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民建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分析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2月6期   作者:陈丽
[导读] 本文主要围绕工民建结构设计展开讨论,重点分析抗震设计相关问题,仅供参考。

        陈丽
        汉嘉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人们对于现代建筑的要求持续提升,工民建设计中,必须做好结构抗震设计,以此提升地震灾害下的建筑物承压力,避免造成生命财产安全问题。开展工民建结构设计时,联合地区实际情况,优化建筑抗震设计。本文主要围绕工民建结构设计展开讨论,重点分析抗震设计相关问题,仅供参考。
关键词:工民建;结构设计;抗震设计

        当发生地震灾害时,建筑物会受到多种压力驱使,损坏建筑物主体,无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工民建结构设计中,优化抗震设计,可以有效改善该类问题,加强建筑整体抗震能力,然而面临的问题比较多,施工人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优化调整与改进。比如,施工企业开展建筑结构设计时,不关注抗震设计相关问题,没有遵循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条件,优化抗震功能设计,施工材料性能质量不佳等。上述问题会影响建筑物抗震效果,还会产生明显阻碍影响,所以要做好抗震设计。
1、工民建结构设计的抗震设计要点
1.1合理选择建筑场地
        在选择建筑场地时,必须立足于地震安全性评价,利用仿真减灾方式评价,地震灾害极易引发次生灾害。遵循建筑安全评价结果,合理设置抗震设防标准,遵循标准要求,优化建筑抗震设防。建筑抗震设防,涉及到四类等级。其中,甲类等级为次生灾害重大建筑,危害影响明显。在选择建筑场地时,选择可以降低地震灾害,不会影响建筑物的地理位置。对于地基薄弱、液化指数较高的建筑,合理设置防震性能,避免建筑物倾斜、倒塌。
1.2设置结构形式
        当前,建筑结构类型比较多。钢筋混凝土、砖混结构、钢结构属于常见结构。在选择结构形式时,不同地域、设防烈度等因素,对建筑结构选择影响非常大。因此在抗震方案设计中,合理选择结构形式。针对上述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优势显著,柔韧性强,可以有效承载高压作用力,属于常见结构形式。在操作实践中联合建筑实况进行分析,合理选择建筑体系。建筑优化设计中,合理选择建筑体系,考虑建筑结构侧移度。建筑高度与层数持续增加,地震灾害发生后,建筑结构受到地震作用、荷载作用影响,相应增加建筑水平位移,加大建筑结构侧移刚度。建筑层数会改变建筑抗侧移度,混凝土结构体系、构件、受力特点,也会影响建筑抗侧移度。
1.3提升砂浆强度与刚度
        第一,针对工民建结构,必须优化砂浆强度设计,建设科学强度结构体系,以免对建筑结构空间强度、整体稳定性造成影响。在工程实践中,合理应用现场浇筑屋盖方式,有助于加强强度效应,且构件属于高层建筑施工的重要设计。通过现场浇筑楼板盖方式,确保建筑内部、外部荷载力传输有效性,以此加强建筑结构刚度。当建筑结构存在上下墙不对称问题时,通过结构设计形式,能够提升建筑稳定性,并且属于常见建筑设计方式。注重建筑水平作用力传输,能够改进建筑稳固性。
2、工民建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措施
2.1高度设计
        按照建筑结构设计要求可知,注重多因素分析和考量,涉及到适用性、经济性指标,优化建筑结构设计,同时提出建筑结构不同适用高度。建筑设计高度,按照建筑施工水平、经济水平综合确定。然而在工程实践中,建筑问题比较多,需要应用科学化态度处理。当发生地震灾害时,就会改变超高层建筑结构变形。建筑高度持续增长,将会改变结构变形影响因素,例如安全性、延展性、材料性能、荷载系数等。
2.2优化轴压比设计
        为了加强工民建结构抗震性能、稳固性能,降低柱结构轴压比,需要增加截面尺寸。降低柱轴压比,可以确保柱子处于偏心受压状态,防止纵向受力钢筋未满足受拉屈服系数,引发混凝土压碎问题。

