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荣琪 丁振耀
苏州方正工程技术开发检测有限公司
摘要:涂料制膜成型时,考虑干膜与湿膜关系,先确定湿膜厚与干膜厚关系,再采用调节刮刀与底板距离控制成膜厚度,达到干膜厚度的精准控制。
关键词:涂料;制膜;厚度;刮刀。
一、引言
建筑涂料或者防水涂料,进行拉伸性能等一些参数的检测的时候,往往需要先将涂料,制成一定厚度的薄膜,然后使用薄膜裁切后进行相关参数的试验。涂膜一般都有一定的厚度要求,例如《弹性建筑涂料》JG/T 172-2014中要求:最终干膜厚度为(1±0.2)mm;《聚氨酯防水涂料》GB/T 19250-2013中要求:最终涂膜厚度为(1.5±0.2)mm。良好的涂膜质量,是后续试验进行的基础。
二、涂膜质量控制条件
涂料常用标准制膜方法一般有《弹性建筑涂料》JG/T 172-2014和《建筑防水涂料试验方法》GB/T 16777-2008。但其对具体的成膜操作描述较少,一般通过控制模框厚度来调节刮平后的湿膜厚度,可调节范围较小,且为湿膜厚度而非最终干膜厚度。而且相关标准均要求,样品在试验前搅拌均匀(尤其多组分产品),每次制膜不应出现气泡。
所以,标准要求的涂膜质量,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满足要求的最终干膜厚度,二是膜均匀无气泡。现在主要的制膜方法是,建筑涂料,一般采用多层模框,多层涂布;防水涂料,一般采用控制每次加入涂料质量,多层涂布。但由于每种产品的组分不同,助剂、稀释剂、分散剂等掺量的不同,最后干膜厚度还是不能保证。且静置排除起泡效果并不理想。
许多涂膜养护好后,发现涂膜不满足这两个基本条件,导致制膜失败。而且,这两个条件基本在涂膜完成养护后,测量厚度或者裁切时才能发现,此时出现制膜失败,重复养护制膜,将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这样的检测服务必然带来不良的客户体验。
三、新制膜方法
基于以上考虑,新的涂料制模方法,要求在制膜时,就能控制好最后干膜厚度和涂膜均匀无气泡。理论上,模框足够薄,慢慢多层叠加涂布后,基本干膜厚度是能较好的保证的,但模框薄了容易变形、不平整,涂膜与模框边界部分处理也极为麻烦。
基于之前在写《弹性建筑涂料的拉伸及制膜》时的探索与总结,和参与防水检测时的一些思考,形成以下新方法:先确定干湿膜厚度关系,稳定厚模框,可调距刮刀,辅以真空罩的方法。
确定干湿膜厚度关系在《弹性建筑涂料的拉伸及制膜》一文中,已有总结。现简单说明下,采用1.0mm,1.2mm和1.5mm(JG/T 172-2014中模框即可应用),将充分混合均匀的涂料分别一次填满三个模框(略多),使用真空罩抽真空,排除气泡后标准养护一天,移入烘箱烘干两天加速干膜。最后测定各个湿膜厚度对应的干膜厚度,依据要求的目标干膜厚度,计算确定总的需要涂布的湿膜厚度。
采用10mm,或者更厚的模框,使模框周转不易变形,且保证刮刀运行稳定。刮刀行进方向的两条模框边开槽,形成刮刀支撑板的轨道。刮刀行进末端模框边可薄些,或者做成可活动的,方便多余涂料的排除。
可调距刮刀,主要由支撑板、横杆、调距螺杆、刮板组成。支撑板用于支撑整套刮刀,并配合在轨道中行进。横杆需要一定刚度,固定好刮板。调距螺杆与刮板为一整体,螺杆一般左右各一个,通过在横杆上下的两个螺帽固定于横杠上。通过同步调节螺杆上的螺帽,控制刮板底边与基板之间的距离,用以控制涂布时,湿膜的厚度,这是控制膜厚的核心。刮板底边与基板贴合,则为零点,上调距离(可用钢直尺、游标卡尺等控制)即为涂布厚度。
真空罩,用于抽真空,大小保证能罩住模框,高度尽量低些,方便快速抽真空。抽气孔应设挡板,不宜直接对着样品。尽量采用一些透明点的材质,方便观察气泡的逸出情况。涂料,制膜前需要进行搅拌,使其成分均匀,这样势必会带入大量的气泡,而且一些溶剂型防水涂料,产品本身非常的粘稠,单纯依靠静置,很难将气泡充分排除。
四、新方法制膜流程
首先将待试验样品(多组分样品按比例混合)充分搅拌均匀,取适量,分别填满确定干湿膜关系用三个模框,使用真空罩抽真空排气,充分排出气泡后,刮平,移入标养室。养护一天到两天,移入烘箱(建筑涂料可选80℃,具体温度可根据不同产品特性设定)恒温,加速成膜。然后测定该产品三个湿膜厚度所对应的干膜厚度,线性拟合,然后根据目标干膜厚度(如1.0mm),计算得到总的需涂布的湿膜厚度。
例如,计算得到总湿膜厚度为2.4mm,分三次,则可选每次涂布厚度为0.8mm,调节刮刀与基板的距离为0.8mm,也可以一次将三个高度都调节到,标记好位置。将待试验样品(多组分样品按比例混合)充分搅拌均匀,取适量(多余一次所需,但也不要过多,经验不足时,可根据模框尺寸及涂布厚度,用量杯等量取适当体积的样品)均匀加入到成型模框中,盖上真空罩,抽真空排气泡,并观察。待气泡排完,泄气,取下真空罩,推动支撑板,带动已调好的刮刀,刮平第一次涂膜。另外,由于一般湿膜厚度都比干膜厚度大,多次涂布时,若时间紧迫,第一道可选0.8mm(或者其他合适的湿膜厚度),先行涂布,在确定干湿膜关系操作时进行。
调好第二次,第三次或者更多次的刮刀距离,重复上述操作,完成制模。然后依据具体标准,养护,成膜,进行后续试验。
五、新方法优势
新方法可以基本解决成膜失败问题,保证正常的试验流程,预计可以降低目前至少10%的失败率。
新方法一次性投入较大些,但模框较厚,保养合适,可长期周转使用,长期使用,可节约薄框耗材重复购买的费用。长期,或高频率使用时,更加经济。
新方法,使用真空排气,能很好的保证成膜质量,且干膜厚度稳定,提高了检测结果的重复性和再现性,减少争议。
新方法为保证最终干膜厚度,需先进行干湿膜关系确定,试验周期将比正常操作周期长。但如果最终干膜厚度偏差较大(如1.0mm时,最大偏差0.2mm),提高一些烘干温度,减少烘干时间,可适当缩短周期。并且常见品牌产品,同种规格,产品稳定时,干湿膜关系可参考之前的结果。相较成膜失败导致重复制膜,新方法更加效率。
新方法膜厚调节范围大,且连续可调,涂布次数也可调节。更加灵活,更能适应市场上不同种类的产品。
新方法,对制膜操作的新人或者经验较少者更加友好,减少了很多需要经验控制的环节。
参考文献:
[1] JG/T 172-2014弹性建筑涂料。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发行,2015。
[2] GB/T 528-2009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拉伸应力应变性能的测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发行,2009。
[3]GB/T 2941-2006 橡胶物理试验方法试样制备和调节通用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发行,2007。
[4]GB/T16777-2008建筑防水涂料试验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发行,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