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洁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 应用英语学院 四川成都 611844
摘要:2011年,中国传统的虎年到来之际,一位华裔美国妈妈出版了一本名为《虎妈战歌》的书,在中美两国引起了轰动,并引发了一场关于中美教育方式差异的大讨论。有人说她是尽心尽力的好妈妈,帮助孩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潜能;也有人说她太过分了,她所提出的10条家规太过于苛刻。教材《美英报刊文章选读上册(第五版)》第四课《虎妈,来会会熊猫爸爸》(Tiger Mom…Meet Panda Dad)一文的作者是一位自称是熊猫爸爸的美国父亲,他在《华尔街日报》上公开挑战“虎妈”的育儿方式,到底他有什么勇气和理由向虎妈宣战?有着中国生活背景的他是否对于教育方式的差异有着更深刻的理解?现在我国创造力当然比不上美国,但也在不断进步。这是否都归纳为中国的死板或应试教育?本文将以课文《虎妈,来会会熊猫爸爸》为主要文本,并结合中美主流媒体关于《虎妈战歌》的讨论,从中美家庭教育目的、方式、结果的差异,来探讨中美家庭教育行为差异背后所蕴含的主要价值观,以期对各国的家庭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家庭教育;目的;方式;结果
一、引言
蔡美儿是一位在耶鲁大学法学院任教的华裔女性,2011年她出版了一部名为《虎妈战歌》(书名又译为:《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的书。这是她根据自身的育儿经验所写成的书籍,一经出版立马全球畅销。同时也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有关教育方式的大辩论,并席卷了全球知名媒体的各大版面,其争论的激烈程度远远的超过了她本人的预期。这本书连续数月位居美国畅销书榜首,吸引了几十家外媒的跟踪报道;而她本人还登上了《时代》杂志封面,引得无数专家为她的教育模式争论不休。书中的一些苛刻、专制的教育理念,让人们称她为“虎妈”。当然,人们称她为“虎妈”不仅是因为她属虎,而更是因为她把老虎般的强势应用到了对孩子的教育当中。那么,她的中国式教育能否代表所有的中国妈妈?中国式教育为何同时在美国收到追捧和批判?
《虎妈,来会会熊猫爸爸》一文的作者Alan Paul是一位全职爸爸,他自称为“熊猫爸爸”。想到熊猫憨态可掬的外形就能够猜出几分,熊猫爸爸崇尚的是宽松的教育理念,并且怀着一份坚持到底的信心。在文章中,他解释了熊猫爸爸名字的由来:“你可以叫我熊猫爸爸;我喜欢把孩子捧在掌心里,但也不会介意露一露‘爪子’。” 这跟传统严厉的中式家庭教育方式完全不一样。
关于两种教育方式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那么,究竟是中式的严厉管理对孩子的成长更好,还是美式的宽松教育更能激发孩子们的潜力?在下文中,笔者将从中美家庭教育的目的、方式、结果方面的差异来展开探讨。
二、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1.中美家庭教育目的的差异
在传统的中国教育理念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很多家长的培养目标。在这种理念下,父母培养孩子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考上好的大学,出人头地,而不尊重子女的个人喜好,很少考虑孩子的性格、社会适应能力等。父母包办了各种家务,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不允许孩子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而蔡美儿就是这一传统理念的忠实倡导人,她之所以能引发巨大关注,是因为她的教育方法确实残酷——通过辱骂、恐吓等高压手段强迫孩子,逼着她们朝着预定方向前进。她的严厉,让不少习惯于管束孩子的中国父母看到后也深觉汗颜,更不用提美国父母。大家最无法容忍的一个争议点,就是蔡美儿为两个女儿Sophia和Lulu设定的10条家规:
“不准夜不归宿;不准参加学校的小组娱乐活动;不准参加校园演出;不准抱怨没有参加校园演出;不准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不准擅自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不准有任何一门科目的成绩低于A;除了体育与话剧,其他科目不准不拿第一;不准练习钢琴及小提琴以外的乐器;不准在某一天不练习钢琴及小提琴。”
在这份家规中,我们可以看出蔡美儿关注的重点是学习成绩和练钢琴,除此之外的社交娱乐活动,在她眼里不过是浮云。这在强调“死读书”而极少尊重下一代个性化发展的美国,完全是无法想象的控制与压迫。
美式的家庭教育目的则是培养独立的个体,让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很多美国的小孩子从小自己打工挣零花钱,如帮爸妈倒垃圾、帮邻居遛狗、当保姆看小孩子等等。在教材中,熊猫爸爸结合在中国生活的三年半经验,以一个美国爸爸的视角来看中美家庭教育目的的差异,他说道:“很容易理解中国人望子成龙的传统想法:这是一个有着两极分化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人们要么在顶层享受荣华富贵,要么在底层艰难度日,处于二者之间的人很少。当代美国也有这样的诉求是因为我们觉得我们的国家也在像这样日益分化,而且即将被中国超越。”
所以作者认为,中美家庭教育存在巨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来自于经济原因。蔡美儿一代的中国父母大多都出生在改革开放前落后的中国,那一代的父母认为,要摆脱贫穷落后的社会地位,只有通过努力学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所以他们会逼迫自己的孩子牺牲课余玩耍时间,逼迫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让孩子出人头地。这种教育理念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中美教育方式的差异。
2. 中美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
