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针刺疗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10期   作者:刘峰
[导读] 本文即针对其中针刺疗法的选穴方法、具体应用与效果展开分析与总结,以期为临床施治思路有所启迪。
        刘峰
        新泰市第二人民医院 山东新泰 271219
        [摘要]《伤寒论》为中医体系中理法方药兼备之作,又为奠基之石,书中具丰富中医辨证论治内容,并涉猎阳经多针刺、阴经宜灸、针药并用以及治未病、防病传等针刺治疗学思想。本文即针对其中针刺疗法的选穴方法、具体应用与效果展开分析与总结,以期为临床施治思路有所启迪。
        关键词:针刺疗法;伤寒论;效果
        《伤寒论》于汉末成书,素有“方书之祖”之称,为汉之前医学大成。书中对六经辩证予以首创,启后世对伤寒病辩证论治之法。《伤寒论》不仅对处方药有所指导,同时对于针刺疗法亦有较为丰富的内容涉及,存在有十分重要的挖掘价值,有利于更为全面的对张仲景思想体系乃至《伤寒论》所具的医学价值予以评价[1]。本文即针对《伤寒论》中针刺疗法的应用展开如下综述。
1 针刺疗法的运用规律
1.1 阳经多针刺,取泄邪之意
         三阳病证在临床即取阳、实证,恰针刺之法多侧重于泻实,故阳经多针刺。《伤寒论》第8条,描述病在太阳,以针足阳明,可使经不传而愈,即在疾病欲向阳明递传之前,可以针刺阳明,以经气得以疏通,使传变截断。此外,上述第216条热入血室证,此为阳明热盛,于血室入侵,致使邪热迫血而向上熏蒸而成。肝主藏血,而血室乃经水必经之途,故予以期门针刺,以泻其实,疾病得解。
        其次,病于阴经分布,亦可取针刺疏泄邪气之意。《伤寒论》中第308条对“少阴病”予以阐述,有下利脓血,以桃花汤主之之言,并提出可刺,即取针刺泻邪之用。遂对《伤寒论诠解》——刘渡舟所叙以明之:古代刺灸之法,其刺为泻实热,其灸为祛虚寒。而对于少阴病,不取灸而取刺,乃因知其热,而非寒。所谓少阴,阴虚而阳亢,外感风邪以阳化热,使得阴络于热灼中下便脓血,询之可有里急后重,观之可见舌红少苔,此皆为阴虚有热之表象。故此时取桃花汤以温阳,却非所宜,取针刺之法,可使热邪随其实下泄。故《伤寒论》针刺法多于病在三阳经者运用,所取乃为其泄邪之效。
1.2 针刺选穴方法
        对于穴位的选取,论中有言:风池、风府可助力于驱邪泄风,期门可泄实补虚,大椎、肝俞与肺俞可对太少并病治疗。至于究竟该取何穴以针刺,恰如陈修园所著《伤寒论浅注》中所描述:若未愈,并欲再经者,给予阳明足三里穴进行选取,以泻其邪,致经不传而愈。汪苓友曾云:仲景云针足阳明,却未对其穴选取之意言明,庞氏参考之,补足阳明之三里穴。然推其之意,乃以取所穴而补,则经气实而不传。其所不知,针足阳明,实取迎而非夺也,为泄经中之热,而不致于他经传也,放云而愈之。故庞氏知其所以然而非所以然,弃于泻而施补,乃误用也。        再之,考张氏缵论有言,选冲阳穴以刺,并按,即仲景所著论中趺阳脉。在《伤寒论新义》中有所述,预先以针刺之,可助力邪气泻出,不传阳明。对于所述穴位之争,公认的为足三里,而取穴之效果,则存攻补之区分,均有各自优势与不足。探析缘由为,本病于太阳而非阳明,为何以针刺攻阳明?若病在太阳,而欲于阳明传,而阳明非虚,又何以取补虚之法?故言攻或补均存偏颇,此处取针刺,乃取调和阳明之意,以达防邪传人之功。
2.针刺法具体应用
《内经》时期最为主要的治疗疾病手段即为针灸,而《伤寒论》亦曰:“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故针灸治疗外感,对于张仲景而言,是值得肯定和认可的,但书中所录侧重于药而已。对于书中所予列举的针灸疗法,视疾病之不同而有所差异。


2.1疏风解表
