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波
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规划设计院, 广西 南宁 530023
摘要: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制度背景下,全国开展了新一轮次针对乡村实体空间的营建。如何科学引导和规范农村居住建筑设计,传承地方历史文化,突出当地民族传统特色,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居住建筑建设水平,成为全国热议话题。注重地域性乡村建筑风貌与空间的营建,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地域性;建筑创作;
1.1 研究背景与动机
中共十九大之后,“乡村振兴”成为从案头到田间热烈讨论的话题。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农村成为加快发展新农村的要求。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制度背景下,全国开展了新一轮次针对乡村实体空间的营建。在建设过程中,由于盲目模仿城市建筑、不重视乡村文脉延续等原因,出现了有新村无新貌、千村一面、建造不规范等许多问题。如何科学引导和规范农村居住建筑设计,传承地方历史文化,突出当地民族传统特色,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居住建筑建设水平,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地域性建筑设计着力于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民族特点,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及民族文化,展现新农村风貌,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乡村建筑风貌是乡村民众在经历长期聚居后形成的,与人文历史、日常交往、政治团结、经济互助、文化传递等因素息息相关,是乡村生活的物质空间载体。其塑造了乡村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影响着乡村社会道德价值和秩序体系,同时也反映了独有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意识。注重乡村建筑风貌与空间的营建,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2.1 乡村建筑营建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农村住房由于历史遗留、文化浪潮席卷、土地权属等问题,大多数为村民自建,多凭工匠的经验与审美倾向建造,不似城镇建筑有设计图纸及审查机制,因而缺乏科学的指导和监管,呈现有新村无新貌、建造不规范等问题。较为典型问题有:1、盲目模仿欧美建筑。各种宫殿风、城堡风的民房林立,部分地区置身乡村,仿佛置身山寨版的外滩万国建筑群。2、风格混乱。部分村落或为陶瓷锦砖饰面、粉刷白墙立面,或为裸露的红砖或水泥砖墙面,风格不统一,且未体现出当地的传统建筑特色;部分民居在屋面加建简易铁皮坡屋面,整体村庄界面杂乱无章。3、乡村道路以及公共空间缺乏景观绿化,扬尘情况严重。4、环境脏乱,基础设施尚待完善。
仔细翻阅儿时生活的乡村记忆,温情和淳朴、贫穷和无奈,是记忆里最真实的乡村烙印。近些年行走在华夏大地的各类村庄,乡村的形象已和20年前大有不同。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在悄无声息却深刻地改变着乡村。有的乡村融入了现代的产业分工;有的乡村在城市化浪潮中被迅速肢解;有的乡村则是静静地偏居一隅,直到最后一个人默默离开。 极度的空心化正在迅速瓦解那些没有产业与文化传承的村落。
2.2 地域性乡村建筑创作的案例分析与借鉴
虽然部分地区的村落慢慢走向空心化,但是有一些地区的村庄却越发欣欣向荣,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越走越宽。江浙地区的乡村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江浙民居的审美,自古以来就非常优秀。那些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古镇古村,至今仍然吸引着大批文艺青年。进入21世纪,某些江浙农村新建民居开始回归这一传统审美风格。比如浙江富阳东梓关村的回迁房,错落的房屋与连绵的群山构成了一幅和谐的风景画:遥看东梓关村,仿佛是欣赏吴冠中画里的江南。
好的乡建除了建筑本身非常的有地域特色,周边的环境也绝不能含糊。浙江的村落在环境绿化与公共设施的配置上也十分完善。干净的马路与整齐的绿化带是标配,村里还建有农村文化礼堂,包揽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以及红白喜事。
浙江的乡村民居,像是一个门门功课都拿90分以上、均衡发展的优生。这些房子体现的不仅是当地的富裕程度,还有优秀的审美水平、良好的公共设施、整洁的环境,甚至是别具一格的艺术趣味。
2.3 小结
村落机理应该是有机且丰富的,有村巷的空间秩序、有村民间产权的界限、有地域人文历史, 如果把村落竖起来,给人感觉就像就是一块历经岁月挤压的岩层——错落而紧密,但这就是真实的乡村。然而现在的乡村建筑更多的是盲目模仿、拙劣的建造,而忽视了建筑的地域性文脉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3.1 地域性乡村建筑创作设计理念探究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源于中国传统文人对田园生活的二次构建,现在成为了人们对于乡村的期望和寄托。
汲取地域性历史文化,应用于当代乡村振兴,重现往日田园牧歌的村落景象,营造放松、自由、宁静、富有诗意的村庄环境,是地域性乡建的出发点。
