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纪录片《五姐》的形象塑造

发表时间:2021/7/19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9期   作者:徐笑迎
[导读] 人物记录片是以人物为表现主题
        徐笑迎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研究生
        摘要
        人物记录片是以人物为表现主题,充分向观众展现并传递人文精神和价值的一种记录现实生活的影响艺术,但从本质来看,人物纪录片的本质在于客观真实性,当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呈现时,其独特的纪实性与艺术性得到有机结合,客观与主观的融会贯通,也使得人物纪录片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笔者以人物记录片《五姐》为研究对象,对其人物形象塑造进行探讨。在了解人物纪录片《五姐》的创作背景及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记录片的发展历程,进而结合《五姐》这部人物纪录片,探讨影片人物形象塑造方式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并对《五姐》中的人文精神展开详细论述,以此挖掘人物记录片特有的艺术魅力及文化内涵,希望为中国纪录片的后续发展带来裨益。

【关键词】人物纪录片;人物形象塑造;人文精神

一 引言
        在各类纪录片类型中,人物记录片以其特殊的艺术形式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由于人物记录片记录的是正是可感的人,它把有血有肉的“人”作为影片的灵魂,使影片中具备典型和个性化特征的人物形象更具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以此引起观众共鸣,使人们的受到启迪。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缩影形象,人物记录片也代表着这个时代社会状态,都有着独特的故事。与人物纪录片而言,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关键,需要在拍摄前期进行深入了解,同时在制作过程中加强对细节的捕捉,同时,还要注重运用影视艺术视听语言手段,以此塑造让观众深受感染且为之动容的真实性人物形象[ 柳邦坤.眷恋山林、热爱自然的鄂伦春人的心灵之歌——纪录片《最后的山神》的人物形象塑造赏析[J].电影文学,2009(22):9-10.]。

二 背景介绍
        在四川省的成都市,有一座建立于清朝同治年间的客家移民宗祠,据历史资料记载,这座移民宗祠是由“湖广填四川”那一特殊时期广东移民成都的邱家人所建,即邱家祠堂。目前为止,该祠堂是成都市内唯一保存完整的宗祠,同时,也代表着客家文化在四川落地,且逐渐与本地民俗及文化相融合环境下形成的传统型祠堂建筑。邱家祠堂与春熙路、太古里相邻,地处成都市最为繁华的商圈,邱家祠堂的传统韵味与具有显著现代化气息的春熙路、太古里形成了鲜明对比,距今为止,邱家祠堂建立时间已逾150年,但在此处仍住着少部分房客,在私宅变公用之后,住户每年需要向当地缴纳一小部分房租。本文所述的人物记录片《五姐》的故事正是发生在此处。李长秀正是纪录片的主人公,在大院中,当邻里间因琐事发生争吵,或发生矛盾冲突而不可调和时,李长秀总是主动站出来为大家主持大局,并以其自身特有的方式帮助大家化解矛盾,因此,大院的邻居都戏称她为“院长”。

三 纪录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3.1 人物形象塑造方式
        人物是人物纪录片中的核心部分,是影片的灵魂部分,编导需要在创作技巧方面予以充分重视,以此塑造出能够触动观众内心的人物形象。纪录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首先,需要对人物进行充分了解,并灵活截取人物。其次,结合细节塑造真实的人物形象,使人物性格的个性化特点呈现于观众眼前。最后,还要利用视听语言从摄像、采访及声音三方面进行人物塑造。
3.1.1 充分了解人物并截取人物
        人物纪录片的拍摄并不只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内容,在此之前,需要创作者在有一个想法选题之后,在较长时间内充分了解与接触人物,然后才开始正式拍摄。此处所说的较长时间,一般可能需要经历三到五个月,也有可能是更长时间,在此期间,通过深入了解人物以及充分接触与沟通,才能较好的掌握人物内在性格特质。当结束人物的了解时期之后,需要编导对客观人物进行主观方面的选择,即“截取”制作该人物记录片所需要的人物性格特点及生活片段,有选择性的呈现于荧幕前[ 罗慧钧.浅谈纪录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J].视听,2018(06):30-31.]。在拍摄《五姐》之前,创作组做了较长时间的调查,一方面,结合新闻资料对邱家祠堂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予以了解,最初的祠堂何以变为居民居住的大院,同时,随着历史变化及社会变迁,邱家祠堂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最终才逐渐适应这个社会。当选择李长秀作为纪录片的主人公时,创作组对李长秀及其他主要邻里之间的人物关系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已有一定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编导主观选择截取人物部分生活进行拍摄记录,并对此部分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与探索。
3.1.2 细节塑造人物
        在纪录片中,创作者所选择的生活片段的最终目的在于表现人物,而这种表现手法始终是贯彻客观性与真实性为前提的。众所周知,对真实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进行捕捉,可以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化与特色化。这种细节通常是情感饱和度较高的内容,例如,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的细节,在众多细节堆砌的情况下,观众所看到的人物形象也就更为立体与饱满[ 来秋伶. 人物纪录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D].曲阜师范大学,2018.]。记录片《五姐》中的李长秀在面对镜头时捕捉到的窘境,试图掩饰的神色,还有大声说话或者掩饰时微微扬起的下吧,飘忽的情绪等等细节,观众在记录片中都能感受到李长秀的的内在情感。

