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街区在居住区的实践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3月7期   作者: 张金秋
[导读] 为了使大规模城市化的目标得到快速实现,我国居住区发展出现了很大的转变,由此也促使我国城市的大地景观发生改变。
        张金秋
        (北京天华北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摘 要:为了使大规模城市化的目标得到快速实现,我国居住区发展出现了很大的转变,由此也促使我国城市的大地景观发生改变。如今,居住区较为单一的规划方式也引发了诸多问题,比如,居住空间失衡、交通不便和拥堵、社会活力下降等。文章先概述了街区居住区,并结合国内开放街区的实践与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最后提出对开放街区在居住区的展望。
关键词:居住区    开放街区    城市建设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居住区开始发生转变。而我们应该对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与大量城市问题同步出现的现象进行不断的反思,反思这些问题是否只是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必然结果。目前,我国居住区已经开始设计开放街区,在这一过程中也有很多问题相继呈现出来,所以,我们对于开放街区在居住区的实践还需要继续研究和探讨。
        一、街区居住区概述
        “街区居住区”是近、现代东西方城市中广泛出现的住区形式。街区占地面积并不大,周边与城市支路相邻,沿边的建筑布局顺应街道走向,各色商业、服务业等处于低层部分,以公共功能服务、融合于城市;同时,街区内部住宅的围合感良好。街道不宽,两边界面十分友好,所以人们乐意步行,方便穿越,由此呈现出一幅城市居民步行、交往、购物、休闲的生活画面。我们将街区居住区”归纳为具有以下特点:
        1、沿街界面界定非常清晰  
        街区外围建筑的布置顺应道路走向,它们风格统一,立面连续,形成一道完整的城市界面。建筑的低层部分常为公共功能,对城市开敞。道路一般为城市支路或街坊路,两边有绿化和人行道。街区建筑在自身营造得到完成时,也为街道空间提供围合,它们组成了对多种日常生活进行容纳的积极空间。  
        2. 混合功能的布局方式  
        街区外围和底层多数不同种类的商业、服务建筑,住宅在内部,也有少量公寓、办公类型。从居民的日常行为模式方面来看,购物、休闲、消费以及娱乐基本是在自身或周边的街区。人们的居住空间与消费空间、文化娱乐空间及工作空间紧密的联系起来,有机整合城市的各项功能。与之相反的是那种只考虑居住的“卧城”,它的单功能性不仅带来了居住区与城市之间大量的通勤人流,使社区生活的多样化基础也彻底失去。  
        3. 城市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由于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和各项服务配套较为充足,在开发建设“街区居住区”的过程中,既可以对城市资源充分利用,还能采用“取长补短”的配套方式,以周边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再对一些服务功能加以补充和完善,对外开放,与城市共存共荣。在“街区居住区”中,居住区的服务功能是通过街区之间的设施共享而实现的,无需在每个居住区内部自我完善,在提升街区价值的同时还有利于提升城市价值。这种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整体的融合,使城市的有机统一性得到
真正体现。城市的运行效率以及服务水平都得到提高,居民的购房与日常生活支出也出现明显降低。
    二、国内开放街区的实践与存在的问题
尽管国内外的城市建设有一定的差异存在,但国内开放式居住区的实践案例已经展开。例如,2004年MVRDV在天津的泰达城项目的上游国际小区中实践并且所强调的居住区格局为“开放社区,封闭组团”。
泰达城位于天津老手工业基地三条石地区,总基地占地85公顷,成矩形,其中上游国际小区项目仅占1/5。这个居住区容积率高、密度高,设计者对天津传统的居住和商业等多种类型的建筑重点强调,同时还强调的是以窄路网窄街道恢复街道活力以及多个城市功能的复合,在此基础上促使传统封闭组团的住区格局被打破。然而,我们通过泰达城中开放街区实现的面积也能发现,它还没有突破中国传统的开发模式,多数地区在开发中仍采用传统小区模式。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我国国情和规划法规具有特殊性,居住区规划中并未按照鲍赞巴克提出的“开放街区”的原则来进行。例如,所有居住区单元应该保证至少每天的连续日照达到1h,所以导致多数住宅开发按照的依旧是重复的东西横列式排布,再结合着建筑高度最终确定出楼间距,确保规定的日照时长完全能够达到。除此之外,因较高的建筑会将阴影自然地投射到较低的建筑上,所以上述的日照要求难以拉大建筑高度的差异。同样,每个居住单元都必须包括朝南房间,故居住建筑的进深往往只有一个住宅单元。在此情况下,均一的间距、单调且东西向横列的居住区设计就此产生。
三、开放街区在居住区的展望
街区一定要足够大,以便可以容纳其预期用途,还要足够小,这样人们就能进行轻松的徒步环绕,例如,适宜步行的邻里街区,如图1所示。现阶段,城市交通压力在日益增大,面对越来越多的居住区都是以“复制”、“粘贴”模式建设起来的以及大型封闭式居住区带来的人际关系冷漠等问题,我们有必要实施中国“开放街区”的理念设计方案。

                                                 图1
        1、多元复合的开放空间
以新城市主义为依据演绎开放的花园社区,实现适宜步行的邻里街区、多元复合的配套设施,创建充满活力的宜居、宜业、宜乐的社区中心。利用小尺度街区,集中布置配套,形成混合型社区街区,居住、办公、商业等业态混合,充满活力生机。
        2、居住区规模缩小
        按照人的尺度对居住区规模进行约束,使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得到充分的体现。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可知,以人的尺度确立的理想住区的规模应该不超过5公顷。此外,居住区规模缩小也便于城市支路得到增加,促使道路网密度指标得到提高,公交导向城市建设能得到大力推进。
        3、开放式的邻里社区
        住宅小区的“小型化”,摒弃了原有居住区大院的形式,采用网格式道路骨架,通过配套商业服务设施链接,形成有层次的开放社区,社区的居民通过步行可以轻松到达公共空间。强调社区的生活性。街区内道路更倾向于步行体系,实现安全的邻里环境和便捷的可达性。

                          

                        图3
 
                        图4

        如图3、4所示,在实际项目的设计中,我们通过街区的划分,节点的打造,复合的开放街区,内部花园的营造;将开放街区应用到居住区中。
        
        
        
        
        
        
        
        
        
        参考文献
[1]张旭州,满兵兵.基于开放街区理论对中国居住小区模式探讨[J].中国住宅设施,2019(2).
[2]朱怿,张玉坤.”街区住宅”的涵义及其规划设计策略探析[J].建筑学报,2005(10).
[3]于泳,黎志涛.”开放街区”规划理念及其对中国城市住宅建设的启示[J].规划师,200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