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贵
柳州市第六中学 545005
摘要:目前,党和国家正在普通高中新阶段积极进行物理教学改革,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新课程改革从基本概念理解到实际操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多媒体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基于传统建构主义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逐渐得到发展和应用。目前,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教学模式尚未完全形成,基本没有规定性的教学解决方案。这使得我们迫切需要积极探索和寻求一种完全适合学校的体育课程设计新思路。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中物理教学;教学设计新探
引言:在学习高中物理的实践过程中,高中生往往会突然产生新旧物理知识的冲突,打破自己原有物理知识和能力的平衡,从而直接引发高中生知识观念的全新转变和物理知识体系结构的全新重组。教师灵活综合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帮助高中生通过物理现象不断检验知识的本质,从而不断渗透新的物理教学理念。
1建构主义教学观综述
1.1知识的概念
建构主义经常强调,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科学表述,而是科学解释和一个或多个科学假设,它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正确答案。相反,随着现代人类文明的进步,可能会被‘革命’所取代,进而出现新的假设。
1.2学习理念
建构主义者普遍认为,学习不是一种把知识从老师转移到学生那里去的过程,而是一种引导学生寻求知识,建构自己的基础知识的实践过程。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对新信息的主动寻找。相反,他们仍然需要积极探索构建一种新型信息的基本存在和意义。也就是说,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必须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被动主体的知识信息刺激者和知识接受者,而只需要通过外人的知识信息加工过程,进行主动主体的感性信息选择和被动知识加工。所以,学习只是一个S—R的信息学习过程。知识的存在和意义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知识和数据库中的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知识中的信息本身也不可能没有任何存在意义,这主要是由知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新旧外部知识和已有经验的反复双向互动而不断建构形成的。新旧知识的相互学习并不意味着旧知识和新信息的简单相互转化或积累,它还必须包括新旧经验知识和新经验相互转化和冲突直接导致的各种知识学习理念的结构转换和各种知识体系的结构重组。
2基于建构主义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路径
2.1以学生为基础,设定目标高中物理教学大纲
注重学生的概念教学,强调理解物理概念的科学性和应用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什么,学生要掌握学什么,让课堂有明确的教学内容,认真分析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内涵和外延,从而达到“教什么”的目的;此外,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确定教学目标的起点,综合分析学生的兴趣、特点和智力,从而达到“学什么”的目的。只有将高中的教学内容与高中生的具体特点相结合,才能真正形成最大的教学协同效应,保证高中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在学习‘摩擦力’的时候,结合高中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这是我国高中三种常见的运动力量之一。静摩擦力的性质和运动方向是课本第二部分的难点。摩擦力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下一节的运动规律、动能定理、功和静摩擦热能的利用。结合以上几个方面,为部分学生设置三维实验目标,利用该学生的动手实验活动,深入探究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让部分学生针对不同物体运动时的状态,探索摩擦的运动大小和方向,可以让部分学生认真接受观察,用心体验感受,引导学生用基本方法探索物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2.2策略灵活,揭示本质,渗透思想
课堂教学非常灵活,教师要能随时灵活选择和调整课堂教学策略,根据全体学生的需求产生“顺势而为”。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和看到,教学方法的主动教学远比学生所学知识的被动教学重要,在构建现代知识体系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主动体验,避免教师强行诱导式的“满堂灌”教学。结合全体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类比、推理、综合实验等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一个问题的启发下,逐步主动观察、分析、讨论问题;通过教师及时的指导和学生主动的交流,可以帮助消除教学困难,剥离深层事物的真正本质。同时,他们可以向每个学生学习渗透各种物理科学思想,建立解决物理问题的各种科学方法和物理技能。比如在学习与“自由落体运动”相关的问题时,对于一些影响物体重力下落速度的因素,在每次实验探究之前,让每个学生对影响的因素进行猜测,让每个学生通过问题小组讨论,积极表达自己的物理观点或观点,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每个学生的问题生成,在实验中慢慢推导出以问题为中心的物理问题。引导班受周围环境中物体的阻力影响,让学生深入探究力与阻力的相互影响,拓展新的想象力。学生将在讨论中有一个新的核心知识问题。比如,在下落的过程中,如果物体没有遇到阻力,会发生什么情况?在众多学生的激烈争论下,牛顿管理方法被用来探索理论,以便更多的学生能够继续探索重力加速度的基本测量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由参与讨论和实验,可以形成一定的解决方案和分工。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可以逐步揭示一个理论的科学本质。同时,更多的学生可以集中精力渗透一些理论探索的基本方法,让更多的学生尽快掌握理论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
2.3有针对性的实践设计,促进整体提升
对于一些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也可以制定知识拓展实验。接受能力不是特别强的同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学习情况选择学习难度,夯实基础。这种课堂教学也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现代教学管理手段。同时,教学的有效开展也需要充分依靠全体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例如,在课堂教学效果演示的操作过程中,学生接受教学的实际能力和对教学的理解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因此他们对演示的认知也存在相应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考虑不同个体的理解需求,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调整和改变呈现形式。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这种形式的创新实践可以使学生停止跟随老师的课堂进度,给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因此,教师应更加注重创新实践教学,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并根据学生的知识认知和综合实践过程的兴趣调整和优化实践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引导为主要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轻松、探索性的实践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知识的“转移”和课本的“复制粘贴”,而是致力于能力的形成和培养。
参考文献:
[1]樊运洁.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概念课教学的研究[D].西南大学,2020.
[2]杨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课后作业优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0.
[3]孙秀梁.基于建构主义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新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