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紫菁
福州大学 福建 福州 350108
摘要:前景化理论是文体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文体分析重要手段。本文以里奇提出的质量前景理论和数量前景理论为指导,从词汇、语义、修辞等层面对威廉·福克纳的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第一章进行研究,探讨前景化特征对文学作品人物形象刻画和主题彰显的显著作用,并得出相应的翻译启示。
关键词:前景化理论;《喧哗与骚动》;文体分析;翻译启示
1.引言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福克纳心血花得最多,他自己最喜爱的一部作品(李文俊,2004:1)。与其他采用“全能视角”或以主人公第一视角叙事的小说有所不同,《喧哗与骚动》以美国南方没落地主老康普生家三个儿子意识流内心独白的方式,围绕家中唯一的女儿凯蒂的堕落展开,最后以黑人女佣的视角对前三部分故事进行补充与完善。
本文主要分析的选段为小说的第一部分,以康普生家最年幼的儿子班吉的视角来讲述。1928年4月7日,班吉迎来了自己三十三岁的生日,但他的智力却永远停留在三岁小孩的阶段。因此,他无法与人正常交流,表达感情时只会哼哼唧唧、大吼大叫或是大哭,这一语言缺陷加重了该形象的悲剧色彩。班吉像一面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道德之镜,真实反映了康普生一家上下人性的善恶,同时,又极尽烘托出美国南方贵族阶级日渐没落颓败的悲伤氛围。以班吉的视角讲述的这一部分文字杂乱无章,思绪跳跃,也无甚逻辑可言,对该部分内容进行文体研究,能对该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题刻画有更深层更全面的把握,挖掘出更大的艺术魅力,从而指导译者翻译出更加贴合人物形象的译文。
2.前景化理论与文学翻译研究
2.1 前景化理论的演变和发展
文学文体学的目标在于解释语言与文本主题意义及审美功能之间的关系(申丹,2004:76)。而前景化是文学文体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文本分析和文学创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前景化”一词来源于西方绘画概念,意为画家把绘画作品的亮点内容展现在画面的显著位置,突出表达作者的意图或作者期望的某种艺术效果,使观赏者一目了然,这种方法称之为“前景化”(彭晓凌,2014:244)。而前景化这一概念被运用于文体学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该学派代表什克洛夫斯基 (Shklovsky) 提出的“陌生化”理论,开启了文体学之于“前景化”的研究。
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穆卡洛夫斯基 (Mukarovsky) 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使用了文体学领域“前景化”的概念。穆卡洛夫斯基认为,前景化与自动化相对,即语言行为的非自动化。前景化的特点是新颖、奇特、出人意料、非同寻常和独一无二(穆卡洛夫斯基,1987:416)。由此可见,穆卡洛夫斯基的前景化理论强调的仍然是违背语言常规。
雅各布森 (Jakobson) 在穆卡洛夫斯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前景化的等价原则和投射说,研究了前景化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平行。他区分了语言的六大基本功能,其中诗学功能起主要作用,是文学研究的真正主题。诗学功能的基本特征是“将等价原则从选择轴投射到组合轴”(Jakobson, 1996:17)。
20世纪60年代,英国学者利奇 (Leech) 将变异和平行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前景化理论。他提出组合前景化和聚合前景化的概念 (Peer, 1986:14),前者即是变异,通过超出常规之外的语言成分来实现,后者即是平行,在组合关系的不同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语言成分。1969年,利奇进一步将前景化细分为“质量型前景化”和“数量型前景化”。前者指对标准语言或语法有意识的违背或偏离,他将偏离进一步分成八个类别:词汇偏离、语音偏离、语法偏离、书写偏离、语义偏离、语域偏离、方言偏离和历史时期偏离 (Leech, 1970)。而数量型前景化则指在不违背常规语言的情况下,通过改变语言的使用频率,如重复、排比、叠用等修辞手段,使其超过读者的预期,产生前景化效果。
当代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 (Halliday) 对文体学研究的贡献之一是对前景化的功能阐释。他明确区分了突出 (prominence) 和前景化两个概念。突出包括两类形式:一类是否定性的、对常规的偏离:另一类是肯定的、获取或建立常规,强调数量上的偏离 (Halliday, 1969: 65)。
总体而言,前景化理论在多位学者的接续努力下不断得到完善,而在前景化理论的指导下分析文学文本,能让我们更深刻地把握作品的主题、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作品美学价值。
