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生态治理建议

发表时间:2021/7/16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2月5期   作者:王英伟
[导读] 当前我国诸多城市的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已经初具规模,但实际治理效果并不明显。

        王英伟
        海城市水利事务服务中心  辽宁海城114200
        摘要:当前我国诸多城市的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已经初具规模,但实际治理效果并不明显,还存在诸多问题,原因在于对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河道生态系统恢复的原因尚未明确,考虑的范围不够全面,缺少科学合理的河道生态治理策略。
        关键词:河道管理;问题;生态治理;建议
        1城市河道存在的问题
        1.1防洪能力不足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河流空间不断变小而其污染物质的淤积量也逐渐增多,此时过流断面呈现萎缩状态。城市居住人口随着城镇化发展而不断激增,同时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幅上涨,从而出现水文效应,硬化的下垫面改变城市水文过程,延长地表汇流里程、致使城市河道防洪标准不断下降。
        1.2基于人为因素的问题
        一是河道管理体系不完善。针对河道管理来讲,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法律规定,但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到河道管理工作中。在这一背景下,难免会出现部门与部门权责不清的问题,进而导致河道管理质量较差。由于权责划分不明确,且职责界限十分模糊,会阻碍河道管理政策的落实,不利于河道管理顺利进行。另外,因为管理体制的不完善,诸多企业为自身成本支出最小化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随意向河道排放废弃物,导致河道环境与周边生态环境受到污染。二是环保意识较低。从当前角度分析,河道治理建设侧重防洪安全,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建设等工作,长此以往,导致河道水环境恶化,不仅会影响水体与生态环境,同时还会产生难闻气味,给河道周围群众生活带来不利影响,进而诱发各种各样的身体疾病。相关管理部门虽然采取了措施,但因为自身环保意识不强,工作开展十分被动,且阻力较大。
        1.3生态持续恶化
        随着城市河道污染物质的增加会恶化河道水质,与此同时水体内的植物种植数量会大幅缩减,随着河道水质恶化导致河道出现渠化、硬化的情况,由此阻隔土壤与水体物质交换,污染河滨动植物生活环境。如果河道底的污染物沉积量持续增加,会进一步缩小河岸湿地面积,长此以往使滨河生态环境系统逐渐瘫痪,最终失去服务功能。
        2加强河道生态治理的建议
        2.1积极转变河道管理模式
        要实现生态化管理,管理者应转变以往的传统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采取生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以及环境规划统一的生态型管理方式,借助河长制工作平台,以此来实现综合且有效的系统性资源管理。在此过程中,建立河道管理的地方政府首长负全责,河道流经区域的党政领导应负主要责任,当地河道行政主管部门应负担起组织实施责任,同时融合河道管理机制来开展管理。河道管理需要依靠乡镇和职能部门共同肩负责任,在城乡建设规划的过程中,住建部门应配合河道主管部门共同做好规划,切不可不经审批就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开展建设。另外,国土资源部门在审批河道周围建设用地时,需要征得河道主管部门的同意,在同意之后方可依照程序来进行审批。
        2.2考量河流岸坡
        河流岸坡于河道治理工程设计阶段,进行实地考察,在尽可能维持原来形态的基础上,考虑到此区域拥有部分原生植被,河流岸坡应该采用小规模削坡的方式,如果为了统一坡面破坏河流岸坡植被,反而得不偿失。

材料的选择应该根据河流岸坡构筑材料灵活的选择,如果岸坡是土质材料应该减少浆砌石、混凝土、干砌石的使用量,还需要选择适宜在土壤中成长且与当地的气候特征相适应的植被,采用植被可以巩固土壤,达到防冲固坡的工作效果。如果遇到容易遭受河水流动侵蚀或是雨水侵蚀的护坡,应该对坡岸的植物进行科学的布局,通过岸坡植物增强护坡抗冲击的能力,还可以削减河水与雨水对坡岸的侵蚀程度。
        2.3科学管控护岸工程
        护岸工程进行期间,掌握水域生态治理需求,结合堤内自然条件与水面线的情况,选择对生物栖息有利的工程方案,河道防护结构与河道堤身型式应该从建筑材料、当地交通条件、施工技术等层面考量,保证工程技术可以满足方案建设要求的同时,还应该选择经济性良好的方案,提升护岸工程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当下很多地区的水域生态环境处于极不合理的状态,因此在工程设计期间需要遵循河道自然规律,尽可能的减少石护坡与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量,让河道在最大程度上保持原有形态。护岸工程进行期间,应重点关注河道在扩宽堵口与截弯取直方面的工作,前者会增加下游淹没的损失量,后者会进一步加剧水流冲刷河槽下切的程度,进行河道在扩宽堵口与截弯取直设计,需从下泄流量与经济损失层面进行权衡,通过平行比较,从众多方案中选择可实施性高,经济效益良好的方案。在河道治理期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实际工作中贯彻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依托治理工程综合整治,打造健全的生态保护体系,提升河道治理水平,间接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2.4清淤清障
        防护水体安全不仅要重视护岸与围堤工程,在保证水安全时清淤清障工程也发挥着巨大作用。清淤清障工程的主要目标是改善洪水动力条件,其根本途径为扩大过水面积。该工程存在水下作业强度大、工程量大的特点,所以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此外,水生生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水下疏浚作业的影响,所以还要注重监测工作,以尽量减少对水系统的干扰,在方案设计时防止出现大断面开挖,并充分论证施工强度、频率和时机等内容。另外,施工过程中还可能带来淤积处理问题,从生态水利的角度可以建设人工湿地等,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清障淤泥。
        2.5灵活设置植物搭配方案
        植物在河道工程中的应用与设置异常关键,可将河道视为小规模的生物圈,保证生物圈生物多样性也成为工程方案设计期间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在河道范围中种植植物,从而可改善河道两岸环境,还可强化土壤的蓄水能力,大幅度降低河水冲击两岸土壤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河道两旁种植植物需要完成选型工作,从城市绿化层面出发,分析当地气候环境与土壤质量,在满足河道实际需求的同时,还需要保证植物配置可以达到美化效果,一般在工程中会选择防浪林带、水中绿化带等植物。
        2.6强化河道社会服务能力
        在河道工程进行期间,为提升污染源控制的合理性,建立小型生态链,让河岸两边的植物吸收河流过度的营养,从而可降低污染物质对河道水体自净能力的影响,在河道中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流对河岸的冲击与侵蚀程度,对水生环境协调有良好的治理效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结论
        在城市建设期间,应该结合持续发展要求,掌握地方河道水环境存在的污染问题,为了完成河道水环境治理工作,需要深入的分析水质污染的原因,按照河流的自然地理环境、流域水生态特征,在因地制宜的原则下选择堤型与堤线、合理设计河流断面、考量河流岸坡、科学管控护岸工程、灵活设置植物搭配方案、强化河道社会服务能力,借此完成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工作,在最大程度上改善水体环境,提高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恢复能力,创造良好的滨河景观,让城市河道良性运转。
        参考文献:
        [1]房斌,张松,江月,许婷,王梅娟.河道水环境治理的困境及思考[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20,40(09):42-44.
        [2]王大成,刘柱.水生态治理与景观提升策略研究[J].现代园艺,2020,43(17):131-1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