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东新城总体布局规划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7期   作者:  李昇杰 韦柯筠
[导读] 按照贵州州委州政府“打好文化牌,绘好山水画,努力打造贵州东部集群发展创新区”总体要求,要加快推进黔东片区集群发展。
        李昇杰  韦柯筠
        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310012   
        
        摘要:按照贵州州委州政府“打好文化牌,绘好山水画,努力打造贵州东部集群发展创新区”总体要求,要加快推进黔东片区集群发展。本文以《贵州黔东新城修建性城市设计》为例,对黔东新城规划的总体布局进行研究。
        关键字:总体布局;规划设计;景观;设计策略
        
        2012 年,国家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基础上,专门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 “三州”(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等民族地区跨越发展,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新要求。贵州省委、省政府在有关政策指导下,提出黔东新城建设要快速起步,要围绕“三年打基础、五年有突破、十年见成效”的建设目标,集中力量扩大城市规模,加快黔东片区“一城三区”建设步伐,构建区域一体化、产城互动、景城相融、抱团发展的新型城乡发展体系,打造贵州东部集群发展创新区。在此背景下,本项目对黔东新城总体布局进行设计研究。
        1.现状概况
        黔东新城位于贵州省东部黔东南州的东北,与铜仁市玉屏县、湖南省怀化市新晃县交界,两省三地交界、贵州东部门户,其中城市设计规划总面积约32KM2。范围涉及岑巩县新兴区和镇远县羊坪镇、青溪镇、黔东经济开发区四个开发主体。现状用地以人居、工业为主,县城配套较为完善,城乡发展差距较大。
        2.存在问题
        2.1区域服务和创新功能不强,与黔东中心城市发展定位不相适应目前主导产业以工业、普通服务业为主,档次不高,公共服务设施条件较差,商贸服务水平仍然较低,大量个私建房,工业企业以传统冶炼为主,整体上区域性服务和创新功能不强,与黔东中心城市发展定位不适应。
        2.2布局随机散乱,产城分离、区域不平衡因山水地形和铁路、公路交通线分割,及行政区划影响,功能空间随机形成产、城、镇错位的带状形态,中心部位区位和滨水价值未有体现,城镇建设水平不一,区域发展失调。
        2.3道路系统内外不分、密度不足、设施不完善、特色不显。现状主要依托两条国道,对内对外混杂;路网密度较低,且受铁路、地形等分割影响,某些次干路、支路通行不畅,过铁路通道窄、少;交通设施不足,慢行系统缺失。
        2.4滨水区域过度开发,历史遗产保护不足,城市风貌缺少整体性和特色性。沿河城镇段河岸占用过度,开敞性不足,滨水特色不显,某些山地开发开挖不合理,植被修复较差;青溪等历史遗产点基本处于自然状态;城市风貌城、镇对比强烈,缺少历史感和各自特色,城市空间秩序感不强,特色空间不足。
        2.5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居民日常游憩和开放空间配套不足。除新兴相对完善外,其它均以镇级设施为主,且量少质低,尤其是面向未来的高质量公共服务设施、居民日常游憩和开放空间配套不足。
        3.规划原则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应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结合黔东片区中心城市建设特征,从提升城镇化质量入手,高质、高标建设黔东新城,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规划提出以下五大原则:
        3.1亲民人本: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城市建设围绕人的需求,从人的发展、人的尺度、人的温度等角度出发,建设有温度的城市。
        3.2开放共享:优化公共空间布局,打造山水景观网络,构建全民共享的开敞空间,让老百姓“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3.3特色创新:保护自然环境,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城市特色,优化城市形态,构建具有地域特征、民族特色、时代风貌的城市风貌。
        3.4韧性管控:结合黔东新城山地特征,构建“刚柔”并济的山地特色的城市设计贯通体系,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的目标。
        3.5智慧生态:通过绿色空间和融入海绵城市等策略,打造面向未来的智慧生态之城。                                                                                                                                                                                                                                                                                        
        4.总体布局设计
4.1基于舞阳河空间景观评价
        舞阳河河谷开合多变,河道蜿蜒曲折,在水工设施的影响下河道宽度、水流流速亦是多变,通过对河谷两侧第一层照面山的制高点高度以及之间连接线的长度、河道的宽度,并结合现状水流、河道的勘察情况,判断河谷开敞度和景观特点,初步划分为3个特色段,分别为一碗水至新兴电站、新兴电站-门背滩电站、门背滩电站--鸡鸣段等特色段。
4.2基于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4.2.1综合要素评价法
        (1)原理:基于1:500地形图,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坡度、坡向、高程每一项因子进行分析与评价,根据建设适宜的程度进行打分,并根据确定的因子权重和对所有因子进行叠加,确定用地适宜性区域和规模,指导规划布局。
        (2)要素:包括高程、坡度、坡向、植被覆盖、生态敏感度。其中高程以306米为起始点,每隔40米确定一个等级,最终确定为9个等级;坡度按8、15、30、60%划分等级,确定4个等级;坡向根据所处方向不同确定5个等级;植被覆盖根据覆盖优劣确定四个等级;生态敏感性根据地质构造和地貌类型,以及土地、土壤类型和人类活动分布情况,划分为5个等级。
        (3)评价结果:综合现状坡度因子、高程因子、坡向因子等因子的分析,叠加起来得出现状土地工程开发建设的等级。根据各类因子的成分特征,采取专家取值,然后综合平均确定权重,如下表。
表1:各因子权重一览表
        

