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地区化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40卷3月第8期   作者:关珺方 孟子博
[导读] 本文从吴良镛先生起草的《北京宪章》中3.6小节的地域性建筑创作两条途径之一的
        关珺方 孟子博
        沈阳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辽宁沈阳110000
        沈阳BDG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  辽宁沈阳110000
        摘要:本文从吴良镛先生起草的《北京宪章》中3.6小节的地域性建筑创作两条途径之一的“现代建筑地区化”出发,深入分析这一地域性建筑创作途径的具体含义与实际意义,进而更好的指导地域性建筑创作。
关键词:地域性;建筑创作;实现途径;
        “现代”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四世纪的拉丁语单词modernus,是一位拉丁作家用来表示“当下”和“目前”的词语,当时正值古罗马帝国向基督教兴盛的世界过度时期,用来区别当时的基督教时代和古罗马时期。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一词最初是用来表示时间先后的概念,用来区分过去与当下,并非是特指一个时期。不过今天普遍公认的“现代”是指十八世纪以启蒙运动为标志的之后的历史时期,同时也用来描述十八世纪之后在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运作模式。
        理解了“现代”的含义,我们再来看“现代建筑”的含义。我们现在提到的现代建筑是普遍的广义的现代建筑,在英文中是modern architecture,而Modern Architecture是指现代主义建筑,也就是说第一代现代建筑。现代建筑产生的原因是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生产生活的变革,而两次世界大战则是现代建筑快速风靡世界的催化剂。在这个背景下建筑具备了现代性,而建筑现代性的产生,第一个原因便是生产关系的现代化。在“现代”到来之前的社会是一个以宗教神学和皇权所统治的世界,而建筑存在的社会基础正是源自这些统治阶层的需求。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以宗教等为核心,人的本质需求是第一位的出发点,从前的那些自然就沦为表达符号。相反,一些从人的本质需求出发的建筑就登上了主舞台。首先是适应现代的社会需求的建筑类型,如现代交通类建筑、商场类建筑、展览类建筑以及代表着时代科技发展的一些高技建筑等。现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由表及里的过程,20世纪初期现代建筑前期,新艺术流派对于建筑的探索主要是在立面形式上面,表现派与风格派亦是如此,而发展到后来,真正触及现代建筑本质性内容的是源自德意志制造联盟的包豪斯学派。 “现代主义”建筑正式诞生的标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总的特点是以理性创作精神为核心的功能主义,反对学院派的保守思想和形式主义以及复古主义。
        自然因素是地域性建筑影响因素之一,它包含了许多子要素。针对气候这一子要素印度建筑大师查尔斯·科里亚的管式住宅完美的诠释了现代建筑地区化。科里亚曾提出“形式追随气候”这一设计理念,在他的很多建筑案例中都是以解决印度地区恶劣的气候条件为目的辅以适宜性建筑技术。“管式住宅”是他从现代物理科学中建筑体型利用热压通风的原理中得到的启示而创作的。建筑位于印度南部,平面南北狭长而东西短促,建筑立面设计上东西两片墙完全不开窗,而南北两侧的墙开高侧窗,同时屋顶形式为坡屋顶,开设天窗,同时室内空间的分隔并不是利用隔墙与门窗,而是进行竖向设计,内部层高很丰富。从而利用热压通风原理解决了自然通风问题。
        人文因素是地域性建筑影响因素之一,建筑的功能不单单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提供一个遮风避雨的场所,同时建筑还担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建筑地域性的一个很重要的体现就是要结合地区的历史文化。麦格拉格纪念会议中心便是人文因素下,现代建筑地区化途径的典型案例。

