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养老建筑设计与改造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40卷第8期   作者:仲耀
[导读] 当前时期,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阶段,老年人数量不断的上升,
        仲耀
        江苏凌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223600
        摘要:当前时期,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阶段,老年人数量不断的上升,养老问题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在进行养老建筑设计的时候,要充分的针对老年人群体进行关注,结合老年人生理及心理的需求,为老年人打造一个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实际考察,结合建筑周围的环境状况进行有效的分析,设计出具有较高水平的养老建筑。鉴于此,文章详细论述了现代都市养老建筑设计和改造,旨在可以为行业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进而更好的为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应有之力。
        关键词:现代都市;养老建筑设计;改造;措施

        前言:当前我国老龄化趋势日益显著,尤其是在大都市中对养老建筑的需求更加迫切。在建筑建设中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满足养老建筑对生活便利、贴近自然、布局合理等方面的切实需求,对既有的普通住宅进行改造优化设计,营造功能多样的共享空间促进老年人交流互动,使两代人都能够拥有独立且符合各自人群需求空间的同时,方便往来照顾,为老人提供合理舒适的宜居环境。
        1建设养老型建筑的重要性
        1)随着进城务工的人数增加,留守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很多都是空巢老人。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很多老年人独自生活,日常生活无人照料,身体健康也得不到保证。2)我国的长寿老人越来越多,产生这一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因为我国医学技术的发展,很多疾病都能够有效的治疗,使得人们的身体健康有保障。3)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愿意和孩子居住在一起,养老建筑的建设可以使更多的老年人老有所依,即使不与孩子一同生活也能够得到相应的生活健康的保障。
        2养老设计原则
        养老设施是为老年人(年龄 60 岁以上)提供居养、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方面综合服务的机构。其建筑设计应按养老设施功能、规模和养老群体结构性质进行分类、分级设计,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精神需求。养老设施建筑空间、配件、设备设施及附件的尺度设计,应充分考虑老年人功能衰退后的体能变化和使用轮椅或需要护理的情况,并兼顾助养和各类护理方式等综合需要。并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1)养老设施建筑应针对自理老人、半失能老人、失能老人不同的体能及心态特征,并根据各类专项养老设施及综合养老设施的不同服务类型和规模等级进行科学、合理设计。
        (2)新建养老设施建筑的平面布置和结构形式,应为以后扩建和改造留有余地。
        (3)养老设施建筑宜为单层或多层建筑,城市旧城区新建的大型或特大型养老设施建筑也可为高层建筑。多层或高层养老设施建筑均应以电梯作为各楼层间老年人日常使用的主要垂直交通工具,且其中应包含医用电梯。
        (4)养老设施建筑宜独立设置,小型养老设施也可设于居住建筑中或与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合并设置,但不宜超过二层,并应有独立的交通系统。
        (5)养老设施建筑中供老年人使用的部分应全程符合无障碍设计要求。
        3现代城市养老建筑改造措施
        3.1改造思路
        在许多大城市的养老机构中存在“一床难求”的现象。以北京市为例,相关报道称要想住进北京最火的养老院,排队要等100年。由此,在当前养老机构紧缺的现状下,对现有社区建筑进行改造成为一条可行之路。在大都市中,一些老人习惯于长期住在同一社区,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环境与左邻右舍,也没有充足的经济资本选择高档公寓。对此,我们提出通过将原有住宅改造为养老建筑的改造思路,不但可缓解当前养老机构的压力,使养老问题得以改善,还可满足老年人自身对熟悉环境的依恋—原地养老。具体改造思路如下。


        3.2构建混居模式
