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丽 顾琪绮
广西柳州市柳南区教研室
广西柳州市柳南区实验小学 545027
“逻辑推理”的定义其实在高中课标中才有定义: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规则推出其他命题的素养。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归纳、类比;一类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演绎。而作为小学,课标中要求推理能力的发展也要贯穿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种推理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低学段学生年龄小,智力和思维等待开发,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之中,促进学生“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的发展是教育的必然需求。他们逻辑思维的现状是
1.概括性弱。
思维的前提人们已经形成或掌握概念。掌握概念,就是对一类事物加以分析、综合、比较,从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加以归纳。概括是思维活动的速度、灵活迁移程度、广度和深度、创造程序等智力品质的基础,低年级孩子们概括归纳能力较弱,如何帮助他们通过猜想等体验活动,有序思考,帮助提升辑推理思维能力,十分有必要。
2.思维有间接性。
间接性思维凭借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反应。二年级的孩子思维已经可以凭借着知识经验,能对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或联系加以反映,因此已经具备对感知的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的能力,但是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揭示自己发现的规律,增加“逻辑推理”能力,为现阶段培养任务。
下面将结合小学二年级数学《搭配》教学内容,探索教师如何针对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之中给予学生数学逻辑推理思维能力发展的空间。
一、目标解读
(一)小学1-3年级学段目标的要求解读。
1.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解密码环节的设计中,师问:“有几种可能”,先让孩子自己猜一猜,然后表达自己想法。
2. 知道解决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在买门票环节的设计里,通过提示,让孩子可用图形、字母、颜色、文字等不同方式,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最后集体讲评,让思维得以碰撞,孩子自己优化方法。
3. 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甜品屋环节:
“你怎么这么快得出了6种可能?”让学生从之前的题目中类比推理出3个数选两个数排列的模型。
(二)《搭配》一课学习目标:
1.我能有序地思考问题。
2. 我能清楚地表达思考过程。
(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参中《搭配》教学目标解读。
1.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体会排列的思想方法。
2.在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受排列的思想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逻辑推理”核心素养在本节课的落实。
1.逻辑推理的目标。
(1)能有顺序的思考问题。
固定十位法、固定个位法、交换位置法。
(2)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①“先……再……”;
买门票环节,出示错例和有序的作品,引导孩子表述判定的原因:“都是先确定十位上的数字,再确定个位上的数字。十位上的数字选了1,组成12,13;十位选了2,组成21,23,十位是3,组成31,32。”有序思考,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②举例。
在门票环节,通过大量例子,用不完全归纳法说明什么是固定十位法、固定个位法、交换位置法。
③符号。。
在甜品屋环节:“ABC/符号相当于买门票环节中不同的数字。”
④“相当于”(寻找联系)
在买门票、甜品屋、拍照管等环节,通过询问:“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式?让孩子们在不同的题目中类比推理:都是3个数选2个数排列,因此都是6种”。
三、逻辑推理素养的育人价值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
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逻辑推理的基本形式,学
会有逻辑地思考问题;能够在比较复杂的情境中把握事物之间的关联,把握事物发展的脉络;形成重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和理性精神,增强交流能力。
这就是逻辑推理的育人价值或育人目标。这里表明了三个方面的育人价值,不难看出,这三方面的育人价值反映了较为完整的(包含知识、技能、能力、品质精神等)目标指向等)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发展智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突出作用。加里宁普说:“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数学思维不仅有生动活泼的探究过程,其中包括想象、类比、联想、直觉、顿悟等,而且有严谨理性的证明过程,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在学习数学知识及运用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能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培养实事求是、谨认真的科学精神和反思质疑、勇于创新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数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它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学习者对数学基本思想的感悟、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是重要的,掌握数学的“四基”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长期的数学教学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应只是被动接受,也不应只是熟练化的操作,还应包括:问题是怎样提出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证明的思路和计算的方向是怎样形成的?在得出结论以后,还应该理解结论的作用和意义,以及主动思考数学的应用问题。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理解“来龙去脉”,要学会分析自己的想法。而这一切都与逻辑推理素养相关。事实上,学生只有既会熟练的计算和逻辑推理,又能理解“来龙去脉”和分析思考的脉络,才是真正理解了数学,才能比较自如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数学是按公理体系来建立自己的表述系统的,即追求从不证自明的少数几个前提(公理)出发,逻辑地演绎出整个系统,这种体系立论晰、严密、极具理性,令人信服。以至于一些思想家常常以这种思维方式来思考和研究社会、经济以至政治问题。这里应该说明的是,以往对平面几何多是强调它的逻辑严密的形式,在教学中过分强调逻辑推理的技能训练,这是不全面的。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学习公理化方法的本质,即学习如何用分析的方法,从纷繁复杂的事实中找出基本出发点,用讲道理(逻辑)的方式将其他事实演绎地陈述出来。这是培养逻辑推理素养的更高要求。逻辑推理素养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数学高度抽象和严谨推理的特点,更需要学习者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过程,用内心的体验与创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创造)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懂得数学、学好数学。因此,课程改革以来,提倡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程,为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数学教学可以通过教师创设反映数学事实的恰当情境,引导和组织学生在经历观察、实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推理等活动中,在相互的交流中,对客观事物中蕴含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只有在课堂上带着对“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的理解,才可以更好地将其落地,从课堂中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孩子们的思维得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