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泽浩1,蒿会玲2
1.南阳理工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2.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中医院,河南 南阳451450
摘要:2019年底2020年初我国武汉地区首先爆发了强传染性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在新冠肺炎的防治过程中全国各地的医师会师武汉,对新冠肺炎的诊断、治疗、防控工作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研究与讨论。在本次新冠肺炎防疫抗疫中,中医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参与度,在西医尚未找到治疗方案时,奔赴抗疫一线的中医师完成了新冠肺炎的首轮辨证,初步找到了控制新冠肺炎病情的思路,为抗疫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新冠肺炎;中医药;辨证;
1历史研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从本质上来说属于温病、温疫范畴,而我国历史上从原始社会时期就有防疫、抗疫的记载,中医药治疗疫病自古有之,同时古中医也是世界上最为系统地对疫病进行过研究的临床医学学科[1]。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有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这段写于序中的记载了两个事实,首先是建安之后疫情多发的事实,提示在中国人民的劳动创造史中,炎黄子孙一直走在抗疫的道路上,另一方面则是对常见疫情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伤寒十居其七”的论点,而伤寒则是最常见的发生于呼吸系统的流行性疾病,是典型的“温病”。《伤寒杂病论》的问世,系统地整理了关于伤害防治的知识与方法,在当时疫病横行的封建社会的防疫做出了突出贡献,催生了隔离、防控、消毒等意识,大大降低了疫情的死亡率。在明清时期,连续的自然灾害、小冰期、战争影响,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沿岸地区爆发了严重的疫情,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等深入到疫区进行诊治、研究、分析和总结,最终创立了中医温病学派,形成了《瘟疫论》、《温病条辨》等古中医经典电机,系统地总结疫病救治的理论和方法,是我国中医防疫抗疫的指南[2]。自《温病条辨》之后,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医国手的研究和完善,温病、伤寒相关学说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专门应对流行性疾病的疫毒、淤热、卫气营血理论,丰富了中医对抗流行性疾病的相关学说,大大降低了我国瘟疫爆发时的死亡率。直至2003年,我国21世纪首轮大型传染性疾病SARS爆发,中医药抗疫理论得到了验证,尤其是受灾严重的广州地区,中医药的临床治愈率可达60%以上,病死率较低且无西医治疗后的近期、远期并发症,彰显了中医药在对抗疫情中的可靠性[3-4]。
新冠肺炎爆发后,国家卫生委和保健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SARS时期抗疫经验为依据,明确提出了“积极发挥中医药作用,加强中西医结合,建立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促进医疗救治取得良好效果”,疫情爆发后半月内在武汉市设立定点的中医医院、独立病房,并在最新的第四、五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中明确提出了中医治疗方案,无论是在历史中,还是21世纪,中医药在疫情对抗中均表现出了可靠的疗效。
2新冠肺炎的辨证
2.1湿邪蕴郁,存寒热之分
一般来说,瘟疫之所以会发生必然与寒热湿毒四种要素有关,而此次新冠肺炎明显为湿邪。因湿郁于表,所以患者多关节酸痛、困乏症状,湿气凝而生痰,因此患者伴胸闷、咳痰之症,此外还伴有便秘、腹泻、腹胀等症状。这些症状在早期新冠肺炎患者检查报告中均可见到,因此提示湿邪蕴郁为本病的病机,因地域、气候、病程等患者还有寒热之分。
2.2疫毒邪盛易变
根据《瘟疫论》相关记载“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段描述与新冠肺炎的特征相同,因此新冠肺炎当属此种文艺,那么其具备以下三个特点:(1)湿性显著,病程长、难以愈合。(2)火热之性:具湿、痰、淤症,起病以寒湿为主,病情进展可见火热性,即中晚期患者以发热、出血、炎症反应为主要症状。(3)致病性强,发展快、易感染、易传变,即致病性、变异性强,病情进展快,属急性多变温瘟。
2.3病位在肺,重症及心
《瘟疫论》有记载“杂气为病……盖当时,适有某气专入某脏腑其经络,专发为某病。”新冠肺炎病毒具有一定的嗜肺性特征,以肺部侵袭感染最为常见,而中医中肺脾同伤是肺部疾病的基本特征,若湿热疫毒挟痰内陷心包,窒塞肺气,出现喘剧、神昏,则为由肺及心,神明失用,属于新冠肺炎重型或危重型,后期则多表现肺脾气阴两虚证,因此临床中要及时观察患者病位、病性变化,以准确评价患者危急程度,及时做出应对。
3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思路
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应当遵循中医药辩证理论及相关疫情防控理论,采取分期辨证论治、三因制宜和防治并举的思路展开[5]。
本病早期并与肌表,有外而内发作,早期为湿寒气、湿热气侵袭,及肺后致肺失宣降,中期湿寒化热,累及多脏器,晚期由肺及心,因此要根据患者发病时期和不同阶段辨证予以对症治疗。
三因制宜是中医药重要的治疗理念,简单来说就是对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在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药,即“因时、因人、因地”治疗。
防治并举是新冠肺炎治疗的主要目的,新冠肺炎具有极强的侵袭性,治病性强、易传变且进展快,防病优于治病,因此为预防疫情进一步扩大,防治并举是关键中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雪迪,江锋,于艳卉,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预防方案用药规律的比较分析[J]. 天津中医药,2021,38(4):426-432.
[2]罗文君,陈帅,谌业俊,等. 用德尔菲法确定德阳地区中医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推荐方案[J]. 西部中医药,2021,34(3):1-6.
[3]尹延重. 基于文献回顾探讨中医药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人群心理问题的干预[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1,35(1):127-130.
[4]独炜,侯小成,陈礼云,等. 浅述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几点启示[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1,21(8):306-307.
[5]余锋,信梦雪,刘南,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医学报,2021,36(4):683-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