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管桩地基处理施工技术分析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2月第6期   作者:于文龙
[导读] 在我国的沿海和沿河地区分布较大面积的软土,存在强度低、压缩性大、灵敏度高、结构性弱等问题。

        于文龙
        北京中卓时代消防工程有限公司 100176
        摘要:
        在我国的沿海和沿河地区分布较大面积的软土,存在强度低、压缩性大、灵敏度高、结构性弱等问题。在此类地基中修建道路,如果不进行加固处理,则会出现较大的质量安全问题,影响道路的安全通车。必须采取适宜的措施对此类地基进行改良或者加固。在软土地区进行地基处理时,常用的方法有换填、预压法、水泥搅拌桩、CFG桩法、管桩法(包括PC管桩、PTC管桩、PHC管桩以及PST)等技术措施,采用这些技术都可以提高软基的抗剪强度,降低压缩性,但各有利弊,应根据具体的工程(区域、工期要求、造价、地质特点、工程位置环境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措施进行加固处理。
        大量的工程践表明,管桩与其他技术手段相比,其承载力高、沉降小、施工速度快,施工简便,造价低、处理的深度可控、适应性广,加固效果好,在近几十年得到广泛地应用。本文依托某标段管状劲性体管桩施工工程,介绍管桩的加固原理,并从工程实践的角度出发,介绍管桩的工技术以及质量控制技术,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市政道路;地基处理;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
前言
        预制高强管状劲性体管桩(PST)具有较高的承载力,施工简便,施工速度快,质量可靠,在市政道路地基处理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介绍了管桩处理加固地基的基本原理及其施工的关键技术。

1.管桩加固地基原理及影响因素
        PST管桩是将桩体打入到深部土层中,将上部的荷载通过桩体传递到下部压缩性小、强度高的持力层,桩体进入土体的过程中,一方面挤压周围土体,使桩周围的土体得到强化;另一方面桩身代替土体,提高土体的强度,并与桩帽及桩顶褥垫层形成复合地基。

1.1管桩加固地基的基本原理
        PST管桩在荷载作用下,其荷载传递的方式和效应基本一致,但与实心桩体之间最大的差异是PC管桩具有土塞效应。预应力管桩在被打入的过程中,由部分挤土到完全挤土,而土塞也由不完全闭合到完全闭合演变,在土塞效应形成的过程中,土体被逐渐挤密,出现超孔隙水压力。根据太沙基深基础承载力理论,可以发现土塞效应形成是因为在管桩底部出现楔形体,即直径为D的土体,在桩体被打入土中的过程中,逐渐被挤入管桩之间的空隙中,设空隙为d,D=d+ψ,其中,ψ为桩径。



图1土塞效应形成过程

        土塞效应的出现表示PC管桩已经出现承载力,开始承担荷载,但是,土塞效应也会成为沉桩的障碍,由于土体被挤压密实,使得一定深度下的沉桩施工越来越困难。为此,在实际的工程中可根据桩受力的特点,即端承桩或者摩擦桩,对桩头进行处理(如设置桩尖),以减小或者提高土塞效应。

1.2影响因素分析
1.2.1对荷载传递的影响因素
        影响桩体荷载传递方式的因素主要有:桩体的参数、土体的性质、施工质量、荷载类型。通过对已有的工程进行试验研究可以发现:PST管桩桩身的刚度与土体的刚度的相对值,即刚度比变化时,荷载的传递和分布也会随之改变,如果桩体的刚度较大,则桩端将承担较大的荷载,反之,桩端承担小部分的荷载,桩身的侧摩阻力将分担大部分的荷载,桩的性质由端承桩发展为摩擦桩。如果桩土的刚度比无穷大时,桩端和桩侧摩阻力将共同承担荷载,但桩端所受的荷载要大于桩侧所受的荷载。同时,桩身的长度与桩径的比值改变也会影响荷载传递方式,长径比大时,桩体中上部承担荷载。

1.2.2桩侧摩阻力的影响因素
        桩侧摩阻力产生的原因是桩土的相对位移,PST管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土体的性质、施工工艺等都会对其产生影响。

1.2.3桩端阻力的影响因素
        当桩体打入到一定的深度后,桩侧的摩阻力将不再增加,并在继续打入的过程中,桩身所受的荷载将由桩端承担,直到桩端土体被破。由此可见,影响桩端阻力的主要因素有桩体的直径、几何形状、桩端持力层的力学性质、荷载的加载速率等。

2.管桩施工关键技术
2.1工程概况
        项目施工区域表层土质主要为黏性土,呈流塑~软塑状,表层土体中还含有腐殖质,场地还分布粉质黏土层,在粉质黏土层中含着少量的铁锰质结核及高岭土。在2.5~15.0m的深度范围内还分布有强风化的泥岩,其节理裂隙较发育,开裂面可见大量铁锰质浸染,原岩风化较强,岩心破碎,质地较软,其下分布着中风化的泥岩,呈层状结构,节理裂隙较为发育。根据勘探,本工程采用PST-CF-400-60型预制管状劲性管桩进行地基处理。

        全线共有预应力管桩11118根,共计179796m,管桩的布置如图2所示。桩体参数: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C60,桩型为PST-CF-400-60型,桩帽为现浇C30钢筋混凝土结构,桩帽尺寸为1200mm×1200mm×300mm,柱帽如图3所示。