2.2 前景化理论与文学翻译
前景化理论自提出以来主要被应用在文学研究领域,2001年著名翻译家叶子南首次提议将前景化理论扩展到跨语言交流上来,使之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范围,同时也为翻译研究和实践开拓了新的视角,对于文学翻译更有巨大的启发和指导(叶子南,2013:112-120)。
文学翻译可视为风格的翻译,因为正是文本的风格使其发挥了文学的作用(Boase Beier, 2014:114)。但文体风格和语言特色等都是较为抽象的概念,难以用一些规则和规范来界定。而前景化理论从语言学的角度切入,为抽象的风格特色提供了具体的衡量方式,通过找出词汇、语义和修辞等层面的前景化特征,抓住原作中最偏离常规同时也是最有语言表现力的地方,从而对文学作品的风格特色有更深刻的把握,把原作的风格和神韵传达出来。
3.前景化理论下《喧哗与骚动》选段的文体分析及翻译启示
《喧哗与骚动》中以班吉视角叙述的选段在语言文体形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这一特殊的人物设定使本部分成为该小说前景化特征最为突出的一章。本文将深入分析该章中前景化的语言特征,从利奇提出的数量型前景化和质量型前景化出发,探究该选段在词汇、语义、修辞等层面的特征,及其对小说人物形象塑造和主题揭示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对该选段的翻译进行梳理总结。
3.1数量型前景化
数量型前景化与常规语言的区别在于使用频率,即语言表达本身不偏离常规,但为了美学价值或者主题意义,频繁地重复使用一个音素、一个词或一种结构,或过多使用长句、短句或者同义词 (Leech & Short, 2001:247)。
《喧嚣与骚动》第一章的叙述者班吉只有相当于三岁小孩的智力,因此他的遣词造句极为简单,充分表现了他自在而混沌的意识,而这一章出现的大量词汇、句子重复现象使其数量型前景化的特征尤为凸显。
3.1.1 词汇重复
胡壮麟先生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中对词汇重复作了如下定义:“词汇重复是指具有同样语义同一形式的词汇在同一语篇中的反复出现。它可以是一个单词或词组的重复(胡壮麟,2000:115)。”在文学作品中,“重复”不是单调、啰嗦、乏味、词汇贫乏的同义词,而是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段,是文学大师提炼、加工的结果,是对某一内容进行重复深入,使之得以充实、突显、强化的过程(刘洊波,2009:86)。
班吉的语言障碍导致他的词汇量十分有限,因此该选段出现了较多重复的词汇。下面,从该选段中选取相应的例句加以说明。
例1:Through the fence, between the curling flower spaces, I could see them hitting (Faulkner, 1993: 1).
译文:透过栅栏,穿过缠绕的花枝的空隙,我看见他们在打。
例2:They took the flag out, and they were hitting (Faulkner, 1993: 1).
译文:他们把旗子拔出来,他们在打。
例3:They were hitting little, across the pasture (Faulkner, 1993: 1).
译文:他们不怎么打了,穿过了草地。
这三个例子讲述的均为两个人在草坪上打高尔夫球这件事情,但班吉并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只能将他们挥动球杆打球的动作用“hit”来形容,且“hit”作动词表示“击球”时为及物动词,后面应跟上击打的宾语,而选段原文却将其作为不及物动词处理,后面未跟任何宾语,如此出现在小说的开端,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吸引读者继续往下阅读,直到读至后文读者才能意识到开篇所写的是两个人在打高尔夫球的场景,既体现了班吉这一白痴形象的特殊之处,又丰富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在翻译时,译者不宜直接把“打高尔夫球”这一项运动译出,而应根据班吉这一人物的特殊情况,直接单译为“打”。
除了班吉,在小说的第一章中,“勒斯特”也是经常出现的人物之一,他是康普生家黑佣人迪尔西的小外孙,平时负责照看班吉。每当班吉回忆凯蒂时,历史层次的意识流经常被勒斯特寻找那两毛五钢镚儿的现实层次的意识流打断,从而给予读者强烈的矛盾冲突感受。故每当意识流回到 1928 年当前的这一天时,勒斯特总是在重复着相似的话。
例4:“Hush up that moaning. Aint you going to help me find that quarter so I can go to the show tonight (Faulkner, 1993: 1).”
译文:“别哼哼唧唧的了。你就不能帮我找找那个钢镚儿,好让我今晚去看演出。”
例5:What are you moaning about, Luster said (Faulkner, 1993: 2).
译文:你到底在哼哼唧唧什么呀,勒斯特说。
例6:Cant you shut up that moaning and slobbering, Luster said (Faulkner, 1993: 4).
译文:你能不能别哼哼唧唧,嘟嘟囔囔的了,勒斯特说。
例7:“Now, git in that water and play and see can you stop that slobbering and moaning (Faulkner, 1993: 8).”
