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怀勇 张倩
成都市成华区妇幼保健院 新生儿科,四川 成都,610051
在诸多小儿疾病中,最常见的就是发热和疼痛,因此治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镇痛和解热,临床中和镇痛、解热相关的药物很多,应该怎样选择呢?在用药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本文主要对此展开分析。
1、发热到多少度可以使用解热镇痛药?
发热,是儿童就医的主要原因。急性发热儿童中,绝大多数病因是良性、自限性的病毒感染,一般只需对症治疗,部分患儿存在细菌感染时应针对病因治疗。但我们应该知道:退热药只能短暂改善患儿舒适度,不能阻止原发疾病的进展,盲目服药还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因此在“必要时”才使用退热药。
最新国内指南不推荐使用温水擦浴退热,更不推荐冰水或乙醇擦浴方法退热。当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可使用解热镇痛药。
2、比较常见的解热镇痛药物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各项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所在一旦出现感冒或病毒感染等情况,最常见的征兆就是发热,同时可能身体还有酸痛感,因此临床在进行治疗时就需要及时镇痛和解热,现阶段非甾体抗炎药物是比较常见的,其中有尼美舒利、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主要就是通过退热、抗炎、抗风湿、抗凝血、止痛等作用,而诸多实验证明,最有效的药物包含以下几种: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和阿司匹林,本文主要围绕这三种药物进行详解。
2.1 在小儿解热镇痛药中对乙酰氨基酚的应用
该药物非常常用,属于苯氨类药物,但也并非说明该药物不具有瑞夷综合征的发生率,倘若幼儿的血浆蛋白量较低或者肝肾功能异常,血浆非结合型药物的浓度太高,就会导致肝脏严重受损。且使用剂量超过正常范围也可能会对患儿的肝脏造成严重的损伤,甚至还会导致死亡或昏迷,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属于急症事件,需要尽快诊断和治疗。儿童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每次剂量为10-15mg/kg,需要时每4-6小时可重复使用1次,24小时不超过4次,使用推荐剂量的对乙酰氨基酚,一般不会发生胃部刺激或出血现象。此外,在服用该药物前需要了解注意事项,针对长时间服用苯巴比妥类药物的幼儿,就不能应用对乙酰氨基酚,否则不良反应会非常严重。同时在哺乳期的女性应在医师指导下谨慎使用该类药物,因为会通过母乳分泌。现阶段的发热诊疗指南认为对乙酰氨基酚是儿童解热镇痛的首选药,可用于≥2月龄的儿童,且相较于其他同类药物更加温和,作用时间更长。
2.2 在小儿解热镇痛中布洛芬的应用
该药是丙酸类药物,蚕豆病即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患者退烧时,应避免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但是可以使用布洛芬。
布洛芬有较强的镇痛作用,所以需要重点镇痛的幼儿可以选择应用该药物,而在临床中该药还适用于女性痛经的缓解。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烧无效的患者,也可以考虑使用布洛芬退烧。儿童服用布洛芬每次用量为5-10mg/kg,需要时每6-8小时可重复使用1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布洛芬退热作用较对乙酰氨基酚强而迅速,退烧过程中会导致人体大量出汗,因此布洛芬退烧不适用于有脱水症状的患者。在给予布洛芬之后,幼儿的不适和疼痛会明显降低,同时烦躁不安的情况也会缓解,可以减轻家属和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另外,氟康唑等代谢物主要是控制同工酶2C9和细胞色素P450,而布洛芬正好需要这些酶来代谢药物,在服用此类药物后会让布洛芬的代谢速度变慢,因此倘若需要服用此类药物,就需要适当减少布洛芬的剂量,避免对儿童身体造成损伤和副作用。现阶段的发热诊疗指南认为布洛芬可用于≥6月龄的儿童。
2.3 在小儿解热镇痛中阿司匹林的应用
在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幼儿时,可能会出现诸多不良反应,例如胃部不适、腹泻、乏力、瑞希综合征等,甚至还可能对幼儿的大脑造成影响,出现昏迷、一直模糊、过度兴奋或死亡等现象,尤其是身体有病毒感染,服用该药物就更可能发生上述情况。因此,年龄低于16岁的儿童在有疼痛和发热时不能服用该药物,否则可能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
3、在服用药物过程中需注意的事宜
首先需要得到明确答复的是哪种疾病后才能用药,因为在病毒和细菌等制热物质到达患儿体内后,就会和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发生反应,从而会有发热的现象,而镇痛解热药物主要是使周围的血管扩张,使血流速度加快,让幼儿快速出汗将体内的热气散出来,但也只能使疼痛和发热症状有所缓解,并不能将病因消除,所以在用药时必须得到医生的明确诊断,才能根据病情选择正确的药物治疗。例如幼儿体内缺乏G6PD,在诊断前就应用部分解热镇痛药物,就可能发生溶血问题。同时也要求幼儿家属在诊断过程中需要告知医生孩子的既往病史和过敏史,医生才能做出正确诊断和开药。
退热治疗主要目的是改善患儿舒适度。虽然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交替使用的降温效果比单用其中任一药物要好,但不能改善舒适度,因此国内指南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交替使用。另外,两种药物作用机制相同,毒副作用类似。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的血浆消除半衰期约为2小时,当两种药物药物交替使用时,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特别是肾毒性。
4、怎样选择药物剂型
通常情况下,非甾体解热镇痛抗炎类药物,剂型和种类较多,且不同剂型患儿服用后的不良反应都不同,所以剂量最准确的相对来说就是片剂,且方便携带,但是对于幼儿来说不太好服用,而胶囊可以将药物的苦味掩盖,稳定性好也可以缓释药物,但因为幼儿太小胶囊体积较大也不适合服用;咀嚼片中有加入香精,比较符合幼儿的口味,但需要充分咀嚼,否则就可能会影响药物的退热作用,所以没有长牙的幼儿不能服用;滴剂药物浓度较高、见效快,因此幼儿可以选择服用,而混悬剂的口感也比较好,也很方便服用,幼儿和家长都比较喜爱。需要注意的是,儿童高热时使用退热栓效果很好,避免了对消化道的刺激和药物首过效应。
综上,小于3岁的幼儿尽量选择滴剂、悬混剂、栓剂,年龄小于7岁的儿童都不建议应用胶囊和片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