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分析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2月6期   作者:冯振东
[导读] 随着我国化工企业规模的扩大,农药、化肥等产品产量开始不断增加,目前已经居于世界第一。

        冯振东
        沈阳奥思特安全技术服务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我国化工企业规模的扩大,农药、化肥等产品产量开始不断增加,目前已经居于世界第一。由于化工企业生产原料种类繁多,大多数都是危险类化学用品、工艺复杂,因此企业存在较大的危险源,一旦某个环节出现纰漏,就很容易引发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当前,我国必须出台相关风险防范方案,重点加强危险化工工艺监控,推进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实施工作,做好企业环境风险排查工作,制定有效的预防处置措施,构建完善的预警体系,促进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化工企业;环境风险评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1环境风险评价内容
        环境风险是指突发事故对环境造成损害的程度和可能性。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预防和控制突发事故造成的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的急性损害。对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突出环境风险的预防、控制和缓解措施,明确环境风险监测的要求和应急建议。在化工发展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环境风险评价,以减少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为目标,加强化工企业周边环境事故风险评价管理。然而,在化工企业的实际经营中,对化工企业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价的方法很多。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必须了解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具体风险,制定可操作性强、专业性强的应对措施,将危险事故的源头尽可能控制在摇篮中,促进化工行业的长远发展。
        2化工企业环境风险与突发事件的特点
        2.1广泛的风险源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许多化工产品具有易燃、易爆、低沸点、有毒等特点。原材料的运输、储存、生产和终端处理都涉及到环境风险源。近年来,我国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较高。平均每两天发生一次突发性环境事件,其中危险化学品占60%。
        2.2严重影响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生环境污染事件,后果十分严重。事件的最终危害不仅体现在事件发生的瞬间,而且事故发生后对环境的影响往往难以修复。事故发生时,如果不采取合理的控制措施,可能造成现场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污染当地的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环境,事故发生后的恢复工作非常困难,通常代价很高。如2013年,青岛市黄岛区中石化输油管道发生断裂,对附近约1000平方米道路造成污染,对周边海域造成大面积破坏,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2.3强烈的事故链
        化工生产涉及的工艺和操作标准太多,对环境要求高。它们大多需要高温高压环境。风险事故一旦发生,很容易引发火灾和化学爆炸,导致危险区域发生连锁事故,形成事故多米诺骨牌效应,强化事故造成的危害。据统计,我国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中,半数以上是由生产安全事故引起的。
        3环境风险和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情况分析
        3.1环境风险识别能力差
        大多数化工生产人员缺乏对周围环境的风险识别意识,不能有效识别周围环境的敏感目标,难以准确了解企业生产过程和运行系统的风险。其中,环境风险识别包括物质风险识别、生产系统风险识别、有害物质向环境转移的途径。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片面的风险意识,一些工作人员很难了解风险源的范围,从获取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做好方案制定和设备配置。工作人员对环境风险评价信息的应用明显不足,风险识别十分片面,识别结果无法确定,直接影响后期人员配备和设备引进。
        3.2环境风险预测精度不够
        在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由于缺乏参考案例和数据,没有使用有效的模型来预测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扩散,不能很好地预测环境风险事故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进而不能给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化工企业识别出的环境风险事故情景预测结果不够准确,事故影响范围不准确,影响程度发生偏差,不利于指导企业采取正确的风险防范措施。一旦发生事故,实际影响范围和程度往往大于预测结果。原有人员应急能力不足,没有先进的设备,事故处理难度大。
        3.3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弱化
        我国化工企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大型化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但我国环境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化工企业的应急预案措施只是原有的安全事故预防措施,与实际情况不符,缺乏事故发生后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缓解措施。办法的制定往往没有结合当前化工行业的发展进行详细修订,仍然照搬其他行业或企业原有的应急预案,风险防范措施很难直接应用到化工企业的事故处理中。同时,措施的制定没有结合风险预测结果给出明确的大气环境风险防范、缓解措施和事故废水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往往忽视应急监测体系的建立。
        4突发性环境事件应对举措
        4.1完善预案编制流程
        根据实际情况,化工企业需要改进计划编制流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过程涉及人员多、范围广、专业性强,包括环境保护、安全组织管理、应急处置等。制定预案前,要对化工企业环境风险进行评估,确定环境风险等级,组织人员开展应急资源调查,确定现有应急物资。同时,要成立专业的工作准备小组,明确职责,制定好应急预案,然后由专家评审提出意见。准备小组成员将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计划。同时,要简化企业内部计划编制流程,提高下属管理层的执行效率,及时对团队成员进行合规检查,积极借鉴其他行业内部计划编制流程,将合规策划过程应用到预案管理中,提炼精华,去糟粕,形成良好的控制标准。
        4.2加强应急管理监督
        化工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应急管理监管。因此,应急管理预案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各级管理部门联合处置的效率,加强对危险源的监测,完善环境事件风险防范体系,并不断完善,从而尽可能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影响,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化工企业还应设立专业的应急管理部门,提高部门人员与环保部门的对接效率,并将企业应急预案纳入区域管理体系。
        4.3应急能力保障体系的建立
        在生产过程中,化工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应急能力保障体系,使应急预案配备专业人员和先进设备。应急预案应明确应急组织机构,成立专业的应急指挥小组,落实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减少环境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应急指挥小组设立专业总指挥,协调安排各部门应急管理工作,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明确事故发生后各部门的职责,确定相关应急工作程序,充分发挥各部门优势,根据污染源和污染情况进行分类治理,并在墙上张贴相应的治理细则进行公示,明确责任人。另外,化工企业使用的化学品种类繁多,生产设备的反应条件也各不相同。存在风险识别不全面、预测不准确、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措施不完善等问题。因此,企业应设立应急专项资金,以确保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
        结论
        现阶段,我国高度重视化工企业环境风险评价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控。为了进一步提高环境风险评价的有效性,化工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应急预案编制流程,强化风险识别能力和预测能力,提出有效的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同时,要建立应急能力保障体系,加强应急管理监督,降低环境事故的发生率,减少事故危害。
        参考文献:
        [1]黄志宏.化工企业的环保管理方法探微[J].广东化工,2016,43(15):164-166.
        [2]袁慧敏.化工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措施探究[J].化工管理,2020(12):66-67.
        [3]徐子超.石油化工安全和环保的分析[J].化工管理,2020(4):78-79.
        [4]朱朝俞.绿色化工环保技术与环境治理的关系[J].环境与发展,2020,32(2):63-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