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明
江苏省常州市儿童医院药学部 江苏 常州 213000
摘要:中药制剂稳定性研究作为中药新药研发阶段的关键环节之一,其与药物的使用有效性与安全性存在一定的关系。中药制剂一旦因某些因素而出现变质分解等问题,即能够大幅度降低药物的使用药效,又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故此,本文以中药制剂稳定性研究中含量测定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入手点,探究了中药制剂稳定研究的相关内容,如稳定性考察项目的法规、含量测定的标准等,并针对于中药制剂稳定性含量测定指标成分的选择问题与样本含量测定处理方法中的问题作出阐述,以此为中药制剂稳定性研究学者提供借鉴价值。
关键词:中药制剂;稳定性;含量测定;问题分析
一、概述中药制剂稳定性研究的相关内容
(一)中药制剂稳定性考察项目的法规
据相关文献指出,最早的中药制剂稳定性研究是基于液体试剂下展开。于1981年测定原白头翁苏的稳定性,判定在温度因素、光照因素、添加剂因素等方面的差异均会引起稳定性质的不同。在1985年,国家颁布并出台了《新药审批办法》 ;2006年政府部门出台了《中药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在实际中药制剂稳定性实验研究阶段,按照研究目的与条件的差异,将研究环节分为几大实验,即影响因素实验、加速实验、长期实验等,且测试时间需长达六个月以上[1]。
(二)中药制剂稳定性成分含量测定的趋势
随着国家不断重视中药制剂稳定性的研究,出台了一些的药典法规,使稳定性成分含量测定从一开始的单一指标朝着多指标成分上拓展。中药的指导基础是中医理论基础,通过各种中药物的相互作用而实现治病救人的目的。鉴于此,西药的含量测定方式与中药的含量测定方式存在不小的差距,切不可以偏概全。唯有更加明确的测定中药成分与药效成分,才能够保证中药制剂的稳定性。同时,在新法规的出台后,指出中药制剂成分测定需落实到多指标测定领域[2]。
(三)中药制剂稳定性含量测定的分析标准
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从过去的感官经验与理化性质鉴别等环节,逐渐转变成新科技下的色谱仪分析、光谱仪分析、多指标分析等。在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下,中药药物成分检测仪器与分析技术进入各大医药测定机构。随着时间的推移,紫外分光光度法(UV)慢慢被色谱技术替代。因色谱技术,如薄层色谱法(TLC)、薄层扫描色谱(TLCS)在中药制剂定量分析中广泛应用。另外,指纹图谱作为一种定量化分析技术,具备有效性与安全性等测定优势,成为最具发展前景的中药新药稳定性定量指标测定技术。
二、分析中药制剂稳定性含量测定指标成分的选择问题
(一)尚未重视中药配伍的基本理念
中药配伍原则是基于中医药理论基础上进行设置的基本原则,其涉及君药、臣药、贵重药、毒药等方面,并针对于含量成分作出细致检测。但是面对一些中药有效性成分不明或者无对应的检测模式下,可以选用组方药物成分的作出针对性的检测。据查阅相关药典文献中,发现有三十九种同命不同型的中药制剂处方药物的成分标定,但经学者对其含量测定结果得出与药典成分含量不一致。以此说明,在药物研发阶段,一些新药研究者仅仅重视考察的便利性,而忽略了中药配伍的基本理念。
(二)缺乏药物功效成分的特征质量检测指标
在中药制剂药物功效成分测定方面,存在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求中药制剂的质量可以体现中医药的特点;另一方面,要求中药制剂的质量能达到药品内在品质的目的。但实际上,药物质量控制效应指标需体现出整体协调功能的成分与特定生物活性的功效成分。
(三)尚未重视不稳定性药材的性质鉴别
目前,在中药制剂药材稳定性的成分指标鉴别上,逐渐由单一的成分鉴别迈向多成分的鉴别环节中,极大程度提高了药物稳定性的质量标准。但是其中面对一些对光照因素、热源因素、易挥发因素等药物产品,尚未重视此类药物性质的判别,以此致使药物有检测指标难以反映准确的药物效果。