        调查研究表明,老年人长期生活在养老机构中很容易产生负面心理,该领域专家提出混居模式,也就是老人与年轻人一同生活。全龄公寓便应运而生,与“中式”养老相结合,给老年人带来现代化福利。这种混居模式,还可由各种年龄的人群构建志愿者团队,提供基本服务的同时,降低公寓运行成本,为老年人提供精神食粮。在该模式应用中,在既有住宅中构建全龄公寓,子女可居于原有住宅,父母居于全龄公寓,由此形成“一碗汤”养老模式,这样不但使父母与子女有各自独立的生活空间,还方便相互照顾,达到“老少同乐”的效果。
        3.3改造方法
        3.3.1基本设计
        在改造设计过程中,可在现有社区住宅的基础上,结合老年人口数量构建与之对应的全龄养老公寓。在公寓底层可设置餐厅、健身中心、商业场所等,满足全龄需求。在公寓中层,可设置为护理型住宅,由专业养老人员对卧床老人、需要医疗服务的老人提供照顾与管理服务。一些身体健康、拥有自理能力的老人则可居住在适老型住宅中,并获得相应的居家式服务。如若该部分老人身体状态下降,只需转移到护理型住宅中即可,无需脱离熟悉的大环境,同时也为子女照顾提供便利。此外,还应在不同住宅之间设置养老设施,如活动室、保健中心、日间照料机构等等。公寓的高层部分可设计为普通住宅,供家属居住,为子女陪伴老人提供极大的便利条件。
        3.3.2建筑形态与朝向
        由于老年人的身体素质相对较弱,对建筑采光及日照的相对要求较高,以免因温度低、湿度大引发风湿骨病。我国冬季盛行西北风,需要对建筑采取适当的遮挡营造宜居的环境。对此,养老居所应尽量南北向设计,辅助楼可设为东西项,各种功能空间围合形成一个四合院的建筑形态,以达到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效果。为了建筑过于封闭,在建筑的转角及公共空间处可采用玻璃等现代化建筑材料,打造积极的公共空间,为老年人间的交流互动提供适宜的场所。此外,由于该种建筑为混居模式,还需对老人和青年人的居住需求综合考虑,在确保空间开放自然的同时,还应为不同年龄用户带来娱乐、工作和生活的便利。在朝向设计中,应对声、热及无障碍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一方面,大部分老人不习惯使用空调,且对光照要求较高,如若温度变化过大会引起老人身体不适,可采用东南向偏东朝向控制室温,营造良好的采光条件。另一方面,日照情况会对老年人的心情产生不同影响。比如,朝阳易于燃起老人的希望,而夕阳便易使老人感叹人生,产生失落之感。综合而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筑朝向最好是东南偏东,这样清晨到来时便会有充足采光,使老人一天精神抖擞,心情影响身体,使老人能够身心健康的安度晚年。
        3.3.3共享空间
        子女不在身边的时候老年人易产生孤单感,这时便需要与他人交流互动。在养老建筑中的共享空间便是交流互动的重要场所。因而,设计时虚高度注重人文关怀,使老年人能够充分感受到温馨与舒适,消除孤寂之感。空间设计宜采用虚隔的方式,使多个空间隔而不断,从而有效地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不但使老人的视野更加开阔,还可接触到绿植、阳光、新鲜空气等积极元素,使老人的心情得以改善,还可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在空间内交流运动。该种类型的建筑由普通住宅改造而成,因而应对内部空间的比例进行优化改造,设计出独居、二代同堂、三代同堂等多种居住模式,从而满足不同家庭的现实需求;还应采用适度开放的设计手法,扩大并优化共享空间,鼓励老年人间交往互动。此外还应注意在共享空间入口处预留充足的轮椅活动空间,公共走廊及电梯应便于担架进出,为老年人的生活与休闲提供更加适宜贴心的环境。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老年化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也是我们必须要应对解决的问题,由此可见,老年人养老建筑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在进行养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以及生理需求,设计应该更加的人性化,有效的提升设计的水平;同时,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也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变化,从安全出发,以舒适为基础,有效地利用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减少养老建筑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老年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纪伟东,张菲菲,韩晓琳,秦浩.医养结合模式下养老机构建筑设计分析[J].建筑与文化,2018(03).
        [2]王华德,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社区建设及建筑设计的影响[J].赵蒙,刘圆圆.住宅与房地产.2016(06).
        [3]褚春华,人口老龄化社会状态下的建筑设计探讨[J].傅磊.建筑知识.2017(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