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扁桃体悬吊术治疗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疗效探析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9期   作者:乔磊
[导读] 探究小脑扁桃体悬吊术治疗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疗效进行分析。
        乔磊
        黑龙江省林业第二医院/肿瘤结核病医院153100
        【摘要】目的:探究小脑扁桃体悬吊术治疗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甄选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患者30例,经由门诊就诊顺序,采取单双号随机分组的方式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各为15例。实验组采取小脑扁桃体悬吊术治疗,常规组采用临床一般治疗的方法。结果:在治疗效果方面,实验组好于常规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满意度方面,实验组好于常规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采用小脑扁桃体悬吊术治疗,其效果较好,提升医患关系,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使用。
        前言:小脑扁桃体下的疝畸形手术主要指的是改善患者枕骨中出现的大孔畸形的状态。由于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会伴有其他颅颈区的畸形,例如,小脑发育不全等疾病[1]。一般表现为患者发生头痛,或者头面部上肢力较弱,造成患者肩臂部温觉减退,发生恶心眩晕等症状。这种病症的病因没有统一大多数学者比较统一牵引学说,在学说中认为脊柱裂的患者,由于脊柱裂的特殊性,造成患者发育受到影响进而对小脑产生一定的影响[2]。本研究通过对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采取小脑扁桃体悬吊术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甄选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患者30例,经由门诊就诊顺序,采取单双号随机分组的方式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各为15例。常规组,男性5例,女性10例,年龄在23~62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2.5±6.5)岁之间。实验组,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在21~65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3.0±7.3)岁之间。两组治疗互比无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常规组:采用临床治疗的一般方法进行手术治疗,治疗前告知患者在手术的前一天晚上12小时后,静止进食。在手术前,对患者的相关生命指标进行记录,比如血压等基础数据。
        实验组:①对患者进行麻醉处理,调整其在病床中的位置,使其枕部位置在切口中,在枕结节中2厘米左右的位置到第五棘的突尖处,对患者头皮切开后,采用电刀在患者两颈肌间的白线处,使其切进枕底正中的位置。②对枕肌进行分离,保证患者的枕骨显露。③枕大孔不进行咬开处理,寰枕面积接触保持不变。对患者硬膜实施切开处理,保证患者的硬膜的边缘处,在骨窗外肌肉上悬吊。使用显微镜对枕大孔区较厚的增网膜进行切开处理,将患者双侧的下疝,以及扁桃体分别处理,使他们回到后颅窝处。④随后将患者小脑的扁桃体向上拉起,对患者的第四脑室中孔实施分离粘连,保证其脊液的流通较为顺畅。⑤使患者两侧的小脑扁桃体以及扁桃体的下端7毫米处,采用双电极凝电浊处理到发生焦硬的状态下。使焦硬的部位与小脑扁桃体采用手术线缝合,缝合时应保证悬吊于硬脑膜处,悬吊的程度为使患者小脑扁桃体离开延髓处为最佳。在上述操作全部完成后对硬膜实施缝合。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手术后疗效进行记录,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为患者小脑扁桃体下疝病症治愈,患者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有效患者基本好转,身体指标还出现一定问题。无效,患者无任何变化。患者出院前,患者填写治疗满意度调查问卷。非常满意为80分以上,比较满意为60分以及60分以上,不满意为60分以下。
1.4统计学处理
        SPSS 25.0为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记录,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说明数据比较存在差异性。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在治疗效果方面,实验组好于常规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的满意度对比
        在治疗满意度方面,实验组好于常规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主要是由于患者先天性的发育异常导致的。此病症的患者处于胚胎期时发育出现异常情况,致使小脑扁桃体下部下降,下降的位置处于枕骨大孔部位的下方[3-4]。当病症较为严重时,会处于延髓的下半部分。这种病症常常会合并成脊髓空洞,导致患者的脑脊液内循环受阻,进而发生脑积水的现象。
        临床研究发现由于患者椎动脉进入颅内的路径较为靠后,其枕大孔的后缘过度的剥离会影响椎动脉,因此应在手术中进行减压,减少对其稳固特性的破坏[5]。这种手术对小脑的扁桃体下疝,实施悬吊术固定并回拨,减轻延髓受压的程度。并且不会对寰枕的接触面破坏,对患者固定的韧带减少分离,所以手术效果较好。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效果方面,实验组好于常规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满意度方面,实验组好于常规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对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采用小脑扁桃体悬吊术治疗,其效果较好,提升医患关系,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黄建睿, 卢培刚, 钟启胜,等. 保留枕骨大孔的颅后窝减压术治疗Ⅰ型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疗效[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25(02):20-22.
[2]李萃萃, 修波, 林和璞,等.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的效果[J]. 中国医刊, 2020, 55(05):88-90.
[3]梁晓波. 显微镜小骨窗减压治疗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临床疗效[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9, 019(001):92-94.
[4]杨军, 辛志英, 崔佳乐,等. 术中超声在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颅后窝减压术的应用[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8, 222(11):12-14.
[5]陈东旭, 姜春玲.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患者拔管后声带麻痹一例[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9, 035(002):201-2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