(四)药物检测指标与方法较为单一
药物检测指标的方案在实际中药制剂稳定性测定上存在单一的现状,例如针对于有效成分为苷类的药物,在质量标准测定中往往以谁接触产物苷元为成分测定依据,该指标成分的测定不能反映实际的药物稳定性,需采用苷类含量测定的方式进行稳定性指标的考量[4]。
三、分析中药制剂稳定性含量测定样本处理方法中的问题
(一)样本提取阶段的处理问题
过去,在提出样本的处理阶段,多半采用浸渍法、回流法、蒸馏法等,而如今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环境中,诞生了一大批新的样本提出方式,例如超声波提取法、超临界萃取法等。在中药制剂样本提取阶段,最为常用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回流法;另一种是超声波提取法。同时,在样本提取阶段会受到时间因素、温度因素、酸碱度因素等限制。因为部分中药制剂的有效成分在水中容易出现水解,所以可以加入有机溶剂保证其拥有较好的稳定性。另外,适当的提升样本提取时的环境温度,可以实现样本成分的快速溶解,保证提取效率,需要注意温度的适宜性,避免不耐热成分的挥发。
(二)样本纯化阶段的处理问题
在样本提取阶段之后,样本中尚且存在一定的杂质。样本杂质的存在会限制稳定性成分指标的检测精准度,以及仪器分析阶段会形成干扰,致使检测结果与预估结果存在较大差距。故此,要想去除额外的杂质需要进行样本纯化处理。尤其是对于含量较低的成分,通过样本的纯化处理,提高待测成分的含量富集,进一步保证测定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三)样本萃取阶段的处理问题
除了样本的纯化处理之外,还有一种能够提纯的操作便是萃取技术。萃取技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例获取待测目标的成分。据文献指出,在复方风湿宁片的溶剂萃取环节中,首先,通过样本甲醇提取定容后,将其滤液采用蒸馏法蒸干;之后将残渣用水溶解后转移至分液漏斗,并使用水饱和正丁醇作出提取操作,共四次。但是采用水饱和正丁醇获取目标成分的同时也会存在相应的杂质,故此可以采用将正丁醇溶解残渣转移至分液漏斗,使用水洗涤正丁醇溶液以此去除杂质。采用以上方式,即能够得到目标成分的获取,又能够去除残余杂质[5]。
(四)样本含量测定分析方法单一
目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测定方法尚且存在方法单一的现状。面对活性成分或者非活性成分时,采用单一的含量测定方法无法应征其药物的药效。同样,中药制剂涉及的成分较多,无法仅靠一两种成分检测方式加以鉴别。如今,在中药制剂的含量检测环节中,高效液相色谱仪、高效毛细管电泳法等已经实现测定多项指标含量。但是测定学者一味的关注一种成分的测定,并建立一种分析方法,缺乏对色谱柱、色谱仪等方面的系统选择与优化,致使在多项成分检测中得到的检测报告不准确。另外,对于分析方法较为单一的问题,可以从微观的分析角度延申到宏观的分析角度,如利用指纹图谱信息的特点,在宏观的角度上把控中药制剂的质量,将成为现今乃至未来质量控制的发展前景。
总结:综上所述,中药制剂的稳定性研究需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方法与技术,并结合大量的科学研究实验,作出多方面的研究,以此探讨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继而采取针对性的研究对策,切实提高中药制剂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陈加罡.中药复方制剂工艺研究问题,模式与策略[J].科学大众,2020(3):79-79.
[2]何清清.中药制剂生产工艺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中国化工贸易,2019,11(011):87.
[3]胡心茹,李甜雨,陈奕江,等.槐米中芦丁的含量测定及其稳定性研究[J].海峡药学2020年32卷8期,29-32页,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