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联辉
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农业农村局通安检疫申报点 615131
摘要:本文就猪集中常见腹泻型传染病的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具体介绍,以期为我国养猪产业提供参考及借鉴。
关键词:猪腹泻性传染病;鉴别诊断;防治
猪腹泻性传染病病原种类繁多,病因多种多样,病性复杂,危害较大,尤其是近年来,在群养仔猪中, 腹泻性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是仔猪生长受阻和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根据其病原不同,主要分为病毒性腹泻,细菌性腹泻和寄生虫性腹泻。临诊上以细菌和病毒性最为常见,它们或单独致病,或混合感染,混合感染常出现极高的死亡率。
1 猪传染性胃肠炎
本病是由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猪的高度接触性腹泻性传染病。
1.1发病特点
寒冷季节及饲养管理条件差,饲养密度过大的猪群极易暴发流行,传播迅速,各种年龄猪只均可发病,但以54日龄以内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病猪主要特征是全群发生剧烈水样腹泻,并伴有呕吐,体温一般不高,持续-2-7日,最后因脱水衰竭而导致死亡。剖检尸体失水,卡他性胃肠炎,肠壁变薄,肠管扩张,肠内充满白色或黄绿色半液状或液状物。
1.2防制措施
给予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注意保暖和保持仔猪舍干燥、卫生。小猪出生后6h内应给予足够的初乳,以提供足够的母源抗体保护,对病猪对症治疗补水止泻的同时,可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庆大霉素、硫酸卡那霉素及痢菌净等,以防继发感染和合并感染。对妊娠母猪在产前45d和产前15d左右,可于肌肉和鼻内各接种弱毒疫苗1ml,也可给3日龄内的仔猪口服弱毒苗。
2 猪流行性腹泻
本病是由类冠状病毒引起的猪的以胃肠病变为主的一种肠道传染病。
2.1 发病特点
各种年龄的猪只均可感染发病,在小猪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哺乳仔猪死亡率平均为50%,其流行无季节性,全年均可发生,在猪群中蔓延相对较慢。临诊症状与传染性胃肠炎基本相似,以拉水样粪便、呕吐、脱水为特征,水泻持续4-6d,轻者可自然康复。主要病理变化是小肠绒毛萎缩,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肠内容物呈水样。
2.2 防制措施
该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一般碱性消毒药物均有良好的消毒效果。对病猪可试用微生态制剂,并结合对症疗法灌服磺胺类药物、活性碳以及肌肉注射氯霉素等药物,防止细菌继发感染。在母猪分娩前5周和2周,分别口服细胞弱毒苗,母源抗体可保护仔猪4-5周龄内不发病。
3 猪轮状病毒感染
本病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猪的肠道急性炎症性传染病。
3.1 发病特点
各种动物隐性感染多。感染猪是否出现临诊症状与猪的免疫状态、年龄、感染剂量、环境因素有关,隐性感染及康复猪排毒,各种动物之间相互感染。感染的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死亡率为7%-50%不等。发病仔猪主要表现厌食,精神萎顿,排粪如水、黄色、黄白色浆糊状,最后因消瘦、脱水衰竭而死亡。剖检特征病变是:小肠膨胀,肠腔内充满黄色浆状内容物,胃肠黏膜充血,出血,肠壁变薄,肠绒毛变短。
3.2 防制措施
保证仔猪出生后能及时吃足初乳和母乳,使仔猪获得被动免疫,加强环境消毒和卫生工作,对病猪可给予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并配合对症疗法,灌服磺胺类药物,活性炭以及肌肉注射氯霉素等药物,以防止细菌继发感染[1]。
4 仔猪副伤寒
本病是由猪霍乱沙门氏菌或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猪常见腹泻性传染病。
4.1 发病特点
当饲养管理不良,卫生条件差,气候聚变等不良因素使猪体抵抗力降低时易诱发。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春初,秋末气候寒冷季节常发,主要发生于2-4月龄小猪,常与猪瘟,猪喘气病并发或继发。急性型病猪体温升高至41-42℃,先便秘,后下痢,粪淡黄色恶臭,混有血液,皮肤发绀。慢性型病猪常见,表现持续性下痢,粪便时干时稀,黄褐色或绿色,恶臭,皮肤弥漫湿疹。特征病变是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胀,卡他性出血性纤维素性肠炎,盲肠及结肠有浅平溃疡或坏死,周边呈堤状,中央凹陷,表面附有糠麸样假膜。
4.2 防制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和避免不良因素刺激,对5月龄以上的仔猪肌肉注射仔猪副伤寒 C500弱毒疫苗。
对病猪先隔离,有条件的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氯霉素、土霉素、痢特灵、复方新诺明等药物治疗。污染的猪圈用20%石灰乳或2%氢氧化钠进行消毒;治愈的猪仍可带菌,应与健康猪群分开饲养。