在《伤寒论》中第24条中如是写道:“太阳病者,初予桂枝汤服用,反烦不解者,可予风池、风府针刺,却与桂枝汤则愈”。《灵柩·热病》中亦对风池与风府穴位相配伍,以起疏风解表之用。若是太阳病症者呈现出病寒邪郁过久、过甚,予以桂枝汤单服难以解表者,可对风池与风府穴位针刺,从而疏风解表,并使风邪得散,加服桂枝汤应用,以达表里兼治,病症即可痊愈。上述可视为针药相结合之典范,针刺疗法充分对药力不足之缺陷予以辅助治疗,兼容并济,取良好效果。刘华[2]等即以四逆汤与针刺联合予以小儿肠炎施治,可见患儿炎症症状获显著改善,住院时间呈明显缩短。
2.2预防传变
在外邪于人体侵袭之后,若未及时施以有效治疗,则可遵从太阳病传变阳明,而阳明病又向少阳传变,增加医药治疗难度。经由对特定腧穴的针刺,则不仅可对原病症予以治疗,同时可起到防范疾病传变的作用,以规避疾病由浅表而入腠理,导致病情呈加重态势发展。恰如《伤寒论》中对太阳病的描述,其头痛经七日以上已自愈者,若欲再经者,可对阳明穴选取,施以针刺,进而使经不传而愈。中医素有的“治未病”理念与思想在《伤寒论》中有明确体现,太阳病至7日,仍未愈,可当传阳明,可取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对足三里选取,行针刺。此穴不仅为气血旺盛所在,更为胃下合穴,针刺此穴,可补益脾胃、益阳明,致使阳明经脉呈气盛状,可阻挡太阳之邪传变。即古语所言:正气存于内,而邪不可干。2.3异病同治
期门为肝之幕穴,在《伤寒论》中,与刺期门相关的条文数量最多。肝主泄,若邪气于肝脏侵袭,则所致疏泄不及,或有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的可能性,以至于肝气犯脾,是为“纵”,肝气侮肺,是为“横”,并伴相应表征。因病机在于肝失疏泄,则依据于辩证论治原则,可取针刺期门穴,以达泻肝邪、疏经络之用。肝气疏散,则脾、肺无累及之弊[3]。此外,肝藏血,可对胞宫供养,若肝未达良好疏泄,则气郁化火,于阴血煎灼,并累及胞宫,致其损伤,呈现出“热与血结”病症,对期门实施针刺,可使血分之热泻出,并使诸症均解。在《伤寒论》中第216条中所言,但遇头汗出者,予期门针刺,可见其实随之而泻,濈然汗出则愈;第143条所述,妇人中风,致使恶寒发热,恰经水来,热除而脉迟,测之身凉,问询可知胸胁下满,并有谵语,即可判之为热入血室,可予期门刺,并随实而泻。此外,人体五脏相辅相成,肝与胆相表里,若少阳久病不愈,则呈厥阴之脉,于木火炽盛并而发谵语,给予期门刺,热泻而愈。故而,取期门穴进行针刺,其目的是为将肝经热泻予以泻出,对于肝气乘脾、肝气犯肺均适用,同时可适用热入血室,并可针对外邪于表及里侵袭而致内陷厥阴、病发谵语等症,即可谓治病求本,异病同治,为中医辨证之突出特点。
2.4“并病”兼治
对于“并病”,《伤寒论》中如是描述:至少两条经脉同时发生病变。对于该病症的治疗,在中药所予治疗效果欠佳时,可对针刺应用,且后者此时可为主导力量。《伤寒论》中142条与第171条所述:当太阳、少阳并病,患者感头项强痛,时如结胸,可观心下痞硬,可选肺俞、大椎第一间及肝俞行针刺,但需慎重,不可发汗,以免谵语。分析缘由为:当太阳与少阳并病,观之太阳之表、少阳之表里兼半均已受外邪侵袭,应予针刺,但疾在表可发汗,表里兼半则不可,因此时发汗可致津液亡,进而有损胃气。此外,需警惕,对该并病更不可以汤药进行发汗,或下法,因仲景文中“慎勿下之”。而所取肺俞、大椎可使覆于太阳之表之邪发散,取肝俞可使少阳表里兼半之邪宣泄,终达疾病痊愈。
3 小结
观之全文,《伤寒论》中针刺学以经络理论为核心,对部分伤寒病症乃为有效的辅助或主治疗法,可作为中药方剂的重要补充,以促进临床相关病症缓解、治愈。

参考文献:
[1]王天磊,刘建浩.《伤寒论》针灸辨证论治思想体会[J].四川中医,2018, 036(007):31-33.
[2]刘华,蔡晓书.四逆汤联合针刺治疗小儿急性肠炎43例[J].河南中医, 2019, 039(007):1020-1023.
[3]罗伟康.对《伤寒论》中刺期门穴治热入血室证的探讨[J].医学信息,2017, 30(002):186-1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