹等各类颜色,极大地丰富了竹杆的美学欣赏价值。而竹节则是竹类植物特有的植物器官之一,竹节形态类似人骨关节,因此往往寓意为“风骨”,象征着坚强,正直的高尚品格,竹叶往往瘦削纤细,却又韧劲十足,竹叶翠绿茂密,提供浓密的荫凉空间,对于竹叶的欣赏,古人往往从其影与其声两个两个方面出发,用“竹影婆娑”形容竹叶的摇曳生资,而常常以“秋声只在竹林间”来描绘茂密的竹叶在秋风的影响下,相互摩擦而产生的萧瑟声响,以此来寓意秋日的寂寥,而竹花在竹的形态欣赏中较为特别,竹花相对难见,多生于即将衰败的竹林,竹花颜色较淡,花瓣细小,清风徐来,随风飘荡,因此文天祥也曾为竹花作诗一首:黄家紫家斗魏姚,夷齐玉立青萧萧。便是人间小天地,不特水上做萍漂。以此来赞颂竹花高洁的品格。
竹的丛生形态欣赏,包含单体竹的成林状态与丛生竹的群落状态欣赏为主,单体竹成林往往能形成曲径通幽,远离尘世喧嚣之感,而丛生生竹往往以欣赏其群落状态为主,群落形态的竹林,往往被赋予一种“团结互助”的精神寓意,同时也与中国传统“家族”观念相吻合,古人常以繁茂的竹林比喻家族的兴旺与紧密,所以也常在门前院落种种植竹林,以此寄托人丁兴旺,家族繁荣和谐的美好祝福。
中国人品竹,由形而入,由神而出,除了欣赏竹子的形态美以外,其内在之美、气质之美、精神之美,往往更令人感动,让人向往,自古以来,竹子被人赋予了无数的精神寓意与高尚品格,古人对其进行充分的拟人化的性格寄情,竹的形态清癯、姿态隽永、骨节硬挺、色彩雅致,给人以淡薄、孤高、正气的品格象征,古人往往以竹自省,表达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不卑躬屈膝的人格价值,比如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常以竹自比,“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他对竹子坚韧不拔,卓尔不群的精神品质的崇高歌颂,中国人对于竹的欣赏,其实早已超出其形态美学的范围,对于竹的精神寓意的欣赏与寄托,才是中国人爱竹,惜竹,敬竹,比竹的最终缘由,竹子,本身早已化为中国人最为敬仰,最为崇拜的精神图腾之一。
竹在古典园林中的造景运用
中国是竹子的故乡,可以肯定的是,“竹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到内心感悟,都与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在中国传统古典园林中,也有着悠久的以竹造景,借竹寄情的案例,著名的园林造景大师计成在其《园冶》一书中总结出了:“竹里通幽”、“移竹当窗”、“粉墙竹影”、“竹石小品”、“竹坞寻幽”、“结茅竹里”、“寻幽移竹、对景莳花”等典型造景手法,为现代竹类造景,竹类审美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理论基础,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竹里通幽”、“移竹当窗”、“粉墙竹影”、“竹石小品”这几个典型造景手法进行相应的阐述。
竹里通幽:竹里通幽是古典园林造景中常用造景手法之一,其手法主要以丛植或片植竹林为基础,竹林中布置曲折蜿蜒的小径,小径宜窄不宜宽,宜曲不宜直,竹林尽量深邃幽静,避免过于通透直白,整体氛围追求深幽,隔绝的出世之感,杭州著名景点“云栖竹径”便很好的运用了“竹里通幽”的设计手法,利用天然竹林,塑造蜿蜒古朴的步行小径,通透处设置亭廊,打造出一片远离尘嚣,幽静天然的竹林游览空间。
移竹当窗:计成在《园冶》中提到: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充分描绘了从窗前望向庭院的优美景色,通过对风声,水波的动态描绘,反而衬托出比静更静的禅意空间,移竹当窗主要以古典园林中的“框景”为设计手法,结合中国古典山水画构图意境,在建筑窗外,围墙漏窗,月洞门,甚至山洞,树干等各种具备框景条件的位置,均可塑造移竹当窗的景致,以此定格自然之美。
粉墙竹影:粉墙竹影充分借用了传统山水画中的写意画法,以江南园林中常见的白墙为画卷,以靠墙而植的竹为笔,将竹影落与白墙之上,绿色竹竿在白墙映衬之下也更显自然青翠,同时搭配兰草、石灯、石笋或太湖石等元素,寥寥数笔,便充分勾勒出一幅风骨遒劲,苍翠高远的写意画卷,粉墙竹影充分实践了中式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意境,同时也是古代文人借景抒情,以竹自比的主要意境空间之一。