译文:“好,现在下水去玩,看你还哭哭啼啼,哼哼唧唧不。”
这五个例子中均单独或者同时出现了“moaning”,“slobbering”二词,就像是一个提示牌,一旦出现勒斯特对班吉说起这两个词,便是在提醒读者,此处意识流叙述又回到了当前班吉三十三岁生日这天,从而使这一重复非但不累赘,反倒十分巧妙。译者在翻译时,应考虑到说话人是一位黑佣,故不可将“moaning”和“slobbering”译为诸如“呻吟”,“口齿不清”这般文绉绉的词,而应贴合r人物身份,选用“哼哼唧唧”,“嘟嘟囔囔”,“哭哭啼啼”这些较为口语化的叠词,传达出说话人语气中带有的不满情绪。
3.1.2 句子重复
在《喧哗与骚动》第一章中,不仅在词汇层面有重复,句子层面亦然。
例8:Caddy smelled like leaves (Faulkner, 1993: 2).
译文:凯蒂身上有一股树叶的香气。
例9:Caddy smelled like trees in the rain (Faulkner, 1993: 13).
译文:凯蒂身上有一股下雨时树的香味。
例10:Caddy smelled like trees. “We dont like perfume ourselves.” Caddy said.
She smelled like trees (Faulkner, 1993: 31).
译文:凯蒂身上有一股树的香味。“我们不喜欢香水。”凯蒂说。她身上像树一样香。
例11:So I hushed and Caddy got up and we went into the kitchen and turned the light on and Caddy took the kitchen soap and washed her mouth at the sink, hard. Caddy smelled like trees (Faulkner, 1993: 36).
译文:于是我安静了下来,凯蒂站起身,我们进了厨房,把灯打开,凯蒂拿起厨房里的肥皂到水池边使劲儿洗她的嘴。凯蒂闻起来像树一样香了。
在班吉眼里,姐姐凯蒂身上有一股树的香味,类似的句子在第一章中出现了十余次之多。福克纳笔下的班吉虽然是一个白痴,但是他的嗅觉格外灵敏,可以通过捕捉空气中异样的气息察觉出家中的变故,包括凯蒂的每一次堕落。凯蒂身上带有树的香味是其纯洁美好的象征,随着凯蒂逐渐长大,她身上“树的香味”逐渐消散,代表着孩提时代的那些美好品质正在离她远去,也暗示着南方社会不可避免的堕落和衰败。因此,在翻译相关内容时,应把班吉对凯蒂的那份天真喜爱之情译出,可以直接点出是“树的香味”而不仅仅是“树的味道”。
3.2 质量型前景化
质量型前景化来源于偏离或违反常规的表达方式 (Leech, 1969),下文将从质量型前景化中的语法偏离、语义偏离这两个层面,用具体实例论述《喧哗与骚动》第一章中出现的反常语法特征和修辞特征等,并对这些实例的译文进行分析总结。
3.2.1语法偏离
语法偏离即不合乎语法的结构或对常规语法形式的反复使用,达到非常规程度(祖力军,2007:107)。本选段中以迪尔西 (Dilsey)和勒斯特 (Luster) 为代表的黑佣言谈里出现了大量不合乎语法的结构,从侧面反映出黑佣所受教育水平较低,社会地位低下的现实。
例12:“Listen at you, now.” Luster said. “Aint you something, thirty three years old, going on that way. After I done went all the way to town to buy you that cake (Faulkner, 1993:1).”
译文:“听听啊,”勒斯特说。“你可真行,三十三岁的人了还这副样子。我可是大老远的跑去给你买蛋糕呢。”
例13:“If you dont hush up, mammy aint going to have no birthday for you. If you dont hush, you know what I going to do. I going to eat that cake all up. Eat them candles, too. Eat all them thirty three candles. Come on, les go down to the branch (Faulkner, 1993:1).”
