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集束化方案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9期   作者:郑经纬
[导读] 探讨急诊集束化治疗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
        郑经纬
        湖北省宜都市中医医院急诊科  湖北省宜都市  443300
         摘要  目的:探讨急诊集束化治疗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急性心力衰竭患者100 例,实施信封随机化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 例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治疗方案,观察组采用急诊集束化干预。结果: 不良事件发生率、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急诊集束化治疗用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效果显著,能降低气管插管率,提高患者疗效,改善患者心肺功能。
         关键词:急诊;集束化方案治疗;急性心力衰竭
         急性心力衰竭是心内科的一种常见疾病,该疾病的常见症状为慢性心衰急性加重以及急性血流动力学障碍等,该疾病的常见病因为疲乏、运动耐力明显减低、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以及烦躁不安等。一般该疾病的第一诊室为急诊科,因此急诊科的治疗对于患者疾病的康复至关重要。本院自对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急性心力衰竭疾病的患者采取急诊集束化治疗,现总结如下:
一、资料和方式
        1.一般资料。在医院选取急性心力衰竭患者100 例,采用信封随机化方式分为2 组,每组50例。观察组(男29,女21),平均年龄( 66.78±3.28)岁,平均体重( 58.95±4.52)kg; 心功能分级: Ⅳ级18 例,Ⅲ级32 例;原发病: 扩张型心肌病5例,风湿性心脏病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6 例,冠心病13 例; 合并症: 合并高血压28例,合并糖尿病22 例。对照组( 男30,女20 ),平均年龄(66.52±3.79)岁,平均体重( 58.16±4.78)kg;心功能分级:Ⅳ级17例,Ⅲ级33例;原发病: 扩张型心肌病4 例,风湿性心脏病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7例,冠心病14例;合并症: 合并高血压29例,合并糖尿病21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均P>0.05)。入选标准: ①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拟定的《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诊断标准; ②患者经胸部X 线检查,可发现肺门中心渗出,肺血管床淤血状态; 患者均知情并自愿加入本研究。
2.治疗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治疗方案,根据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影像学检查结果、水肿情况、肺啰音、临床症状制定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利尿、扩血管、吗啡、强心等药物治疗,详细记录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组在常规急诊治疗方案基础上,使用急诊集束化治疗。在发病60~120 min 内完成以下措施: ①血压控制: 采用氨氯地平,1次/d,每次5mg口服;在2h内将动脉压控制在10.6~13.3kPa( 80~100 mmHg) 左右; 中心静脉压在0.5~1.2kpa之间;SBP 控制在≥140mmHg之间;②氧气治疗目标: 运用持续气道正压(CPAP)模式,早期可控制在5cmH2O 左右,每隔5min提高1~2 cmH2O,潮气量维持在6~8mL/kg之间,吸氧浓度控制在40%~50%之间,在2h内将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 控制在94% 以上,随后给予患者鼻导管吸氧和面罩吸氧20min,对于持续应用或无法耐受以及伴有呼吸困难患者,还需给予气管插管治疗;③对于伴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指征患者,需要在90min实施急诊PCI治疗;④管理心律失常: 合理选择抗心力衰竭药物,包括普罗帕酮治疗,首剂1.0~1.5mg/kg 静脉注射,在病情有所改善后,可改为口服,3 次/d,每次100 mg;胺碘酮治疗,静脉滴注5~7mg/kg,维持30~60min,在病情改善后,可改为口服,1次/d,每次100~400mg;在2h内,将房颤心室率调整为110次/min;⑤管理血糖: 加强降血糖药物治疗和运动,降血糖药物维持在0.15U/kg,随后再维持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0.1U/(kgh) ,将血糖控制在7.5mmol/L以下。
3.评价标准。显效:患者呼吸状态恢复正常,各项临床症状消失,心功能、肺功能恢复正常; 有效:心功能、肺功能等指标有所改善、但仍存在轻度呼吸困难等症状;无效: 患者病情无任何变化。
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x-±s)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 表示,采用χ2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分析上述有效率观察组仅1 例无效,对照组有13 例无效,表明观察组实施急诊集束化治疗后,可提高总有效率(P<0.05)。

三、讨论
         近年美国和欧洲心脏学会等组织也相继发布了急性心力衰竭早期治疗的专家共识,其目的是希望通过早期积极的干预以降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及缩短住院时间而改善预后。“集束化治疗策略”的概念是指将能有效降低病死率的多种治疗措施进行归纳、优选,形成“集束”或“捆绑”的具体内容,进而根据治疗需求按时间顺序制定出详细的流程,同时对流程中的每一步都进行严格的时间限制,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接受最有效的治疗。对于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的检查是十分重要,很多患者在入院后,需要进行详细地检查,主要的检查包括心电图、X 线检查、超声心动图、动脉血气分析以及心衰标志物检查等,但是如果患者已经发病,需要立即前往医院的急诊科进行抢救治疗,一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检查,往往急诊科医师凭借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便需要确诊且采取抢救,争取抢救的黄金时间。急性心力衰竭可以分为全心、左心、右心等衰竭,其发病机制主要为患者心功能异常以及心肌收缩能力降低,进而出现肺循环充血和急性心排血量降低的情况,导致患者出现肺水肿、心源性休克等病症状,因此有效的治疗措施是保证患者健康的关键,临床中,常规治疗方式为急诊治疗,虽然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用时较长。心力衰竭指慢性原发性心肌病变和心室因长期压力或容量负荷过重,使心肌收缩力减弱,不能维持心排血量,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根据相关文献报道,急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正逐年增加,其死亡率和病残率亦随之升高。急诊集束化治疗是指综合多种能降低病死率的治疗措施进行优选、归纳,形成捆绑式的具体治疗方案,并制订出详细治疗流程,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在一定时间内接受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急诊集束化干预与常规治疗相比,主要优势在于:①急诊集束化治疗后,能够挽救损伤心肌,改善缺血缺氧症状,恢复冠状动脉循环,开通梗死动脉,稳定血液动力学,纠正电解质紊乱,恢复心律失常;②急诊集束化过程中通过合理用药,能够减少心脏耗氧量,降低心脏负荷,扩张肺部血管,缓解烦躁濒死的紧张隋绪,稳定呼吸循环功能;③通过急诊集束化治疗,减少插管率,改善氧合,降低呼吸做功和心肌耗氧量,改善自身状态和症状,阻断肺水肿等恶性循环。本文就应用急诊集束化治疗急性心力衰竭提高患者疗效、心肺功能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显示急诊集束化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情况以及心肺情况等情况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目前,临床路径管理已被广泛应用, 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临床路径工作模式是临床医生的职责,我们应用集束化治疗,并观察治疗效果和相关指标,为急性心力衰竭治疗的临床路径提供实践依据、积累经验。
         总之,针对于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采用急诊集束化治疗的效果较为理想,能有效的提高患者心肺功能,快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其治疗时间,保证患者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帆,张东霞,张保丽.急诊集束化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价值[J].卫生职业教育,2019(10):147-148
[2]仝小蓉,李棣华.急诊重症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应用无创呼吸机模式
治疗的疗效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4):44-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