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改造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2月第6期   作者:施雯雯
[导读] 随着新型城镇化脚步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但是一些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传统建筑、民居、街巷遭到毁坏。

        施雯雯
        杭州忆风景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
        摘要: 随着新型城镇化脚步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但是一些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传统建筑、民居、街巷遭到毁坏,一些珍贵的乡土传统文化遗产面临着瓦解、消亡的危险。而乡土传统文化体系一旦毁坏,就会造成文化发展脉络的断层,这种巨大的文化损失是永久的、无法弥补的,因此地域文化元素以其特有的美学、情感属性在乡村改造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
        关键词:地域文化;乡村改造;互联网平台;
        在城市化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同样不容忽视。大力振兴乡村,需通过各大互联网平台建立乡村和各大高校、建筑企业的联系,做到互助和谐,共同进步。
一、乡村的现状
        中国的乡村因多种因素形成不同特色的景观风貌。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乡村逐步成为城市的替代品,熟悉的且最为原始的乡村开始变得模糊不见,地域文化逐渐消逝,传承乡村特色文化面临着脱轨的危机。我们小时候常见的麦田在逐渐被高楼占领,常走得石板路被沥青覆盖,一直传承下来的青瓦砖房被钢筋水泥代替;渐渐地,乡村在消逝,她留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回忆正在毫无保留地化为泡影,不留痕迹。危机感的出现使我们意识到乡村存在的重要性。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国家在努力,作为年轻一代更要尽一份微薄之力。保护乡村特色,传承乡村文化,增加乡村魅力,打造一个美丽且富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乡村,我们在路上。
二、乡村改造面临的问题
        1.乡村风貌“万村一面”。现有乡村改造存在“批量生产”,“万村一面”的特点,不同的乡村应该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如何体现地域的多样性,呈现出的异常精彩的多元农村文化是乡村改造面临的巨大挑战。
        3.部分乡村建筑布局杂乱、破损严重且空间简陋。乡村建筑作为乡村改造的一大重点,是乡村形象改造的核心内容。乡村建筑由于建成时间久远,建造时缺乏设计,内部流线混乱且空间简陋,同时渐渐出现表皮剥落、发霉、建筑结构腐蚀的问题,给使用带来了不利影响。一些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传统建筑、民居、街巷遭到毁坏,一些珍贵的乡土传统文化遗产面临着瓦解、消亡的危险。由此如何进行乡村建筑的保护和改造成为了村民和设计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2.长效管理机制有待健全。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有些村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环境卫生整治后,由于缺乏长效性管理措施,已经出现一定的脏、乱、差回潮现象。
        3.村集体经济有待加强。乡村的改造也需要经济的支持,如何将乡村现有资源转化为乡村集体经济,把美丽乡村转化成美丽经济,是乡村改造的一大难题。
三、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改造设计原则
        1.坚持尊重自然生态景观,在乡村改造设计中应该严格遵守景观的生态设计,充分尊重乡村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
        2.注重乡土文化的发掘和延伸,不仅要考虑自然环境因素,同时也要考虑地域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等。
        3.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美丽乡村景观应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在美化村容村貌的同时带动当地的旅游发展,提高经济水平。
四、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改造设计方法
        1.根据地域文化合理规划乡村景观。将景观设计规划观念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与其他有关规划中,充分发挥地域个性。

在景观规划前,对乡村地域性的文化、人文环境,地理条件等方面进行研究,将这些人文地理要素具象化,在景观设计中合理利用,体现美丽乡村的魅力和个性特征。丰富物种的多样性,不仅能保证植物景观饱满度及视觉感,还能妥善解决生态体系过弱问题。不同植被对空气环境的净化能力、适应的温度湿度条件等方面有巨大差异。因此在景观规划时应综合考虑当地地形地势,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四季植被,进行景观设计,以期待达到预期的视觉效果和环境改善。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想尽办法把美乡村景观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增强村集体经济的持续造血功能。通过深挖当地特色文化,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特色产业、休闲旅游等结合起来,实行土地由村合作社统一管理,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发挥产业规模优势。
        2.因地制宜,选择符合地域文化的建筑改造形式。乡村依据不同的条件,选择不同的结构和风格。历史文化的传承以及地域气候地理条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性建筑风格,因此乡村改造过程中对建筑风格形式的选择应适应周边环境,减少对乡村环境统一性的破坏,与当地的地形环境和气候特点相适应,同时鼓励村民利用闲置农房改造成特色民宿等项目,增加农民收入。通过举办节会、巡演等活动,配套发展民宿经济及餐饮等业态,做到乡村的“看、吃、住、游”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对一些传统乡村建筑要保护和传承,尽可能保护建筑的原本风貌及空间形态,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地域设计元素,充分发掘传统建筑的内在生命力,从深层次对传统建筑进行复兴,合理地将现代技术与传统建筑相结合,新与旧的融合,赋予传统建筑新的生命力。
        3.就地取材,降低改造难度,减少改造成本。在乡村改造过程中尽量选用当地或者附近生产的材料,不仅可以减少购买现代化材料所需的金额,同时可以降低运输成本,也便于施工。例如莫干山乡村改造的成功在于,对当地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竹子、茶园、果树、良田、山林等统统保留,用当地的石材砌围墙,用山间的绿竹扎凉棚,用河滩的石子铺路面,曾经兴办蚕种场的废旧厂房一步步蜕变成今日的文化创意集市,恢复当年民国风景。废弃的铁路枕木、老式自行车配件,竹子文化元素,就地取材。
五、乡村建筑改造中地域文化元素应用意义
        1.传承保护乡村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元素是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与表现,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与情感。因此在乡村建筑空间改造中实现地域文化元素的有效应用,可有效挖掘乡村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地域特征能增强地域特色,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是加强各个乡村间的交流、研究的宝贵素材。
        2.提高乡村建筑地域识别性。如今各地建设成就显著,规划各地区之间的城市发展所使用的方法论基本上是围绕着如何适应人们现在的生活方式而思考。假设一个城市没有地标性建筑,那么该城市名片将很难传递,乡村建设亦是如此,尽管大面积的集中式住宅区以及各具特色的居住空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乡村与生俱来的浓厚乡土气息及与众不同的人文特征在乡村规划所表达的地域特征上得天独厚,乡村建筑地域识别性至关重要。
        3.赋予地域文化元素新价值新功能。乡村改造可以通过将地域文化元素,如水井,灰墙黑瓦、梯田耕作等传统工作形式以艺术欣赏的形式进行改造,如此可赋予地域文化新的历史含义与功能,提升乡村建筑及地域文化的生命力,通过生态功能的修复、创意农业的发展等方式将新的价值、新的功能融入,体现与时俱进的文化特质。
        总之。乡村改造进行得热火朝天,但改造过程往往忽视了地域文化,现代建筑思潮涌入农村,不仅破坏了农村原有的建筑风貌,也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所以乡村改造加强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对乡村历史文化的传承以及未来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乡村改造现状的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对景观、建筑等方面的改造提出了一些设计建议,以期能为未来乡村改造更加完善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振宇.传统乡村景观的保存和改造.2018.
        [2]刘宏宇.浅谈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改造设计研究.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