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皓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汉中分公司,陕西 汉中 723200
摘要: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推动我国各行业不断进步的同时,对于我国整体环境的破坏也是非常严重的。我国正处于生态乡村建设的重要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是农村地区的生态建设问题。为了实现生态乡村建设的制度化和体系化,在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生态乡村的建设模式,然后针对不同的建设模式采取针对性措施,从而有效保证生态乡村建设的平稳发展。
关键词:生态乡村;建设模式与途径
引言
近年来,我国对于环境保护加大整改力度,经过不断努力,改革创新,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效。乡村生态环境建设关系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是一项系统的、长远的工程,要因地制宜的建设好乡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农村的永续发展,为农村发展增添新动能。
1现阶段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地膜使用不合理。在农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地膜的应用逐渐广泛。然而,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地膜的使用方式、废弃地膜的处理方式仍不合理。并且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多使用不易降解地膜,这也就是说如废弃地膜处理不当,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比如大气污染、白色垃圾污染。畜禽养殖方式不合理。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没有专门的畜禽养殖区,大量的畜禽排泄物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病死畜禽也未实现无害化处理,这些都极易导致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并且畜禽粪便中所含有的病原体也容易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部分城市污染向周边农村转移。由于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一些城市或者企业会将污染转移到农村,同时,又因为农村在生态环保方面的治理能力较为薄弱,并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来进行污染防控,最终使得乡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这也进一步加大了乡村生态治理成本。农村环保设施建设工作滞后。近年来,虽然政府已经在加大资金投入来加强农村环保设施的建设,但是,农村基础设施仍不够完善。比如生活污水、垃圾的处理缺乏一个完整的流程,容易导致严重的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乃至大气污染,增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本。
2生态乡村建设模式与途径
2.1实施生态修复
乡村可以在整个区域内实行生态监测和评估,对污染、生态破坏严重的地区进行修复工作。重点关注乡村地区因乱砍滥伐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加强对土壤的修复。避免渔业过度捕捞,保护生物资源,做好物种的监管工作,保持多样性。要充分响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开展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牧还林工作。种植公益树林用以防风固沙,以水源养育植物,以植物养育生物,从而建设起一个综合稳固的生态屏障。生态修复工作要注重并重点对待重要区域。对生态破坏已经非常严重的地区开展重点治理,保护河流的重要河段和山林的重要区域。对由环境问题造成自然灾害的地区进行重点治理和修复,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为村民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2.2普及生态环保意识
长期以来,农村的生态环境治理成为“硬骨头”,这与农民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落后,对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的理解较为薄弱。因此,政府应该培养农民的生态意识,一方面可以做好环保宣传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对环保有更多更深刻的了解。同时应该注意相关部门在进行宣传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宣传语来达到宣传效果;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生态环保法治建设,通过法律的力量来硬性约束人民群众的行为。建立健全城乡生态环境治理体制机制,使村民能够成为治理乡村生态环境的主要参与者,从而建成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发展基础与强有力保障。
2.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农村绿色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些年来,很多农村地区实现了脱贫致富,很重要的一个路径就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很多地方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力度,一些“散乱污”企业退出市场,经过整改留下来的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农村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推进产业生态化、实现绿色转型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2.4优化农业人才队伍,加大对农业的技术投入
政策和资金补贴向农村倾斜,吸引相关农业人才进入农村,革新农业耕作技术和发展理念;对于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可以通过技术检测来把握好量的使用,避免土壤板结现象和对于生态环境的农业污染;针对农田灌溉时常采用的大水漫灌的形式,可以采取滴灌、喷灌或微灌等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和土壤肥力的破坏;对于秸秆焚烧可以将其转变为秸秆粉碎以减少空气污染,增加土壤肥力;对于地膜覆盖后的农用塑料和喷洒完农药后的药瓶等农业固体垃圾,可以统一处理,放到指定的垃圾站,以减少固体垃圾对农田的破坏和侵占以及其对农村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产生的不良影响,对于不同的农业污染要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和技术手段,要在引进人才和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农业农村的科学长远发展。
2.5加大农村污水治理条件建设
传统乡土生活情景下的农家生活污水数量较少,就地入渗和自然消解也较为容易。但在目前生活方式日益现代化和快节奏高效率驱使下,农村家庭日常生活资源耗费所带来的生活污水数量日益增大,加上为了便利而使用的化学工业清洁用品含混其中,如果不能有效处理,便会引起乡村水土环境的恶化。从污水处理的科技水平看,降解和清洁化处理生活污水的技术已相当成熟,只需通过有效的硬件建设措施来尽快补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突出短板。为此,应依据不同地区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条件差异,因地制宜地探索适合各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模式,构建多渠道投融资机制,统筹好污水治理中的管网建设、维护、投资和运营工作,构建责任明确、运管协调、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等,促使农村污水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2.6发展生态经济
生态乡村建设可以从发展生态经济入手,建设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在乡村区域内发展可循环经济产业链。例如,通过养殖产业发展沼气,进而发展种植业;通过农业开辟林业,进而发展牧业;通过沼气发展电业,造福村民生活。通过拓展生态产业链,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物质转化率。在产业链中充分利用废弃物,实现生态产业的协调发展。
2.7推广先进农业科技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把科学技术贯彻到农业生产当中,这也是解决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所在。政府或有关部门应该向农民传授有关的科学知识,比如可降解农膜的使用、有机肥的使用等,降低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提高对有机肥的利用率。大力推进并提高当地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并通过加强相关部门的宣传力度来引导当地村民科学种植,走种养结合的科学发展之路。
结语
生态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环节。应以相关政策、制度为指导,以政府为主导,坚持农民的主体性地位,实现各部门协同合作,携手推进生态农业建设。要完善管理机制,强化环境监管,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有条不紊地实现生态乡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岩,付业勤.生态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开发与趋势分析--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J].农药,2020,59(11):860.
[2]管艳芳,李翠林.生态宜居与乡村旅游的耦合协调度研究--以伊犁州地区为例[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20(6):41-45.
[3]孙兰欣.关于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的思考--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视角[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31(1):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