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晶
哈尔滨市胸科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56
摘要:目的:分析利奈唑胺在耐药性肺结核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耐受性。方法:抽选2019年8月~2021年2月期间于本院检出耐药性肺结核病患者共85例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性临床研究,取盲选抽签法分组后,对照组(n=43)行常规化疗,观察组(n=42)联合利奈唑胺治疗。统计治疗效果、治疗中断率及毒副反应率。结果:(1)治疗效果:观察组治疗期间病灶吸收缩小、肺部空洞闭合及症状缓解时间均缩短,且治疗6月内结核杆菌转阴率、痰定量PCR阴性率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中断率、毒副反应率:患者毒副反应率对比无组间差异性,P>0.05;观察组治疗中断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利奈唑胺可在安全性基础上有效治疗耐药性肺结核病,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临床病症,提升抗结核杆菌治疗效果,价值显著。
关键词:利奈唑胺;耐药性肺结核病;应用价值;治疗耐受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感染、侵袭肺部后所引发的一类慢性感染性疾病,治疗难度较大,尚无根治方法,仅可在多联用药基础上延缓进展,降低其他器官系统结核感染病发率,但受疾病病程迁延影响,部分患者治疗中或可发生结核杆菌耐药反应,导致治疗失效,而耐药性肺结核治疗中多类化疗药物的大剂量应用,存在较高毒副反应风险,应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在确保治疗有效同时,维持治疗安全性[1]。因此,为分析利奈唑胺在耐药性肺结核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耐受性,特设本次研究,详情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抽选2019年8月~2021年2月期间于本院检出耐药性肺结核病患者共85例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性临床研究,取盲选抽签法分组后,对照组(n=43)行常规化疗,观察组(n=42)联合利奈唑胺治疗。
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最大者75岁、最小者42岁,平均年龄(58.21±4.05)岁,肺结核病程4~15年,平均(9.51±1.26)年;观察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最大者75岁、最小者41岁,平均年龄(57.65±3.92)岁,肺结核病程4~16年,平均(10.02±1.39)年。患者基线资料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耐药性肺结核初检、初治患者;(2)自愿加入研究。排除标准:(1)并发其他类型结核杆菌感染性疾病者;(2)广泛耐药肺结核者;(3)研究用药禁忌症、过敏者;(4)脱离研究者,
1.2方法
常规化疗:即在予以患者药敏实验后,选择左氧氟沙星、丙硫异烟胺、对氨基水杨酸钠、卡那霉素联合乙胺丁醇或吡嗪酰胺标准二线化疗方案实施个体化剂量治疗。
利奈唑胺治疗:口服,0.6g/次,2次/日。
患者均需连续治疗6个月,期间需定期复诊确认治疗效果、耐药反应及毒副反应类型,酌情调整临床治疗剂量。
1.3观察指标
统计治疗效果、治疗中断率及毒副反应率。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中各项数据均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组间对比结果差异显著且P<0.05时,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期间病灶吸收缩小、肺部空洞闭合及症状缓解时间均缩短,且治疗6月内结核杆菌转阴率、痰定量PCR阴性率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治疗中断率、毒副反应率对比
患者毒副反应率对比无组间差异性,P>0.05;观察组治疗中断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讨论
二线化疗是耐药性肺结核患者临床主要治疗方案,即在左氧氟沙星抗感染基础上,配合吡嗪酰胺、丙硫异烟胺等药物综合化疗,以有效缓解患者感染病情,但该治疗方案长期安全性较差,且存在一定广泛耐药风险,需联合其他药物提升抗感染治疗效果[2]。
研究结果表明:(1)治疗效果:观察组治疗期间病灶吸收缩小、肺部空洞闭合及症状缓解时间均缩短,且治疗6月内结核杆菌转阴率、痰定量PCR阴性率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中断率、毒副反应率:患者毒副反应率对比无组间差异性,P>0.05;观察组治疗中断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利奈唑胺是恶唑烷酮类抗生素,其主要成分与结核杆菌内核糖体40s亚基具有显著结合作用,可在积极抑制细菌蛋白合成作用后,实现积极抗菌、抑菌,效果显著,可在提升患者临床治疗起效效率同时,积极促进症状缓解,且不易产生耐药性可满足患者长期治疗需求[3]。
综上所述,利奈唑胺可在安全性基础上有效治疗耐药性肺结核病,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临床病症,提升抗结核杆菌治疗效果,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 孙小璐,张天华,刘凯. 利奈唑胺治疗耐药性肺结核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中国医药导刊,2019,18(8):800-801,804.
[2] 唐怡敏,邓国防,叶涛生,等. 利奈唑胺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现状及认识[J]. 中国防痨杂志,2019,39(6):659-663.
[3] 李远春,张越,曾祥洁,等. 胞内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亚种组成及体外耐药性分析[J]. 中国防痨杂志,2021,43(2):147-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