柱子具备较高刚性强度,会影响结构延性。当发生地震灾害时,结构吸收地震能量、消耗能量比较少,极易破坏结构。在高层结构设计中,应用强柱、弱梁设计方式,发挥出梁体延展性,同时可以控制变形,避免柱子进入屈服强度。在优化设计时,注重增加轴压比。高层建筑地层柱子长细比低于4,然而也不能按照该项指标,说明柱子为短柱。需要考察短柱剪跨比,当剪跨比小于2时,则判断为短柱。
2.3结构局部抗震设计
        通过建筑主体抗震设计,可以显著提升建筑抗震性能。然而针对建筑局部位置设计,设计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抗震薄弱区域。在优化设计时,合理把控薄弱建筑承载能力,当承载性能降低时,将会影响房屋建筑主体质量。当建筑遭受较大地震应力时,就无法承受作用力,还会影响建筑质量安全。在优化设计时,注重整体抗震设计,同时优化局部位置设计,以此实现抗震效果,加强建筑主体、局部结构设计效果。
2.4隔震、减震结构设计
        工民建抗震设计时,合理控制和把握建设位置地基质量,在提升地基密度的同时,做好建筑物修筑施工。当地基密度较高时,在巨大荷载作用力下,建筑整体结构会分散至地基内。该类地能够吸收地震应力,避免影响建筑质量安全,还可以降低地震共振发生率。在优化设计时,联合抗震系数,选择适宜的隔震支座。结构设计期间,选择具备隔震效果、消能作用的材料修建,以此确保建筑物抗击地震应力,减少巨大风力影响。
2.5重点部位抗震设计
        第一,屋顶架构、坡屋顶、女儿墙,属于建筑屋顶重要组成。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必须高度重视屋顶设计,加强建筑抗震设计效果。在屋顶构件屋顶中,存在明显“鞭梢效应”,会极大影响抗震效果,因此必须优化设计屋顶结构。第二,建筑楼梯间设计时,由于其属于建筑竖向交通空间,会极大影响人流疏导,所以必须做好全方位考虑。第三,楼层板设计时,注重加强楼层板强度与刚度。由于楼层板属于承重结构,水平向支撑设备、家具荷载,会将荷载力传输至墙体或柱子。第四,墙柱设计期间,加强柱子强度与刚度。在地震设计期间,墙柱部分受损比较严重,多是由于墙体为重要围护构件、承重构件。
2.6优化布置圈梁与构造柱
        建筑圈梁可以减轻地震灾害,不管是地震圈梁,还是墙体圈梁,都可以加强墙体连接稳固性,同时提升建筑稳固性与整体性,避免产生墙体裂缝,还可以避免地基不均匀沉降,破坏影响建筑结构。合理设置构造柱,也能够加强建筑抗震效果。构造柱可以提升墙体抗剪能力、结构变形能力,在小作用外力下,结构变形问题严重,但是不会对结构整体稳定性造成影响。当建筑结构不变时,构造柱数量必须遵循标准规范实施。然而针对墙体交叉位置,应当合理设置构造柱,避免墙体材料脆性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合理应用抗震技术,能够维护建筑性能与质量。抗震方法属于高效措施,结构抗震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建筑工程施工中。在工程建设期间,基于实际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和探索工民建抗震能力,同时遵循结构抗震设计要求,发挥出结构抗震设计有效性,以此加强抗震能力,从根本上促进建筑行业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工民建结构设计相关问题,能够提升建筑结构质量与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门进杰,霍文武,兰涛,雷梦珂,史庆轩.基于刚度和位移带可更换构件RCS混合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方法[J].工程力学,2021,38(04):169-178.
[2]白雪.上海近代混凝土公共建筑结构设计理念与现行标准对比研究[J].建筑结构,2021,51(07):121-127.
[3]高乐,焦培培,刘玲华,菅凤侠,王璐.高层高强钢组合Y型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J].四川建材,2021,47(03):68-70+72.
[4]张海涛.建筑隔震设计对工程造价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隔震实证案例的工程造价对比研究[J].工程造价管理,2021,28(01):54-57.
[5]李同超.试论如何强化工民建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J].居舍,2020,11(21):100-1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