竹石小品:顾名思义,竹石小品主要模拟天然的竹子生存环境,在庭院中与景石相互组合搭配成景,该景主要以表达竹子在艰苦的环境中百折不挠的生命力为意境主题,取意自然,同时将自然景色进行人格化塑造,最终帮助游人实现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观景感受。竹石小品布置自由洒脱,一般不单独成景,往往是以组合的形式进行点缀搭配,将竹石小品放置于白墙之下,便可构成“粉墙竹影”的效果,移至窗前,又可形成“移竹当窗”的景观意境,置于盆中,又可微缩一方山水,根据不同的空间条件,竹石小品可以产生不同的景观画面,或为点缀,或为主景,都可自由变化,同时竹石搭配也可千变万化,总之,以遵循自然现实为核心,力求塑造符合自然,同时又高于自然是竹石小品最为核心的造景原则。
竹在传统园林应用中的局限性:
虽然竹在中国传统古典园林中运用十分广泛,且造景手法与栽植技术也日益精进,提炼出各式各样的经典景观效果,打造出众多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空间,对中国传统园林审美影响巨大,不过,限于古代文人士大夫过于单一审美倾向与相对原始的科学技术条件,使得竹类造景在传统古典园林中同样存在不可忽视的局限性。
首先,传统园林审美中,一般都是以单体竹为主要种植手法,往往过于强调单体竹之美,而很少欣赏竹的群落美感,这其中有受限于古代园林庭院体量往往较小,同时,也过去强调精细的手工技艺与繁杂的园林空间有关,而现代园林则不存在以上问题,现代园林动辄上万甚至几十万平米的绿地空间,为竹类的群体造型提供了广阔的环境。
其二,因为古典造园体系往往有文人士大夫阶层所掌握,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又被称为“文人园林”,因此传统古典园林十分注重“意境”的表达,包括对竹子的欣赏,同样以欣赏其意境美为主,此种审美水平,需要个人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而现代园林则早已面向社会大众,对景观环境更不仅仅是单纯的欣赏其意境之没,反而更多的强调其通俗性、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因此过于意境化的造景手法,在现代园林,尤其是公共园林空间中,反倒不是特别合宜。
其三,古代园林中,对竹类审美以外的功能挖掘还不够深入,庭院植竹,一方面是寄托吉祥寓意,另一方面则是个人审美需求,很少有运用到竹类的生态涵养功能、隔尘降噪功能,故土保水功能等方面进行运用,竹同古典园林一样,在中国古代,仅仅是少数精英贵族阶层才能接触到欣赏到的小品,而现代景观更多的面向社会大众,面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对于竹的审美需求以外,其他的功能需求则更为广泛,竹的景观功能价值也更为突出。
竹在当代景观环境中的运用
延续中国传统栽竹的文化习俗与审美意境,竹景在现代园林中同样继承了传统园林的造景艺术手法与审美价值,常见的粉墙竹影,移窗当竹,竹里通幽等典型景致在现代景观中同样得到充分的延续,且随着材料、工艺、维护水平的不断提升进一步得到提炼与升华,现代景观将传统意境表达得更为纯粹,更为极致。古代帝王官绅士大夫阶层才能欣赏与体会的竹景之美则早已步入寻常百姓家,在社区、在公园、在路边、在校园,只要是竹类可以生长的地方,均有以竹为景的环境,较之古代单一的皇家与贵族园林空间,竹景在现代景观环境中的应用要更为丰富多彩。
竹与社区景观:
社区景观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从传统私家园林中汲取了大量的造景手法与审美艺术,然后结合新的材料与工艺技术,创造出既符合传统文化与审美韵味,同时又满足当代人居生活需求的综合性景观空间,竹在社区景观中,同样有着广泛的应用,传统园林中的粉墙竹影,移竹当窗等手法在社区景观中得到进一步提炼于升华,同时当代社区景观对竹类功能的挖掘也进一步提升,能更多的结合不同种竹类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景观与功能塑造,较粗大的竹类可做竹墙,竹阵,既隔离外环境,同时也表达出强烈的仪式感,较清癯的则与景石,石灯搭配,组成对景小品,各类矮化竹类则经常被当做灌木绿化布置,极大的丰富了居住区绿化环境的丰富性。
竹与城市绿地:
城市绿地空间是整个城市最为基础的生态空间,包含各类公园体系与市政绿带,城市绿地大多为开放性景观环境,一般尺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生态多样性丰富,竹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同样十分广泛多元,一般市政道路绿带中,竹类片植,利用茂密的群落形态,可以发挥良好的隔尘降噪功能,公园绿化空间,则可以延续传统造景手法,自由塑造竹类的单体景观效果与意境效果,某些公园甚至规划有特色竹园,集中展示竹的品种,形态,习性,以及结合不同竹类特点专项打造的景观空间。给游客丰富的游览体验。
特色竹主题风景区:
中国大部分地区均可种植竹类植物,其中不少山区环境甚至以竹类种植作为其主要经济来源,这些地区往往种植至少上百平方公里的竹林,目光所至,群山之间,皆为竹海,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借由竹海资源而形成的特色竹主题风景游览区也日益成为人们旅游的目的地,比较知名的包括浙西竹海,蜀南竹海,南山竹海等地区,竹海景区一般位于山区环境,景区内山峦叠嶂,溪水潺潺,自然风光极其优越,对于这类景区打造,需以轻介入为首要原则,尽力维护现有自然环境,其次要充分熟悉现场地形地貌以及气候与时间变化对景色的影响,应充分结合竹海巨大的体量特点,以视觉冲击与行走体验为主,为游人提供登高远眺,观摩竹海碧波的赏景高点,同时也许提供曲折蜿蜒,幽静清爽的竹林小径,让游客近距离体验竹海的内在韵味,最大化发挥竹海景观魅力,获得与城市竹林完全不同的景观体验。
结语与愿景
竹文化总结:中国是世界上竹类植物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种植、培育和利用最早的国家,因此将中国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也毫不为过,经过数千年的沉淀,竹与人们日常生活早已密不可分,而竹文化,也是在中国人在数千年的生产劳动与社会变革当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文化,古人从竹子的形态出发,然后逐步拟人化的赋予其相应的品格特征,如虚心有节、中通外直、百折不挠,不畏艰险等高尚的品格特征,同时,古人也将竹的这些品格与精神充分的融合到诗歌、绘画、园林乃至日常生活当中,最终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竹景观的精髓
竹在园林中的应用历史悠久,且用途越来越广泛,品竹,由形入,从意出,除了欣赏竹子的形态之美以外,更多的追求竹子意境与精神的品味,但是无论是观形,亦或品意,竹景观都离不开“静”的氛围,塑造竹景观,都得从塑造静谧的环境着手,先将环境安静下来,使人静心凝神,只有平静的内心,才能充分欣赏竹的形态之美,群落之美,除了静的氛围以外,如有条件,竹类景观还需打造隔离于外界的具有禅意的空间,再此空间内,外界干扰不复存在,茂密的竹林,清幽的气息,斑驳的光影,稀疏的虫鸣,已经草亭石凳,青苔小溪,各种元素融合成一处禅意空间,帮助游人进一步放松身心,品竹悟道,从而得到内心的净化与升华。
竹在未来景观中的应用前景
现代社会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直接影响人们对于景观游览与欣赏的节奏与习惯,传统的品竹,悟竹等慢节奏游览方式在今天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当中,越来越难以实现,而相对直观的,纯粹的,利用科技营造出的梦幻的,具有强烈视觉冲击与话题感的景观环境则越来越多的受到游客喜爱,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虚拟现实技术,VR技术,智能感知技术等技术在景观环境的应用中将越来越频繁,传统的粉墙竹影,移窗当竹等等这类景观意境空间将借助雾森、灯光、全息投影等技术手段,在延续传统审美文化的基础上,实现更为纯粹梦幻的表达。
结语:竹与中华文化,中国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涵盖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乃至社会道德与个人品格,都有着竹的形与意的身影,对于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学会了解竹,欣赏竹,利用竹,感悟竹,就像是在了解自己,了解中华文化一样的自然,一样的重要,希望我们都能在了解竹,品位竹当中,能得到心灵的升华,体会更多的哲理,从而达到反哺于自己人生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尚宇.浅谈竹子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与探讨.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4):103-104,133
[2]刘锡涛.中国的竹文化[J].科普集萃.1999,1(23)
[3]何明.中国竹文化小史[J].寻根,1999,(2):13-16
[4] 姚兆祥,梁日凡. 竹子在现代住区景观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17)364-365
[5]张蕾.古代江南文人的竹审美与园竹景观塑造[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5,1(26)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