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亚平
湖北菲迪克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湖北省宜昌市 4431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科技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建筑行业的要求也在越来越高。框架结构是建筑行业逐步发展之下而衍生出的新型结构形式,其直接影响到建筑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对此,围绕框架结构的施工技术要点展开探讨极具必要性,以便施工人员建设质量良好的框架结构,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水平。本文就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展开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框架结构;工程技术
引言
近些年,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建筑工程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规模也变得越来越大,同时用地紧张以及人工密集问题较为严重。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建筑行业提出了建设高层建筑的方法,以有效减少用地,得到最佳的建筑使用面积。高层建筑的施工难度较高,采取科学合理的框架结构施工对提高建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建筑工程中框架结构的特点
框架结构是一种常见的施工技术,由于其安全性、稳定性极高,自重较轻,空间分割十分灵活,因此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现在的建筑工程结构楼层较高,无论是竖向构件方面还是承受重力方面都会逐层增加,对一些尺寸较大主体结构及墙体结构的支撑能力要求就更高,除此之外,建筑构件还要承受地震、风荷载等竖向非线性分布荷载,因此对建筑墙体、楼梯等结构的的施工要求更加严格。框架结构大概可以分为半现浇式、全现浇式、装配式、装配整体式四种,所谓半现浇式就是结构中部分梁、柱需要在施工现场浇筑完成,需要用到预制模板;全现浇式则是在施工现场制作模板并浇筑构件,虽然这种框架结构施工周期较长,但是构件本身的抗震性能却极佳;装配式框架结构主要是将预制好的构件在施工现场焊接装配,虽然装配式框架结构现场工程量少,但是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差;实际建筑项目中应用最多的是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该结构有效避免了上述三种结构的不足,现场模板需求量少,施工效率高,抗震性能也更强。
2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现状分析
我国建筑工程框架结构具有发展时间较长的特点,并且在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框架结构的应用呈现出日益广泛的趋势,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建筑行业迅猛发展。在时代不断进步下需要对框架结构施工技术进行有效的完善,并且在建筑项目的高度逐渐增加的背景下,传统框架结构已经无法满足高层建筑的建设需求。因此,在建设高层建筑时要对框架结构的竖向承载力与侧向承载力加大控制力度,进而达到提高建筑稳定性并进一步推动社会朝向和谐方向发展。另外,在建筑项目的建设规模逐渐增大下,其高度也在不断提高,需要在设计框架结构时能够将风、地震等非线性的荷载力竖向分布情况进行深入性的研究。同时,还要将安全因素考虑在内保证框架结构的安全性。
3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
3.1?钢筋工程技术
钢筋在施工过程中能有效保持结构的本身质量,效果明显。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首先需要对建筑工程基本情况进行全面、充分的了解,在这一前提下合理选择钢筋焊条,这样才能够有效防止材料与施工要求不符导致建筑工程整体质量不佳,或者工程延期等不良情况。在建设和焊接钢筋结构的过程中,需要确保材料与材料之间具有良好的衔接性,在实际施工环节避免材料出现弯折等问题导致整体钢筋结构稳定性和质量下降。同时,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合理保存钢筋结构,避免引发施工质量问题,在后续阶段的施工保障环节,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施工质量规范准则进行施工,以防埋下安全隐患,对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造成影响。在建筑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工作人员需要及时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排查和处理,确保不会对后续施工产生影响。
工作人员还需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在正式施工开展前需要合理选购材料,对需要的材料进行大批量储存,并且在材料运输环节,需要保证环境的合理性,加强对钢筋材料的保护,在安装保存环节还需要在钢筋两端设置加固措施,以防材料对工作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除此之外,在对钢筋材料进行连接前,也需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标准确保焊接试验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施工部门还需要加强对材料选择以及检验工作的重视,选择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对焊接材料进行检测,保证材料与建筑工程的施工要求相符。在进行下料施工和放样的过程中,需要保证钢筋材料长度的合理性,同时要准备充足的余量。
3.2混凝土建筑施工技术
混凝土施工分为三个阶段:原料选择、混凝土批处理和混凝土注入。a.特定原材料的选择。在此阶段,必须遵守混凝土的质量要求,并且必须仔细选择材料,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并提高框架结构的结构可靠性。材料的选择可以基于材料的质量证书,选择混凝土原材料时项目的实际需求以及根据混凝土的数量进行科学合理的比例编辑。b.混凝土材料的百分比。由于用于混凝土的原料很多,因此在开发混凝土配比时,必须使用不同的配比以确保混凝土的强度。不同比例的配料会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合理控制混凝土的粗细、硬集料、水泥、沙子和砾石、添加剂等的成本,以使混凝土的质量成合格比例,并最大程度地提高安装的经济效益是我们的目标。所以混凝土的注射技术,在注入混凝土之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注入混凝土计算,明确模具的位置和注入混凝土的深度,并在施工的每个阶段进行严格的控制。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必须逐层浇筑和振动,以确保浇筑混凝土的均匀性、密度和硬度。为了有效地保证建筑的工程结构的结构质量,需要合理的选择振动方法。
3.3模板安装技术
在建设建筑多层模板支架体系时会因建筑具有较高的楼层、楼板处于养护期间而导致此体系承受压力的能力受到限制,在浇筑钢筋混凝土时需要先对放线高度进行确定,要根据模板进行放线高度的设置。在此过程中需要应用模板控制技术,在开展基础模板安装作业中要严格控制存在的误差,要根据国家规定将误差控制在3mm以下。同时,要检查模板接缝处的气密性是否良好,防止因为气密性差而引发漏浆问题的发生。在针对模板进行灌浆作业后要对灌浆进行振捣工作,在振捣时要严格控制振捣的时间及应用的力度。在安装模板时会将钢管作为模板的支撑部位,然后针对模板支架位置与立柱位置等开展垫板安装工作。
3.4内隔墙施工和铺装技术
在框架施工过程中,剪力墙的内壁结构既可以提供墙体的承载能力,又可以给建筑带来一定的美化效果。另外,在施工期间必须仔细选择内部隔板的材料。例如,为了增强内部空间的美感,最好选择具有一定抗振性和经济性的小型空心砌块。由于内部隔墙是墙隔墙框架结构的最终结构,因此在建造内部隔墙时必须小心以保护建筑物基础的质量。铺设内墙时,建筑商需要掌握铺装技术。通过将空心砖应用于铺路框架的墙壁,可以确保出色的抗震性能和内壁的稳定性。这可以为在拐角处的建筑物提供支持。
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提高其稳定性和安全性,合理应用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工作人员需要对目前框架结构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施工情况采取有效的技术优化对策,保证框架结构的稳定性,提高其承载负荷性能,促进建筑行业的长远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小娟.建筑工程高支模施工技术探讨——以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为例[J].四川水泥,2019(12):143-144.
[2]王元平.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分析[J].河南建材,2019(3):187-188.
[3]李剑峰.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9(11):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