        经分析,一类用地16.1平方千米,占片区总面积的39%,二类用地11.54平方千米,占片区总面积的28%,三类用地13.7平方千米,占片区总面积的33%。
        4.2.2单一要素评价法(主要道路高程法)
        (1)原理:由于常规评价通常适用于单城区城市,对组合形城市来说高程因素主要取决于与县城、主要道路关系而不是绝对值,坡向对山地占主城市来说重要性不大,植被覆盖、生态敏感也大多与城乡居民点成反向同构关系。因此,根据对山地城市形态的演变的研究,规划提出单一要素方法,即以现状主要道路为基准,离现状道路高程上下相差50米内的范围确定为可能建设区域,同时具有集聚、交通、县城等内涵指向,与综合要素法互为补充。
        (2)方法:评价范围为岑巩县县城、青溪镇、羊坪镇及近邻区块;现状主要道路确定为320国道、551国道、乡道以及城市道路,不包括高速公路;划分一公里见方的方格网,确定每个标准单元格内上述道路的平均高程;找出单元格内高程和现状道路平均高程上下相差50米之内的用地,没有道路的以距离最近的道路为标准;最终确定可能建设区域。
        (3)评价结果:在评价范围内,最终得出可能建设区域地面积为29.6平方公里,从形态看,沿舞阳河、320国道两岸带状空间分布,并向东南、西北两侧沿峡谷枝状延伸,其它相对零散。
        4.2.3结论
        综上分析,规划设置3片成片开发区,4片宜坡地开发区,11处宜谷底开发处及5处独立开发区块。
        4.3设计策略
        4.3.1区域协调
        重大交通对接,落实黔东集群战略:深化城铁、普铁、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等交通设施,打造镇远-岑巩-三穗30分钟交通圈,落实黔东一体化和集群化发展要求。谋划黔东都心,创新产城一体发展:深化黔东都心功能构成和具体布局,突出为镇远、三穗等区域服务和创新功能,赋能并引领产城一体新发展。
4.3.2功能布局
        依山水形态,契合带形布局:依山顺水,采用片区+组团(城中城)推进为主,点状发展为次的布局模式,总体上形成高效、集约、绿色、生态的带形布局。用设施提升,营造生活城市:提升各类各级服务设施水平,打造15分钟日常生活圈,让居民日常生活更有获得感。
        
4.3.3道路交通
        用TOD模式,打造特色出行:结合山水带型城市特点,打造“3+1+1”(3条公交走廊+滨河景观大道+特色自行车道)TOD出行模式,形成高效、集约、共享、绿色的交通模式。用小街密路,统合活力城市:增量区通过增加支路网密度,存量区通过疏理支路和步行空间,增加可达性,激活城市活力。
        4.3.4生态环境
        护山水,融入海绵城市:突出山水资源底线保护,强化滨水空间合理利用,融入生态修复、海绵城市、绿色建筑等措施。控增量,强化空间管制:现有工业存量用地逐步退二进三,严格控制增量用地,强化资源空间和开发建设的各类管控。
        4.3.5空间景观
        一河三段,塑舞阳河景观主轴:按舞阳河滨水空间特质和城市功能,分三段塑造城景一体的城市特色形象。公园入城,构特色共享空间网络:结合山体系列、滨水等环境要素,并通过贯穿绿园绿道,形成联网串珠、主次分明的共享开放空间系统。
        4.3.6开发管控
        挖掘文化,突出风貌管控:通过对山水和在地文化资源挖掘,策划舞水十二景及建立融开发强度、分区分类、导则图则为一体的规划管控体系。刚弹结合,引导规划行动:结合现状开发动态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考量,刚性和弹性相结合,强化操作性和规划的落地性。
4.4规划布局
        规划形成七个功能和特定城市意象的“城中之城”,分别为田园之城、乡愁之城、假日之城、台地花园之城、山丘之城、滨水之城、生活之城,打造7个有差异而又丰富多彩的城市范本。强化了区域之间既存的差异性,突出其个性,并依据区域的个性实行不同的策略,建设不同的项目。同时,七座“城市”之间并没有明确的行政界线,这将更有利于地区间的协调合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七中心一基地,包括、创新创业、商业商务、旅游、交通、物流中心和先进制造基地,整体形成公共服务、两创、两商、文体医教、旅游服务五大中心。最终规划形成“一带、一轴、一核、四区”的空间布局:其中一带为舞阳河风情景观带;一轴为新城综合发展轴;一核为新城都心;四区分别为新兴综合功能区、新城综合功能区、舞水生态度假区、舞阳河十八湾(东段)休旅区。
        5.结论
        黔东新城是贵州东部区域中心城市、全域旅游创新区、绿色发展创新区和统筹城乡发展创新区,是贵州对外开放的“黔东门户”,也是推动黔东片区全域率先建成一流国际旅游目的地、山地新型城镇化的示范地、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的先行地。
        本次规划通过4个开发主体的跨越发展,进一步统筹区域和城乡,优化产业和城镇空间布局,加快人口集聚,促进产城融合,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节约集约资源利用和统一基础设施建设,打好文化牌、绘好山水画,为黔东新城在区域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作合理的引导。


参考文献
[1]《城市设计管理办法(第35号令)》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2006年版)》
[3]《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4]《黔东片区一体化规划(2014-2030年)》
[5]《镇远县县城总体规划(2011-2030年)》
[6]《岑巩县县城总体规划(2010-2030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