家庭教育根据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可以分为“权威性家庭”和“平等型家庭”。显而易见,中国家庭教育属于前者,中国父母的权威不容置疑,孩子需要听从父母的安排,不得顶嘴,许多事情皆由父母包办,要听父母的话。这种带有较强专制性质的教育方式抑制了孩子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的中国家庭教育有所改观,该父母对于子女生活的各个方面干涉力度依然较大,还远远没有达到民主开放的地步。在中国家庭中,经常使用一些威胁的语言,如“不行”“不可以”等等,严重忽视了孩子独立意识的培养。如蔡美儿的小女儿Lulu大哭大闹,不想练钢琴,甚至将乐谱撕得粉碎,她会淡定地将乐谱粘好,然后将Lulu最喜欢的玩具拖到她面前进行威胁:“如果明天还是弹不好,这些玩具我会一个一个捐掉。”如果后天也弹不好?Lulu就再也收不到圣诞礼物。大后天也弹不好?生日派对也不用办了。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Lulu才不过7岁。
对于孩子的自由意志的发展,熊猫爸爸认为:“强迫孩子永远服从你的意志,要么会使他们成为听妈妈话的男孩或女孩,干什么都要得到批准,要么就会导致长期的叛逆和顶撞。禁止孩子在朋友家玩耍和过夜会加剧一种有害的孤立感,使他们得不到毕生所需的那种社会沟通和交往能力。”
为了狠抓学习、逼孩子练琴,蔡美儿失控时骂孩子垃圾、惩罚孩子不许吃饭,让她们活得还不如家里的两条狗,惹来西方媒体怒骂,甚至预言她的两个女儿“会自杀”、“得心理疾病”。熊猫爸爸在文中也批评到:“我老婆是绝对不会容忍我叫孩子‘垃圾’,也不会允许我将他们绑在琴凳上练琴,我们都认为这是一种野蛮的行为,甚至会产生反作用。” 关于练钢琴,熊猫爸爸是这样说的:“住在北京某住宅小区时,我看到西方和非洲的孩子们跑街串巷,成群结队地到处找乐子,而他们的中国伙伴却在长时间练习小提琴,钢琴或书法的过程中愁眉苦脸的望向窗外。这看来是一种悲伤孤独的成长方式,我绝不会把它强加给我的孩子们。”
跟中国式棍棒式教育不同的是,大多数美国父母尊重孩子的选择,不愿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他们认为父母应到尊重每个独立的个体,让他们的个性、创造力、好奇心充分自由地发展。父母的职责是成为子女的指引者和支持者,给予子女信心。
3. 中美家庭教育结果的差异
美式的家庭教育更加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给孩子绝对的空间让他们在锻炼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增加自信心和责任心。熊猫爸爸在文中就谈到:“我家处于一片可控的混乱中,这对我们来说是可行之有效的。这给我们的孩子也带来了好处,使他们有机会承担责任,独立自主,看到他们的父母在追求各自兴趣和事业的同时积极融入对方的生活。请帮助他们成为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有用之人,成为心理健全的有贡献的人。他们会感谢你。社会也会感谢你。”
在不同教育目标、方式的指引下,中美家庭教育的结果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当年《虎妈战歌》一经出版,各大媒体都在批判这种“虐童式”教育方式,那么人们所猜想的“心理疾病”与“母女关系破裂”呢?现在十年过去了,那么虎妈的两个女儿成长成什么模样了呢?
首先是她的大女儿Sophia从小到大成绩都十分的优异,14岁进入卡内基音乐大厅表演,并且顺利的进入了哈佛大学,在哈佛大学毕业之后参加了美国军队之后为国家效力,现在已经是二级少尉军衔。其次是她的小女儿Lulu,12岁就成为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但是她的性格更加叛逆,甚至出现过在餐厅直接摔碎碗的行为,所以蔡美儿改变了教育方式,着重培养小女儿的自主意识。现在小女儿也已经顺利的从哈佛大学毕业,小女儿并没有进入社会,而是决定在哈佛大学继续深造。
《纽约邮报》曾先后发表Sophia写给母亲的信,又对Lulu进行了专访。从两个孩子的话语中,能感受到的也只有对母亲的感激与爱意。Sophia说,世人其实误解了妈妈,其实正是她独特的教养方式教会了自己如何拼尽全力地去生活。无论是Sophia还是Lulu,都认为自己将来也会像母亲那样做个“虎妈”,将严厉的教育手段延续。同时她们也表示,这种方式虽然看似严苛,但远没有传言中那么“变态”到令人发指。
三、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从蔡美儿两个女儿的现状来看,虎妈并没有让人失望。毋庸置疑,这种中式的家庭教育方式培养了很多学习能力超强的人才,在全球各行各业独占鳌头。近年来,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在美国的各个学校里面,学业成绩最优异的永远是华人。很多竞争激烈的知名高校甚至会限制录取的人口种族比例,以免中国学生太多,破坏了各个种族教育权利均等的机会。
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我们这种教育方式确实也存在不少的弊端:这种填鸭式的灌输,确实能让孩子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熊猫爸爸也认为这种教育方式会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这二者也是我们国家非常缺乏的东西。十六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到目前为止也仅有两人获得诺贝尔奖,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我们的教育问题出在哪里?所以,对于教育的长远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而言,我们不仅需要考试非常厉害的人才,更需要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而这两种教育方式的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显然是最有利的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 蔡美儿. 虎妈战歌[M]. 企鹅出版社, 2011.
[2] 高涵. 基于《洋妞到我家》剖析中西文化家庭教育观.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3).
[3] 邵璇, 张晶. 中美家庭教育观差异及跨文化交际研究[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0 (4).
[4] 周学艺, 刘满贯. 美英报刊文章选读上册(第五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