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式PET/CT影像技术在不同证型肝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5期   作者:齐鹏
[导读] 分析不同证型肝恶性肿瘤经多模式PET/CT影像技术诊断价值。
        齐鹏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 pet/ct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161000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证型肝恶性肿瘤经多模式PET/CT影像技术诊断价值。方法 纳入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100例不同证型肝恶性肿瘤(血瘀成毒证、湿痰化毒证各50例)利用PET/CT影像技术进行扫描,观察其诊断的检出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接受18F-FDG PET/CT检查,湿痰化毒证检出率在52.00%,血瘀成毒证检出率在68.00%,具有明显差异(P<0.05),在两种证型中超过3cm病灶检出率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可见在常规PET/CT后再进行CT增强扫描能够准确获取具有诊断意义的CT图像。
        【关键词】肝脏恶性肿瘤;不同证型;PET/CT;血瘀成毒证;湿痰化毒证
        肝脏恶性肿瘤是我国高发性恶性肿瘤,CT检查在不同证型的肝恶性肿瘤具有较好的分辨率,诊断符合率可达90%以上,和传统影像手段相较,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对不同证型肝癌显像(即湿痰化毒证、血瘀成毒证)更为显著[1-2]。文章现依据中医四诊理论,使用多模式影像技术18F-FDG PET/CT和MSCT增强联合对不同证型肝恶性肿瘤患者实施影像学检查,从而为恶性肿瘤提供相关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100例不同证型肝恶性肿瘤(血瘀成毒证、湿痰化毒证各50例)利用PET/CT影像技术进行扫描,其中血瘀成毒证男性26例,女性24例,44~73岁,平均(58.50±1.41)岁,湿痰化毒证男性27例,女性23例,43~73岁,平均(58.27±1.27)岁。
1.2 方法
         PET/CT检查方式,主要选取G EDiscovery LS  PET/CT扫描仪,嘱患者空腹六小时以上,空腹血糖在正常水平以下,静脉注射18F-FDG(4.81~7.40)MRQ/kg,平静休息45~60分钟,全身扫描七个床位,每4分钟一个床位,采集方式以2D采集,经计算机处理后获得冠状位、矢状位、横断位融合图像。
        多层CT增强检查方式:隔日进行MSCT对此增强扫描,先行全肝平扫,再行螺旋CT肝脏三期增强扫描,高压注射器经经肘臂静脉注入80~100ml对比剂,注射速度在2.5~3.0ml/s,层厚3~8mm,螺距1~1.5,管电压120kv,管电流280mA,所有数据采集后上传至工作站,重建处理。
1.3 观察指标
        对两种证型患者18F-FDG PET/CT诊断率和不同类型大小肝癌细胞扫描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种证型患者18F-FDG PET/CT诊断率
        所有患者均接受18F-FDG PET/CT检查,其中湿痰化毒证未接受治疗阳性率在52.00%,已治疗为48.00%,血瘀成毒证未治疗阳性率在68.00%,已治疗阳性率是32.00%,见表1:
       
3 讨论
        多模式影像融合技术PET/CT的出现为肝恶性肿瘤评价提供了新的手段,PET/CT是将PET与CT安装在同一机器上,由PET提供病灶功能和代谢等信息,CT则提供并在上解剖定位,一次显效能够获得全断层图形,存在灵敏、特意以及定位准确等特点[3]。18F-FDG PET/CT结合MSCT增强扫描能够有效提高湿痰化毒、血瘀成毒证临床诊断,其中湿痰化毒证对小肝细胞癌检出率>3cm检出率显著增强,并且对血瘀成毒证也具有较高敏感性,尤其是不易发现的病灶,18F-FDG PET/CT存在显著优势[4]。由本文研究显示,18F-FDG PET/CT对是湿痰化证检出率在52.00%,血瘀成毒证检出率在68.00%,较湿痰化证敏感,差异显赫(P<0.05),另外,18F-FDG PET/CT对已治疗湿痰化毒证检出率在48.00%,表明其存在假阴性存在。18F-FDG PET/CT在湿痰化毒证肝癌细胞敏感度相对较低,故通过联合多期增强CT能够有利于病变解剖结精确定位,而在血瘀成毒证敏感度较高。
        综上所述,在进行常规PET/CT采集后再进行CT增强扫描,能够获取准确CT图像。
参考文献
[1]李学飞. 多模式PET/CT影像技术对不同证型肝恶性肿瘤临床诊断应用分析[J]. 西部中医药,2018,31(5):128-130.
[2]谢丽娜,马瑾璐,韩苏夏. 多模态小动物成像设备在恶性肿瘤应用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9,36(10):1191-1194.
[3]王剑杰,蒲朝煜. PET/CT和PET/MR在黑色素瘤中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J].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2019,43(1):68-75.
[4]李天然,田嘉禾,王卉,等. 肝恶性肿瘤多模式影像技术PET/CT应用价值评估[J]. 临床肝胆病杂志,2009,25(1):15-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