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进行血常规检查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9期   作者:田华达
[导读] 血常规检查作为一项基本的血液检查,用于对病人身体状况、疾病初步诊断及治疗疗效的观察,可以及早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
        田华达
        富顺县人民医院  四川 自贡643200
        血常规检查作为一项基本的血液检查,用于对病人身体状况、疾病初步诊断及治疗疗效的观察,可以及早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主要检查血液细胞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以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目前医院所做的血常规检验以三分类和五分类为主,这是对于白细胞分类来说的,三分类的仪器可将白细胞大体的分为大细胞(中性粒细胞)、中间细胞(其他白细胞)、小细胞(淋巴细胞)三类。五分类的仪器可将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五类。红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各类仪器差别不大。如发现异常及幼稚细胞,采用人工涂片镜检分类的方法。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上课随时检验。国内外均推荐使用静脉采血与合适量的抗凝剂混合。血常规检查作为临床基础性检查,采来的血液一般都是由医院的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做检验。由于此项目已经成为检查病人的一个惯例,所以称之为血常规。
        一、血液的主要组成成分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约占全血的45%。血细胞都有新生,成熟和衰老死亡过程。血浆是血液的液态部分,约占全血的55%,其中大部分是水,占91%~92%,其余为固体物质,包括蛋白质,无机盐,各种激素和多种酶。正常成人的红细胞在血液中的寿命约为120天,血小板的寿命约为10天,白细胞的寿命最短只有十几个小时,因此,及时不献血各种血细胞到了一定的时间也是要死亡的。人成年之后,血细胞主要有“造血工厂”——骨髓来制造,平均每天可造出15亿个血细胞,在有失血,献血等情况下,人的造血能力比正常增高4~5倍。红细胞的主要功能一种是作为呼吸载体,从肺部携带氧至组织,并将组织中的二氧化碳运至肺而呼出体外,此功能由其中所含的血红蛋白来完成。
        二、血液常规检测的项目
        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值测定和红细胞形态检测、白细胞计数以及分类计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值测定和血小板形态监测等。
        (1)红细胞参数检验指标及意义
        红细胞参数,包括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平均值,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RDW)。红细胞计数的参考值为成年男性在(4.0-5.5)×1012/L,成年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血红蛋白参考值为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 g/L,新生儿170~200 g/L。红细胞比容参考值男性为42%~49%,女性为37%~48%。红细胞平均值包括平均红细胞溶剂(MCV),平均红细胞哦血红蛋白量(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MCV的参考值为80~100fl,MCH为27~43pg,MCHC为320~360 g/L(32%~36%)。红细胞溶剂分布密度参考值为小于14.5%。红细胞增多见于血容量减少,心脏疾病以及肝细胞疾患。血容量减少的对见于为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亢危象等。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低增多所致。心脏疾病主要有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干细胞疾患主要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减少见于缺乏造血原料、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各种原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急性或慢性失血。血红蛋白增多多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血红蛋白减少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红细胞比容偏低提示贫血;升高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脱水、大面积烧伤,因此可作为补液的参考值。网织红细胞计数参考值成人0.005~0.015,新生儿0.02~0.06,绝对值为(24-84)×109/L,网织红细胞增多反应骨髓红系增生旺盛,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缺铁性贫血;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降低,再生性贫血。
        (2)白细胞参数检验指标及意义
        白细胞计数的参考值为成人4.0~10.0×109/L(4000-10000/μL),儿童为5.0~12.0×109/L(5000-12000/μL),6个月~2岁婴儿11.0~12.0×109/L(11000-12000/μL),新生儿15.0~20.0×109/L(15000-20000/μL)。白细胞分类计数为对各类白细胞计数的绝对值。5中白细胞各自的生理功能存在差异,不同病例情况引发各种白细胞数量和质量的改变。生理性原因导致白细胞增多的有剧烈运动,在冬季长时间暴露于冷空气之后,饱餐、淋浴后也常有白细胞轻微增高。生理性白细胞增高还见于情绪紧张,饥饿时低血糖等。病理性原因导致白细胞增多的原因有急性感染,化脓性球菌时明显,严重感染可下降,严重组织创伤及大量白细胞破坏,如心梗、溶血,过敏反应,急性重度,白血病及恶性肿瘤特别是消化道肿瘤。白细胞减少可见于感染,如革兰氏阴性菌、病毒等,药物,血液系统疾病,理化损伤,如X线、放射性核素、化学物质等,单核-巨嗜系统功能亢进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性粒细胞的增多和减少的临床意义与白细胞计数相同。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多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创伤等;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重度等。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合、传染性感染;减少多见于传染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3)血小板参数检验指标及意义
        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C)以及血小板体积分布
密度(PDW)。血小板计数的参考值为(100~300)×109/L。血小板减少多见于生成障碍,破坏或消耗增多,分布异常等。生成障碍包括再障、白血病、急性放射病、骨髓纤维化晚期;破坏或消耗增多包括血小板减少性紫癜、SLE、淋巴瘤、脾功能亢进、进行体外循环时、DIL、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布异常包括脾肿大(肝硬化、班替综合征)以及血液被稀释。血小板增多见于血小板反应性增多见于脾摘除术后,急性大失血及溶血之后等。平均血小板体积参考值在7~11fl,主要用于鉴别血小板减少的原因。血小板平均溶剂(MPV)增加见于血小板破坏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是造血功能抑制解除后,造血功能恢复的首要表现;减低见于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产减少,白血病,随血小板持续下降,提示造血功能衰竭。红细胞沉降率(ESR)即血沉率,参考值为成年男性0-15mm/1小时,成年女性0-20mm/1小时,影响因素有血浆蛋白和血细胞数量和形状,纤维蛋白原或球蛋白增加清蛋白减少而快,红细胞少而快、球形细胞增多而慢。
        血常规在医院日常诊断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患者身体状况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为诊断结果提供可靠的证据。
        田华达(1980-)男,汉族,四川富顺人,大学本科,主管检验师,研究方向:医学检验。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