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晓鹃 王睿 闫婷
济宁医学院附属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 山东济南 250132
摘要:目的:通过试验数据分析临床路径下案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在淋巴瘤理论授课中教学成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0年5月在我院血液病区见习及实习学生6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名,试验组在淋巴瘤理论授课中应用临床路径下的案例教学模式,而对照组在淋巴瘤理论授课中应用传统教学方法。1个月后测试他们对淋巴瘤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收集他们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评价。结果: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本次的临床试验教学研究,案例教学模式与理论知识授课相结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将临床路径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是一种值得实践指导的较好的临床教学方法。
关键词:临床路径 案例教学模式 淋巴瘤理论教学
前言:临床路径下的案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对临床的典型病例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典型病例联系起来,将血液病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临床学习淋巴瘤理论知识的学习水平[1]。
1.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20年1月到2020年5月在我院实习及见习生60名,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人。试验组男18人,女12人; 年龄22-26岁,平均 ( 24.13±0.91) 岁; 之前的考试成绩平均为 ( 77.39± 1.93) 分。对照组男14人,女16人; 年 龄 23-26 岁,平均( 24.19±1.37) 岁; 之前的考试成绩平均为( 76.68 ±2.39) 分。两组年龄、性别、平均成绩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均衡可比。且此项试验研究经过了我院伦理委员会的通过[2]。
1.1.1纳入标准
①均属于在血液病区轮转过的学生;
②均自愿参与此项试验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1.2排除标准
中途因个人原因无法一直学习淋巴瘤理论知识的学生排除。
1.2教学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按照传统模式教学,根据淋巴瘤的学习计划,进行常规课程。在实习过程中师生收集病史、临床信息、体检资料,告知学生完成疾病诊断。老师定期帮助学生,制定诊断和治疗方案。
1.2.2试验组
试验组是按照临床路径下的案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包括以下几条:(1) 根据临床教学的课程设置,制定临床教学大纲;(2)选择合适的病例,制定临床教学表,提前规范教学过程:(3)教师制定临床课程表后,学生可以从中学习,根据表格内容,预习淋巴瘤的内容,收集相关信息,标出不易理解的地方,寻求教师指导:(4)教师通过访谈等方式进行考核,观察学习情况,引导学生走临床路径。(5)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并关注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借鉴经典案例治疗组患者,解决组间治疗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了解方案的不足,对方案进行补充和完善。最后,老师分析了患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以及最近的研究进展,如治疗措施等,以方便学生的记忆分析,增强记忆[3]。
1.3观察指标
1个月后对两组进行测试进而获得他们对淋巴瘤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收集他们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导入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进行卡方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测试结果比较
试验组的平均成绩即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下表。
3.讨论
3.1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初治)临床路径标准
3.1.1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初诊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
3.1.2诊断
(1)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但也可发生于淋巴结以外的器官或组织,包括胃肠道、肝、脾、中枢神经系统、睾丸、皮肤等。肿瘤浸润、压迫周围组织而出现相应临床表现。部分患者伴有乏力、发热、盗汗、消瘦等症状。
(2)实验室检查: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血沉及β2 微球蛋白(β2-MG)可升高。侵犯骨髓可导致贫血、血小板减少,淋巴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可减低、正常或升高;外周血涂片可见到淋巴瘤细胞。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出现脑脊液异常。胃肠道侵犯时大便潜血可阳性。
(3)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该病的决定性依据。病理形态学特征为淋巴结正常结构破坏,内见大淋巴细胞呈弥漫增生,胞浆量中等,核大,核仁突出,可有一个以上的核仁。免疫组织化学病理检查对于确诊 DLBCL 至关重要。常采用的单抗应包括 CD20、CD19、CD79、CD3、CD5、CD10、Bcl-2、Bcl-6、Ki-67、MUM1 和MYC 等。
3.1.3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方案 1.R-CHOP(有条件时使用):
利妥昔单抗:375mg/m2,ivgtt,d1; 环磷酰胺:750mg/m2,ivgtt,d2;
多柔比星:50mg/m2,或表柔比星 70mg/m2,ivgtt,d2; 根据患者情况,可酌情调整;
长春新碱:1.4mg/m2,iv,d2;最大剂量为 2mg; 泼尼松:100mg/d 或 1mg/kg/d,po,d2–6;
每 14 天或每 21 天重复一疗程;通常 6–8 疗程。
方案 2.CHOP:
环磷酰胺:750mg/m2,ivgtt,d1;
多柔比星:50mg/m2,或表柔比星 70mg/m2,ivgtt,d1; 长春新碱:1.4mg/m2,IV,d1;最大剂量为 2mg;泼尼松:100mg/d 或 1mg/kg/d,po,d1–d5;
每 14 天或每 21 天重复一疗程;通常 6–8 疗程。
根据以上试验数据表明临床病例用于淋巴瘤的临床实践中效果是显著的。将病例与临床路径相结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在临床路径的指导下,通过选择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典型病例,将其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到典型病例中,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激发学生对血液学的兴趣,加深对淋巴瘤内容的理解。了解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规范教学过程,提高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吴庆运.临床路径下的案例教学模式开展于血液学教学中的价值研究[J].科技视界,2019(14):181-182.
[2]李佳佳,张凤,朱俊锋,夏阳.临床案例结合临床路径在血液系统肿瘤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9,17(05):848-850.
[3]冯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1,36(04):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