5 仔猪白痢
本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常发的非败血性,急性肠道传染病。 5.1 发病特点
一般生后7-20日龄仔猪多发,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冬季和炎热夏季气候骤变时多发生。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较差时,极易诱发本病的流行,发病率高,死亡率较低。但5月龄以上仔猪发病很少。病猪主要症状是突然发生腹泻,粪便呈浆糊状,色乳白、灰白或黄白,具腥臭。被毛粗乱,肛门周围被粪便污染不洁,时久者消瘦,脱水,生长发育受阻。特征病变是卡他性肠炎,肠内容物呈浆糊状,灰白色,肠 系膜淋巴结肿胀。
5.2 防制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和避免各种诱发因素,母猪产前3d,猪圈应彻底清扫、消毒,仔猪出生后要尽早让其吃足初乳,吃初乳前每头仔猪应口服庆大霉素2ml。仔猪7日龄开始补饲,在饲料中拌以痢特灵或土霉素以预防。发现病猪立即隔离治疗,使用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给以土霉素、新霉素、环丙沙星、黄连素等药物抗菌消炎;对发病严重猪场,有条件的可于仔猪1-2日龄,14-20日龄时分别接种从本猪场分离筛选菌株制备的灭活苗预防。
6 仔猪黄痢
本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的腹泻性传染病。 6.1 发病特点
主要发生于5日龄以内的初生仔猪,1-3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达90%左右,死亡率50%以上,7日龄以上的仔猪发病较少。经常1头发病,很快会传至整窝。发病无季节性,该病可能由母猪带菌传染,与胎次有关。病猪主要症状是生后数小时突然发生腹泻,排出黄色或黄白色水样粪便,腥臭,迅速脱水、消瘦而死亡。特征病变是肠道粘膜发生急性卡他性炎症,尤其是十二指肠最为严重。肠粘膜肿胀,充血,肠壁变薄,肠管松弛。
6.2 防制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母猪产仔后,把乳房、乳头、胸腹及臀部洗净、消毒、擦干,挤掉头几滴乳汁,再固定奶头喂奶。对病猪治疗方法与仔猪白痢基本相似。有条件的也可给仔猪接种本地菌株制备的灭活苗以预防。
7 猪痢疾
本病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猪肠道传染病,又叫猪血痢。
7.1 发病特点
各种年龄的猪只均可感染,由以2-4月龄正在发育的幼猪受害最为严重。本病的传染源是病猪与病愈带菌猪,主要经消化道传播。主要症状为患猪的粘液性或出血性下痢,表现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粪便中带血块、粘膜坏死块和粘液、恶臭,严重者粪便呈红色水样。病猪发育受阻,饲料利用率降低,严重者脱水、消瘦死亡。特征病变是大肠粘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进而发展为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肠系膜淋巴结肿胀,肠内容物水样,呈褐红色,肠粘膜常附有灰白色纤维素样物质。
7.2 防制措施
不从发病地区购买种猪和仔猪,从非疫区引进猪也要隔离观察1个月,确认无病后方可并群[2]。发现病猪,立即隔离治疗,病猪舍,用具等彻底消毒,病猪可用痢菌净,按 0.5%水溶液0.5ml/kg体重肌肉注射,或按2.5-5mg/kg体重一次内服,连续3-5d。也可选用正泰霉素,痢特灵、土霉素、氯霉素等有效药物治疗。怀疑有此病发生时,可用上述治疗药物剂量的1/2进行预防。
8 猪梭菌性肠炎
本病是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肠毒血症,又叫“仔猪红痢”、“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出肠性肠炎”等.
8.1 发病特点
主要危害1-3日龄的仔猪,一旦发病,常年在产仔季节暴发,可使整窝仔猪全部死亡。1周龄以上仔猪很少 发病。死亡率一般在20%-70%。病猪主要以排出红色粘液性稀便为特征,病程短、死亡率高。剖检特征是腹腔积液呈红色,空肠出血、坏死,肠内容物混有多量小气泡,肠粘膜上附有灰黄色坏死性假膜,淋巴结肿大、出血。
8.2 防制措施
本病无良好的治疗药物,预防必须严格实行综合卫生防疫措施,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搞好圈舍,用具的卫生和消毒。于母猪产前1个月和半个月,分别肌肉注射仔猪红痢菌苗10ml。仔猪出生后,让其及时吃足初乳,以增强自身免疫力。在经常发生本病的猪场,可于仔猪出生后口服土霉素、痢特灵等药物,以防止仔猪红痢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彭斌. 猪塞内卡病毒病的综合概述及防治探讨[J]. 中国动物保健, 2020, 22(10): 22-23.
[2]李志忠, 刘婧, 张宏侠. 猪痢疾的鉴别诊断及综合防治对策[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4, 35(9): 110-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