图3PST管桩桩帽图

2.2施工准备
        在沉桩之前应制定施工测量放样的控制方案,主要包括:主轴线的控制、高程的控制、桩位放样控制。沉桩之前应对施工场地进行整平清理,将表面的杂草、淤泥、根系等清理干净,将鱼塘、沟渠等先清淤后填平。同时,在路基施工区域外侧边缘开挖临时的排水沟,确保施工期间,路基范围内不出现积水。管桩为工厂预制,在购买时应检查是否有出厂检验单和合格证,桩体的质量应符合规范的规定,即表面平整、密实、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表面无裂缝、孔洞、钢筋无外露,运输至施工现场后,还应检查桩身在运输过程有无损坏。

2.3试桩与终压标准的确定
        在沉桩之前应进行试桩,以校核静压设备的工作性能、确定沉桩的工艺参数以及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是否可行。根据规范规定,本次试桩根数共9根,在试桩前应在桩身进行长度标记,以便于在静力压桩的过程中观察桩的入土深度。
        对于终压标准的确定,可按以下规定确定:终压应以高程为控制标准,终压值为辅助参考,当沉桩至设计高程时,且桩的终压值符合要求,可停止压桩,如果沉桩时桩尖已经达到设计高程,但沉桩的压力值仍较小时,则应继续压桩使其达到设计要求范围内的终压值,当桩尖距离设计高程较大时,而终压值大于控制终压值时,应同设计勘察会商,如遇特殊情况,如贯入度骤变、桩身失控倾斜、断桩、移位或严重回弹,桩顶及桩身破碎应立即停止施工并报告,组织有关单位研究处理。

2.4沉桩施工
        管桩的施工过程:施工准备→桩位放样→压桩→接桩及焊接→送桩→终止压桩→填芯→桩顶与托板连接。以下就主要内容进行解释:

2.4.1压桩
        沉桩之前应根据设计图纸将桩位进行放样,并用小木桩做标记。桩机开至放样点,采用线锤进行对中,管桩对中采用十字交叉法,即以桩中心为基础,向四周引申4个对中辅助点,对中辅助点距离桩位约60~80cm。管桩吊装采用一点绑扎吊,吊点距离桩端0.239L(L为桩长)。第1节桩入土的深度控制在30~50cm,然后检查并校正桩位的垂直度,桩身的垂直度应控制在0.5%以内,当入土深度达到4倍的桩径时,再次用经纬仪校核桩身的垂直度,如果发现偏移应及时纠正。当达到6倍桩径时,应再次校核。在压桩的过程中,一旦发现垂直度大于规定值,则应停止压桩,及时纠偏。现场施工如图4所示。

图4PST管桩施工图

2.4.2接桩
        接桩时要求上一节管桩的桩头应在地面以上0.5~1.0m,采用2台电焊机进行对称焊接。在进行接桩之前应将上下节管桩的表面进行清理,还应在下一节管桩的桩头安装定位板,将下节管桩吊放至前一节管桩之上,利用定位板进行上下连接,要求错位差在2mm以内,在焊接前应确认端板的平整度是否满足要求,如果上下桩之前有空隙,则应用楔形块全部垫实后进行焊接。接桩的坡口槽要分层、对称环缝焊接,焊接时首先在四周对称点焊6点,由2个焊工对称作业,要求焊接的层数大于3层,加强层的厚度大于2mm,层间的焊皮应清理干净,焊缝饱满,不得夹渣或者有气孔。焊接完成后,应冷却至少8min,再进行沉桩。上下节桩的中心线必须共线,偏差不得大于5mm,节点的弯曲矢高应小于千分之一桩长。

3.预应力管桩质量控制关键技术
        近年来,道路边坡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仍有一些方面需要改进和发展。
        
3.1预制管桩的误差控制标准
        预制管桩的制作误差需满足表1的要求
表1预制管桩制作允许偏差标准


3.2运输、吊放、堆放控制
        管桩的长细比较大、自重较大,在吊装运输的过程中,如果受力较大,将会导致桩身产生环裂现象,在吊装时需采取两头钩吊法,轻吊轻放,严禁拖吊,堆放时堆放的层数不大于2层。

3.3质量控制措施
        沉桩之前应对桩身进行长度标记,在沉桩施工完成后应对每一根桩的入土深度进行校核;接桩时,应确保错位在2mm以内,同时确保焊缝的质量满足规范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试桩的情况,确定最佳的终压值和入土深度,并选择适宜的静压机,避免浪费和影响沉桩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应及时检查垂直度,将垂直偏差控制在0.5%以内,长桩施工时,应连续施工,一次成型,减少中间休息的次数;成桩后应检测单桩的抗压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抽检根数为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

结语
        本文依托某管桩施工工程,介绍PST管桩加固地基的基本原理,即土塞效应,并分析土塞效应的利与弊以及解决措施,介绍该标段工程的地质概况以及设计方案,并从工程实践的角度出发,介绍管桩的施工的关键技术以及施工质量控制措施,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参考或借鉴。

参考文献:
【1】吴文兵,邓国栋,张家生,等.考虑横向惯性效应时桩侧土-管桩-土塞纵向耦合振动特性研究[J].岩土力学,2017,38(4):993-1002.
【2】庄一舟,黄福云,钱海敏,等.PHC管桩-土相互作用受力性能拟静力试验[J].中国公路学报,2017,30(4):42-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