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珂昊
德阳市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四川 德阳 618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城市的个别区域及部分道路和节点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交通拥堵;应对城市由于机动化的迅猛发展导致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构建科学的城市道路系统,都需要基于城市交通现状分析和城市交通发展预测,将现状道路交通问题导向与满足城市未来交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点、线、面相结合,推进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建设工作。
关键词:规划建设;交通分析;建设项目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德阳市中心城区的机动车保有量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主城区小汽车保有量超过14万,增长速度稳定在10%到20%之间。根据综合交通调查数据的推算,目前德阳小汽车千人保有量为218辆,与2009年综合交通调查的小汽车48辆的千人保有量对比来看,德阳市小汽车爆发式增长态势十分明显。小汽车爆发式增长导致交通需求与城市道路交通供给不匹配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基于城市交通现状分析和城市交通发展预测,提出缓解策略、谋划交通项目势在必行。
2 现状交通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城市道路功能与周边用地不协调。一是路网存在先天不足。受宝成铁路和绵远河的分割,以及城区内大厂用地的影响,道路断头较多,局部路网存在蜂腰(如黄河路-华山路-泰山路五路交叉口)。二是存在产城分离现象。各组团的用地分工比较明确,组团内部的就业类型与居住难以平衡,而组团式城市布局并没有真正形成,产城分离现象较为严重。三是过境交通与城市交通混行。泰山路、华山路穿过的老城区自身产生和吸引的交通量大,与南北向过境交通叠加,导致老城区中心交通流难以疏解。四是道路功能与周边用地的不协调。比如:长江路等交通性干道,而两侧的商业开发密集,到发交通需求量大,难以保障道路的车速和通行能力。
(二)骨架道路尚未完全形成,路网形态尚有缺陷。德阳市二环路目前仅形成了1/4,城区横向联系骨干道路偏少。由于地形限制,健康谷区域骨架道路建设缓慢。片区间路网密度差异性明显,尤其是成绵高速以西片区与成绵高速以东健康谷片区。组团间中长距离交通缺乏快速联系通道,泰山路、庐山路等连通性较好干道沿线灯控路口较多,组团间尤其是南北向联系缺乏快速联系通道。
(三)个别路段、节点高峰交通压力较大,交通瓶颈初现端倪。旧城区部分区域由于大厂分隔,道路建设难度较大,导致局部路网微循环不能形成,道路断头路较多,导致交通量集中于少数干路上,造成这些干路交通压力较大,如岷江西路(岷山路-华山路段)、长江西路(泰山路-南街段)等,开始出现交通瓶颈。
现状主要道路高峰饱和度和流量分布图
3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策略
(一)完善骨干路网。规划重点是依托快速路网布局,进一步强化纵向中长距离联系以及横向组团间沟通,构建“网络化”干路系统;实现各功能组团间多通道联系,主要功能组团间保持2条以上联系干路;对接对外公路,有效组织过境交通和城市进出交通。规划德阳中心城区(按照建设用地面积计算)骨干路网(快速路、主干路)密度为2.4km/km2,其中成绵高速以西骨干路网密度3.1km/km2,成绵高速以东健康谷区域由于地形的限制,且用地开发量较小,骨干路网密度为1.3km/km2。
中心城区路网总密度6.4km/km2,其中成绵高速以西路网总密度8.7km/km2,成绵高速以东路网总密度2.5km/km2,规划骨干路网密度以及总路网密度均高于规范值且符合德阳未来的城市用地发展要求。
(二)道路设施规划。
一是道路立交控制规划。在城市用地范围内快速路与快速路之间、快速路与结构性主干路之间均采取立体交叉形式,在城市用地范围外,可根据交通量大小、地形条件等选择性地采取立体交叉以及平面交叉形式。城市一般性主干路与主干路及以下等级的道路相交的交叉口原则上不采用立体交叉的形式,但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因素,以及在其它特殊情况下,可作为个案处理采用立体交叉方案。规划德阳中心城区新建立交41处,其中互通式立交18处,分离式立交23处。
二是道路平面交叉口控制规划。城市主干路、次干路交叉口一般按平面路口控制,交叉口进出口道一般需要增加车道数量,以保证交叉口与路段通行能力的匹配。德阳市平面交叉口进出口道红线展宽的控制原则和方法如下:主干路交叉口——进口道路红线加宽10~15m,展宽长度70m,渐变段长度30~40m;出口道路展宽长度60m,渐变段长度30~40m;次干路交叉口——进口道路红线加宽6~10m,展宽长度50m,渐变段长度25~35m;出口道路展宽长度50m,渐变段长度25~35m。
三是重要交通节点交通改善工程实施规划。对重要节点及路段进行改造,增加交叉口通行能力、减少车流间的相互干扰及排队长度;选取关键节点进行立交化改造,或者交叉口渠化,实现局部改造,主要措施是增加进出口车道数,提升节点通行能力;实行交叉口内部渠化设计,精细化、精准化设置标志标线,规范通行秩序。对市医院节点、岷江西路上美广场节点、黄河桥东头、秦岭山路钟鼓楼广场段、泰山北路与青衣江路交叉口、泰山路五路交叉口、泰山南路与珠江路交叉口提出了具体的交通改善工程措施。
4 道路网优化方案评价
采用城市交通分析模型对中心城区道路网络调整之后的运行效果进行测试和评价。从测试结果分析,与总规路网测试结果类比,在政府持续实施公共交通优先的各项政策措施的情景下,路网饱和度整体下降,南北向主干路的饱和度和流量显著下降,无饱和度大于1.0的严重拥堵路段,E及以上道路占比由原28.40%下降到10.56%,路网整体服务水平较为良好,基本可以满足规划年的交通需求。
5 城市道路系统近期建设项目
针对城市道路系统存在的问题,依据提出的规划策略,按照重点突出、量力而行的原则,提出城市道路系统近期建设项目,保障规划策略的落地性,共提出城市路网改善、交通节点改善、公共交通改善、停车系统改善、慢行系统改善、交通管理提升等6个方面的项目共计114个。
结语
城市道路系统是城市的骨架,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关键载体,城市道路系统与城市功能、城市发展不匹配会带来交通拥堵、居民出行成本增加等诸多问题,做好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手段。在对现状交通问题及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从快速路网、主干路网、立体交叉口、平交口、重要交通节点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同时根据解决策略系统谋划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项目的实施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完善城市路网等提供了重要的抓手,是道路系统规划走向落地、实施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蔡军,陈飞. 城市交通与路网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08-01.
[2]杭文. 城市交通拥堵缓解之路. 东南大学出版社,2019-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