麦格拉格纪念会议中心是现代主义之后的典雅主义流派的作品,是美国建筑师雅马萨奇设计,作为典雅主义流派的代表作,他是一种与粗野主义在审美观点上完全相反的建筑倾向,致力于用现代建筑材料与结构来表达传统的美学法则,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在那个年代,第一代禁欲式的早期现代主义的建筑作品泛滥,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与批判,雅马萨奇关注古典建筑,希望用现代的材料与技术去表达传统,而他应用的方式是他所受到的,那个时代的包豪斯教育体制下的一些新式艺术训练,去表达传统的韵律。他的建筑作品是无法脱离他所受到的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的,所以说从地域性建筑的创作角度上看,麦格拉格纪念会议中心是现代建筑地区化这一途径下的产物。
        资源与技术影响因素是地域性建筑影响因素之一。现代建筑地区化这一途径在这一影响因素下的地域性建筑创作也有显著特征。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设计的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就是现代建筑地区化这一实现途径的代表案例。(图2.7)竹屋建造在长城脚下的山岩上,狭长的体量呼应着山势,建筑与环境相互协和,浑然共生。建筑师隈研吾主要采用竹子这一饱含东方气息的材料来表达中国的传统建筑风韵,同时在设计上与日本的建筑空间相互结合,充分的体现了以中国为主的东方文明风范。毫无疑问竹屋的难点以及最能体现东方气质的就是竹子这一材料,在竹子搭接的技术上隈研吾借鉴了当时先进的CFT钢管混凝土技术,将竹子当成模子用混凝土灌入。竹子砍下后还作适当的热处理,解决了竹子的耐久性问题。这座看似传统的现代建筑因采用了竹子这一建筑材料而显得传统气质十足,然而观其竹子的细部构造做法、搭接方式及逻辑则并非是传统做法,可以说是现代科技及建造技术下的产物,却完美的表达了传统的建筑韵味。在本文的地域性建筑实现途径的角度上来看这个案例属于现代建筑地区化。
        通过上述三个现代建筑地区化案例的说明与解析,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针对于不同的地域性建筑影响因素,现代建筑地区化倾向于选择一个地域性切入点,然后基于现代建筑的理性视角以及理性操作手段去回应地域性问题。现代建筑地区化这一途径下偏向于面对地区的某种现象(或是传统文脉的遗留与延续或是当下存在的问题)为起点去创作地域性建筑。
        基于现代建筑地区化这一途径。无论是管式住宅还是谢尔登艺术纪念馆亦或竹屋,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建筑师的整体创作上是一种相对来说偏过程而弱结果的。
        针对于管式住宅,科里亚的思维在建筑创作之时依靠建筑物理的热压通风去面对印度当地炎热的气候条件。麦格拉格纪念会议中心是雅马萨奇在古典建筑传统构图手法与比例的基础上,用现代的材料与表达传统的规整、端庄、典雅的韵味,以传神代替形象上的相似。这种创作思路首先是建立在对于比例与尺度的控制以及了解的背景上,这种设计出发点是理性的。隈研吾的竹屋则是选取了一个可以表达中国的一种古朴的建筑材料意向——竹子,通过现代的技术和交接方式进而大量的应用竹子这种材料用来进行建筑创作。
        我们可以发现,上述几位建筑师都是试图在现代理性思维或审美或技术的帮助下,寻求一个切入点去解决和回应地域性的建筑问题,这样的一个初识的创作思维使得他们并没有将具象的传统太看重。所以说从建筑实例上我们也可以看到由于这种偏过程而弱结果的创作倾向,使得建筑案例更多的是种韵味的表达,我们很难再建筑上看到特别明显的传统的东西。所以说“现代建筑地区化”的本质在于用“现代建筑”的创作思路,创作的出发点是基于理性和现代性视角。创作基于现代的科学技术及研究,进而去解决地域性地区性问题。
        正如《北京宪章》中所述:“现代建筑的地区化,乡土建筑的现代化,殊途同归,推动世界和地区的进步与丰富多彩。”辩证的来讲,地区建筑文化的传承是有它的封闭、落后的一面,有些地方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生活,这是需要建筑工作者去注意的。反观伴随现代主义而诞生的现代建筑,它在诞生初期坚决与传统站对立面,忽视的建筑发展的一脉相承,割裂了过去与现在,过于强调科技的发展而忽视了地区文化,这是它的局限和弊端。
        我们既要从现代化全球化这一普世文化中寻求亮点,推动文化交融与交流,也要从地区文化中吸取养分,相互结合相互碰撞,创造具有现代特色的地域性建筑。正所谓“现代建筑的地区化,乡土建筑的现代化,殊途同归,推动世界和地区的进步与丰富多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