译文:“你要是再不消停点儿,姥姥就不给你过生日了。再不消停,你知道我会干嘛的。我会把那蛋糕吃光,把蜡烛也吃光了,三十三根蜡烛全部吃掉。快点儿,咱们上小河沟那儿去。”
在这两个例子中,除了有“listen at you”、“after I done went”、“I going to”、“eat them candles”、“les go down to”这些不符合语法规范的短语,还出现了诸如“aint”这样的口语化表达,这些语法偏离都是福克纳为了更好地塑造勒斯特这一黑佣形象而进行的别出心裁的设计。班吉无法与人正常沟通,只能通过不断地哼哼唧唧、大吼大叫或是大哭来表达感情,这使得勒斯特对班吉说的话中或多或少有些不耐烦和抱怨的情绪。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设身处地地把自己代入勒斯特这一人物角色,面对出现语法偏离之处,尽可能地摆脱原文字面的桎梏,以更容易让译入语读者接受的方式翻译。“Aint you something, thirty three years old, going on that way.”这句话中勒斯特对班吉一直哭哭啼啼表示不满,但直译显然行不通。根据柯林斯词典,“something”一词指人时的释义是“If you say that a person is something or is really something, you mean that you are very impressed by them.”在本句中,结合上文叙述了班吉一直在哭的情节,可知此处的“something”带有一丝讽刺意味,故可译为“你可真行”,“going on that way”接着译成“还这副样子”,如此既没有超额翻译,又把勒斯特言语中所包含的情绪译了出来,使译文更贴近这个人物。
3.2.2 语义偏离
语义偏离是一种深层结构的偏离,指的是在某个语言单位的认知意义上反常现象的语言效果 (Leech, 1969: 48),通常以修辞的手法来展现,反讽、双关、夸张、隐喻、比喻和其他修辞格都属于语义偏离的范畴。翻译时若无视这些语言手段,会失去原作的文体价值。
3.1.2.1 双关
例14:“Here, caddie (Faulkner, 1993:1).”
译文:“这儿呢,凯蒂。”
在这个例子中,原文的“caddie”根据柯林斯词典的释义,“In golf, a caddie is a person who carries golf clubs and other equipment for a player.”,本意为“高尔夫球童”,但在白痴班吉的世界里,是全然不知这个词语的含义的,但碰巧“caddie”的发音和他十分喜爱的姐姐“Caddy”的名字发音相同,故译者在翻译时,应留意到作者在这里所采用的双关的修辞手法,将“caddie”译成班吉姐姐的名字“凯蒂”而非“球童”,如此才更为符合该选段第一视角叙述者白痴班吉这一特殊的人物形象。
4.总结
《喧哗与骚动》因其独特的意识流手法和多视角叙事在世界文坛经久不衰。本文以利奇提出的前景化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喧哗与骚动》以班吉为叙述者的这一选段的数量型前景化和质量型前景化特征,来窥探本章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同时根据其前景化特征对该选段的翻译给予一定启示,让译入语读者也能领略小说原著的文体风格和语言特色,走进一个有智力缺陷的人的精神世界,体会他的喜怒哀乐,并感受美国南方传统价值观瓦解、社会逐渐分崩离析的现实。
参考文献
[1]Boase-Beier, Jean. Stylistic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New York:Routledge,2014:114.
[2] Faulkner, William. The Sound and the Fury[M]. New York:W. W. Norton & Company,1993.
[3] Halliday. M.A.K. Linguistic Function and Literary Style[A]. In Jean J.Weber(ed). The Stylistics Reader[C]. London:Arnold.1969:65.
[4] Hawkes, T. Structuralism and Semiotics[M]. London:Methuen,1977:81
[5] Jakobson, R. Closing Statement: Linguistics and Poetic Language[A]. In Jean J.Weber (ed). The stylistics Reader[C]. London:A rnold,1996:17.
[6] Leech, G.N. 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 London:Longman,1969.
[7] Leech, G.N. Linguistics and Literary Style[M]. Chicago:J.Holt, Rindhart and Winston,1970.
[8] Leech, G.N. & Short,M.H. Style in Fic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247.
[9] Peer, V.W. Stylistics and Psychology: Investigations of Foregrounding[M]. London:Croom Helm,1986:14.
[10] 邓仁华.“前景化”概念的演变及其对文学文本解析的功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2):118-124.
[11] 胡泽球.从新视角看“傻子”人物——《喧哗与骚动》和《爸爸爸》中傻子主人公比较研究[J].理论与创作,2003(01):32-35.
[12]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15.
[13] 李文俊.《喧哗与骚动》译余断想[J].读书,1985(03):99-107.
[14] 刘洊波.从“火”、“镜子”和“影子”的重复看《喧哗与骚动》中名词的重复艺术[J].外语教学,2009,30(05):86.
[15] 穆卡洛夫斯基.标准语言与诗的语言[C].伍蠡甫,胡经之,译.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416-430.
[16] 彭晓凌.近年来国内前景化理论的研究与应用[J].甘肃社会科学,2014(02):244-246.
[17]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6.
[18] 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12-120.
[19] 祖利军.偏离与翻译[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107.
作者简介:黄紫菁(1997-),女,汉族,福建三明人,福州大学2019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