以地域性建筑设计介入乡村振兴首先要尊重历史,传承文化。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现区城与民族差异性,展现乡村传统格局和风貌多样性,避免“千村一面”,建设有乡愁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色的美丽乡村。其次要因地制宜、经济可行。按照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要求,设计经济适用的改造和建设方案,既塑造风貌特色,也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第三是要坚持技术创新、持久耐用。尊重农村发展规律,把握好建设力度,注重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满足绿色环保节能要求,实现特色化、现代化。第四是要以人为本,注重安全。农房改造建设应以安全为前提,采用合理的建筑结构和建造方式,保障农房建筑安全。对存在结构安全隐患的既有农房,应进行加固后再进行整治改造,确保安全。
3.2 地域性乡村建筑创作设计手法
传统村落空间之所以能令我们感动,其实就是通过各种因素(功能、距离、尺度、环境、材料等)组成的关系,各种环境(自然、人工)所强调的气氛,以及各种形体所塑造的个性,引起人们对其文化使命感的联想。传统材料的运用,恰到好处地诠释了其空间的人性化、个性化和亲和力。
地域性乡村建筑创作手法一:文化发掘与传承。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我国乡村民族风情浓郁多姿,中原文化、百越文化、海洋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多元交织,文化艺术绚丽多彩,凝聚了各族人民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多样性。在乡村建筑设计中,应充分发掘民族文化元素,并将其合理应用到新建农房或既有农房改造中,把农房风貌设计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彰显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地域性乡村建筑创作手法二:材料使用与控制。建筑材料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建筑材料应与建筑结构形式相匹配,尽量采用土、木、竹、砖、瓦、石等传统建材,体现乡土质感和地域特色。 建筑材料选择应综合考虑实用、美观、耐久、经济等要求,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尽量减少维护成本。对于历史文化建筑的修缮、扩建,其材料外表面必须采用近似的替代材料。古建筑毁损后,尚可利用的建筑构件,应尽量再利用。古建筑修复应做到修旧如故。
地域性乡村建筑创作手法三:因地制宜,与自然融合,重塑自然景观与人文场所。在规划时,应结合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和地域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人文因素,在守住自然底线的前提下,展示乡村独有的地域特色。有条件的地区应尽量结合自然水塘、渠系布局,可联系周围农田、山体、植物与滨水公共空间统一规划,营造多样化的空间形态,体现不同地区的风貌和特色。同时要注意集约用地,结合当地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兼顾适用、经济对家庭生产生活空间进行合理布局、科学设计。
3.3 小结
乡村振兴,应该是自然与人文的共同复兴。地域性建筑设计关注乡村建筑的群体关系及其和环境的共生,提倡建筑村落化,让乡村更加有机,让乡村生活更有人情味,实现新时代乡村蓝绿交织,诗意栖居的景象。
4 结束语
乡村建筑是体现乡村文化独特吸引力和魅力的重要载体。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乡村文脉却在逐渐出现“断层”,思考乡村地域性建筑设计策略是有价值的,不失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和完善的一种有意义的尝试。我们只有深入乡村,转变设计理念与规划方法,与村民协同设计,满足乡村使用群体的多元需求、重塑自然景观与人文场所、营建人性化尺度空间、建构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建筑才能激活乡村,使乡村民居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和魅力,为乡村的转型与发展、为村民的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每当春天来了,田野里、村道旁、枝头上,都露出了点点新绿,我们也期待着中华大地上的村庄如春天般苏醒,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乡村、回到乡村、建设乡村。
参考文献:
[1]徐菁,殷新,董志国.当代苏州地域性建筑创作的表现及分析[J].江苏建筑,2006(1):5-7.
[2]范占勇,陈蔚.传承与创新——当代拉萨地域性建筑创作解析[J].重庆建筑,2015,14(6):5-8.
[3]苏剑鸣,沈菁菁.当代地域性建筑创作中概念设计策略研究[J].城市建筑,2020,17(17):88-92.
[4]党雨田.乡村建筑策划理论与方法. 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12.?
[5]南雪倩.建筑师的乡村设计:乡村建筑保护与改造.2化学工业出版社,2020.
[6]俞昌斌.体验设计唤醒乡土中国,莫干山乡村民宿实践范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07.?
[7](美)Dewey.Thorbeck(杜威·索尔贝克 ).乡村设计:一门新兴的设计学科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