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睡眠障碍与护理干预进展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10期   作者:苏小花
[导读] 睡眠障碍为老年群体的常见表现,长时间的睡眠障碍可致老年人原发病加重,延缓康复进程,甚至诱发某些躯体性病症,累及生命,需及时予以护理干预,改善睡眠状态。文章就老年人睡眠障碍及护理干预做如下综述。
        苏小花
        上海市宝山区吴淞中心医院  200940
        摘要:睡眠障碍为老年群体的常见表现,长时间的睡眠障碍可致老年人原发病加重,延缓康复进程,甚至诱发某些躯体性病症,累及生命,需及时予以护理干预,改善睡眠状态。文章就老年人睡眠障碍及护理干预做如下综述。
        关键词:睡眠障碍;老年群体;护理进展
        睡眠障碍指的是机体受诸多因素影响所引发的睡眠维持障碍、睡眠过度障碍等功能障碍的总和。资料表示,引发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因子涉及心理因素、精神疾病、躯体疾病、药物因素等。睡眠障碍包括失眠、睡眠觉醒无节律性及过度睡眠障碍等类型,有关数据显示,成年人睡眠障碍约为35%,年龄>60岁人群出现睡眠障碍的几率高达58%,一旦发生不仅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且降低生存质量[1]。因此,加强睡眠障碍护理干预极为重要。
1 睡眠障碍诱因
        环境因素:老年人生活较为规律,生活习惯固定,当进入陌生环境后,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改变,继而引发睡眠障碍;居住于机场亦或是铁路附近、病房内机械的声音等环境刺激均可降低其睡眠质量。
        老化因素:随年龄的增加,老年群体各组织逐渐减弱,使大脑皮脂层功能下降,新陈代谢缓慢,对正常睡眠产生影响,表现为睡眠维持困难,尤其是夜间觉醒频率较高,对外界噪音敏感性增强,增加睡眠障碍风险。另外,年龄增长导致改善睡眠质量的储备不足,如活动量少、交感神经活动减退、光照减少及疾病问题的增加等,因此老年人睡眠不良问题时有发生。
        躯体性疾病:在2003年国际基金会报告中发现,老年人睡眠问题多与健康状况有关,其健康状况越差,医学问题越多,出现睡眠障碍的几率就越高。
        精神类疾病:失眠和老年人精神疾病息息相关,是当下诊断焦虑及抑郁的代表特征,亦为精神病早期首发表现。
        社会家庭因素:这一因素是引致老年人睡眠质量降低的关键因子,地位、生活习惯出现变化,易使其形成失落感和忧虑感,再加上子女不在身边陪伴,高额医疗费用,缺乏关心等萌生恐惧、绝望及抑郁等情绪,这些心理问题均可诱发睡眠障碍。
        睡眠习惯:睡前活动、过度担心无法入睡、顾虑较多、饭后立即睡觉及白天睡眠时间过长等均引发老年人睡眠习惯改变[2]。
2 护理干预措施
 2.1 心理护理
        正确看待身体变化。了解自身生活习惯及睡眠状况,鼓励患者以正确的态度看待疾病,保持心情愉悦,同时加强家属支持作用,获取其配合,尽可能多关心、理解患者,增强睡眠信心,实现睡眠质量改善目的。有资料表示,护患间有效沟通、家庭社会支持有益于提高老年睡眠质量。


        强化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多参加社交娱乐活动,丰富自身精神生活,纠正不良生活行为,以便在不同环境下规律生活,保证睡眠质量。
        营造舒适、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睡眠质量的保证,进入老年,人们时时常会感到孤独,性格如同孩童般,渴望得到家人的关爱和理解,所以,作为子女应主动入院看望老人,常沟通,遇事能够与老人商量,使其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尽可能满足老人的需求,协助其构建与疾病斗争的决心。
2.2 个性化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需适应社会老龄化的需求,不断完善及丰富睡眠知识,切实凸显健康宣教主体的作用,拓宽护理范围,积极参与跟踪随访工作,落实多样化睡眠健康宣教活动,从而改变老年人不良生活习惯,提高用药依从性,增强健康意识,确保身心健康。帮助患者找寻睡眠不良习惯的因素,并引导其构建科学、良好的睡眠行为,如规律活动、午睡时间<30min,睡前排进小便、饮用温牛奶等。在众多失眠部分病例是因睡眠出现认知偏差所致失眠出现,为此,护理人员要向患者介绍关于睡眠的知识,重塑正确的认知观,同时加强睡眠行为干预,涉及睡眠限制疗法、刺激控制疗法,经研究发现,限制疗法能够促进病人入睡,使睡眠稳定,夜间睡眠质量较佳,刺激控制疗法能够降低催眠药物的使用量。另外,开展用药宣教,老年人使用催眠药的频率较高,占比10~26%,且大多需长期用药,实践指出,长时间采取镇静催眠药可诱发药物依赖性、停药反跳性失眠等不良问题,甚至影响记忆力及反应力[3]。告知患者药物服用目的、方法及频率,且讲述用药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阐明遵医嘱用药的必要性,减少漏服药、错服药的问题。
2.3 睡眠环境护理
        病区内维持安静,入睡前、入睡后保持通风良好,每日加强病房巡视,当病人亦或是探视人员声音较大时,及时提醒其安静;床单、被套按时清洗、更换,室内温湿度适宜;护理操作尽可能于白天完成,降低夜间干扰;医护人员进入病区坚持“四轻”原则,即走路轻、关门轻及说话轻和动作轻,以为病人创建安全且安静的睡眠环境[4]。
2.4 疼痛护理
        维持患者舒适位,对轻度疼痛者采取物理疗法减轻疼痛,如音乐疗法、放松疗法,指导患者慢慢呼吸,予以轻轻按摩,疼痛较为严重者遵医嘱用药镇痛药,镇痛药使用后严密观察期呼吸状况,以免将入睡与呼吸抑制混淆。针对冠心病及心绞痛患者,应结合其实际状况采取吸氧操作,减轻胸闷感。
        总结:
        随着人口老龄化比例加重,老年人睡眠障碍患病人数愈加增多,可影响其日常生活,因此加强其睡眠障碍干预至关重要。通过明确睡眠障碍因素进行护理方案的制定,包括健康宣教、心理指导、环境护理等,尽可能满足老年人需求,使其健康意识及行为得以纠正,提高睡眠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于晶. 心理护理联合认知行为干预改善老年患者睡眠障碍的作用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6):272-273.
[2]王会影. 不同护理方式对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睡眠的影响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2020,24(9):1217-1218.
[3]林明芳. 老年精神患者睡眠障碍给予护理干预分析[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0,7(12):2089-2090.
[4]张丽艳. 对老年睡眠障碍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的效果观察[J]. 当代医药论丛,2020,18(3):260-2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