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思考

发表时间:2021/7/19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9期   作者:徐宝康
[导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青少年的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培养事关国家未来的长足发展。
        徐宝康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安居第二中学    272100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青少年的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培养事关国家未来的长足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实施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以满足新时期的育人需求。现以新课标教育理念为切入点,针对初中到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路径展开探讨,旨在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改
        引言: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重大变革,更加倾向于高素质全能人才。社会形势的变化对于教育教学领域产生直接影响,教育事业步入素质教育新纪元。道德与法治作为初中德育的重要载体,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成为当前教师需要思考的教学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堂构建应以学生认知特性为出发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核心素养为最终落脚点,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聚焦学生的长足发展。
        1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1.1教学观念改革有待深化
        目前新课标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观念存在滞后性,以师生地位关系不够清晰相关问题最为显著。新课改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素养有待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待加强。从教师角度而言,课堂教学指导规范性有余而开放性不足,教师通常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载体实施按部就班的课堂教学。虽然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序性,但是教学活动围绕知识而开展,导致教师成为知识的搬运者,而并非思想的启发者,教学效果与新课标的要求呈现失衡状态。从学生角度而言,由于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对于教师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本应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及学习能力较为薄弱。面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这一内外兼修的学科,被动学习的学生难以触及学科教育本质,所形成的理解与认知停留于表象层面,欠缺学以致用的能力。
        1.2教学方式创新有待落实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之下,教学创新提上日程,各类新型教学方式层出不穷,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新型教学方式的落实情况却不容乐观,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并未达到制衡状态。具体而言,一方面教师对于理论知识传递存在固化执念,在教学过程中以讲练式教学方式为主,合作学习、生活化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的运用频率相对较低。另一方面教师虽然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但是存在“过”与“不及”的问题。一些教师将单纯的将其作为活跃氛围的巩固,课堂教学的主体结构仍然以知识宣讲为主,教学方式并非发生实质性转变。而一些教师过于追求形式,并未与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紧密融入,抛开热力非凡的课堂场面,学生所接收到的有效知识较为匮乏。由此可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创新存在形式主义意味,有待于进一步实践落实。
        2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策略
        2.1转变教学观念,落实三维目标
        教学观念是引领教学活动的风向标,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教师充分领会新课标的教育精神,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以“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教学为例,首先,教师要明确新课标三维教学目标要求,知识性目标让学生理解独立性思维与批判精神的外在表现。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的独立思维与批判精神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与德育教育要求挂钩,引发学生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青春期成长,促进三观的形成与发展。

其次,教师通过合理的课堂设计,较快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充分彰显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德育教育功能。从初中学生认知特性以及学科本质出发,教师可以秉持生活教育理念设计教学活动。如教师播放父与子日常沟通对话的视频资料,唤醒学生对于日常生活的感知,激发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思考问题“观看完短片你有何感触?你是怎样理解‘独立’的?”,引用生活实际案例更为生动直观的传递道德与法治知识,让学生在对案例内容进行价值辨析的过程中,映射自身行为,引发深层次的思考,进而让学生正确的理解成长的意义,明确成长的方向。通过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挖掘德育教育资源,有效落实新课改的三维教学目标,推动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全面发展。
        2.2创新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方式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媒介,加快教学方式的创新是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因此,教师应摆脱墨守成规的教学观念,积极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并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教学创新落到实处。以“坚持依宪治国”教学为例,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需求,选择相切合的教学方式。首先,针对于我国宪法条理等相关理论知识而言,教师可以采取讲练式教学方式,以简洁的语言叙述宪法的构成、地位及立法原则,帮助学生对于宪法建立准确的认知,为后续的深入探究奠定基础。其次,针对活跃学生思维,提升课堂专注力而言,教师可以采取情境教学方式,拉近学生认知与法律知识之间的距离。如以《人民的名义》、《宪法宣传片》等影视资料为背景,构建教学情境,将社会生活浓缩至简短的特定情境之中,为学生打造体验式课堂。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促使学生树立宪法至上的理念,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培养爱国情怀。最后,针对宪法的地位、地位的深层次理解以及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教师可以采取问题探究式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能力,设置自主探究问题链条。如我国宪法的构成与地位?如何理解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中国共产党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的表现有哪些?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等等,以由浅及深的原则设计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探讨,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加深对于宪法知识的理解。通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与有效性,构建高效课堂。
        2.3培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培养学生思想品质的学科,依赖于学生的学习自觉性,通过思维加工转化为自身修养。因此,课堂教学的组织构建需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激发学生的自育能效。以“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教学为例,教师转变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首先,设置经验分享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在哪些场合,以什么身份,完成了怎样的任务,调动学生的潜在认知,促使学生对于责任的初步感知。其次,设置问答游戏,明确责任来源。如给出不同的职位,让学生快速的回答其肩负的责任以及责任来源。让学生理解责任是一个人本应承担的事情,来源于承诺、岗位要求或是道德规范及法律法规等。再次,拓展与思考。设置开放性探究问题,如“面对他人为我们成长及生活承担的责任时,我们应该怎样予以回馈?”,实现思想的升华,培养学生懂得感恩、关爱他人的品质。教师通过具有启发性与参与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初中阶段重要的德育输出窗口,肩负培养思想品质及法制观念的重任。但是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并未达到预期,这就需要教师以新课改为导向,不断的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改建教学方式,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管善志.新课改模式下的研究——解析初中道德与法治创新教学方法[J].中华少年,2020(17):74-75.
        [2]王桂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创新探讨[J].科技风,2020(01):28.
        [3]钟士艳.关于新课改环境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04):67+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