面对即将搬迁的命运,李长秀的内心深处的情绪既复杂又惶恐不安,当前成都市的房价上涨的太厉害,虽然邱家祠堂的居住环境并不好,李长秀与儿子及老母亲居住的房子早已“大雨大漏、小雨小漏”,但好歹有落脚的住处,搬迁之后,却很可能连属于自己的房子都没有了......记录片中李长秀的每一个动作、眼神、表情等都是情感饱和度高的细节的积累,正是这些细节,逐渐塑造出《五姐》这一鲜活的人物形象。
3.1.3视听语言塑造人物
(1)镜头
        摄像的整体思想在于抓住细节、捕捉瞬间,对人物动作、表情等各方面进行拍摄,同时,由于记录片是对真实发生的事件而进行拍摄,在拍摄过程中遇到的突发情况都可能升华纪录片的艺术效果。创作组在拍摄《五姐》的时候,对摄像角度非常重视,因为选择不同角度意味着创作组是如何看待摄像人物对象,《五姐》选择的是平视视角,意在向观众传递这一重要信息:创作组对被李长秀这一典型的底层普通小人物表示尊重,并不会以身份高低作为标尺,同时,从这个角度拍摄而出的人物形象,使五姐更具表现力与感染力。
        记录片的在事件及环境方面的拍摄,是依据主人公与周围的人发生的真实事件及环境所拍摄而成,但站在被拍摄者的角度来看,由于真实事件及自然环境可能涉及一些隐私等,这就需要创作者与被拍摄者在沟通方面达成一致,并建立良好的关系,即被拍摄者是否愿意将这些真实事件及所处环境让人知晓,尤其是对于一些突发事件,被拍摄者是否愿意让被创作组知晓[ 杨华.广西廉政历史人物纪录片的形象塑造与影像表达——以系列专题片《广西故事》为例[J].新闻潮,2019(02):58-60. ]。基于此,创作组在事先与李长秀经历较长时间的沟通与交流,正是由于与被拍摄者对象建立了较为亲近的友好关系,因此,在拍摄过程中涉及李长秀生活与家庭的各种细节都有所知晓,因此,编导截取的是对纪录片人物形象塑造更为有益的部分,也就是说,并不是一味的将事件记录。例如,李长秀与儿子袁峰吵架的那个片段,通过他们吵架,让人感受出母子关系的畸形,在纪录片中,编导则选择将李长秀母子吵架时过于激烈的片段隐去,而只是保留较为关键的信息点,观众通过这些片段就能知晓吵架的人物及原因,此处的主要关注点主要在于表现李长秀的内心矛盾,这也是对李长秀人物形象塑造的一个重要部分。
(2)声音
        当记录片将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进行有机融合时,能够使作品更具真实感与感染力,人物记录片中,声音这一元素对人物形象塑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人物记录片《五姐》中,编导并没有选择解说这种形式,事件的具体发展主要选择同期声这一方式。记录片中的主人公李长秀惯用四川方言,因此,同期声展现的是四川方言,而在镜头前,李长秀的动作语言、细微的表情语言无不体现了人物性格,且对故事叙述的真实度与可信度有着较大助益[ 刘唤宇.新媒体语境下匠人题材纪录片的人物形象塑造及审美价值[J].传播力研究,2019,3(11):61-62.]。纪录片中,李长秀的表述经常会出现一些语病错误、叠词混用等,但正是这些客观真实的表述,所表现出的普通小人物的市井气息和烟火味,使人物形象塑造更为生动。当聊到儿子袁峰的婚姻时,李长秀是这样说袁峰的对象的:“总觉得那个女的是堕落了,懒,懒懒懒,相当的懒,所以我千万要喊我儿子和她分开呢,不分开老子就要闹。”但同样是聊及袁峰,李长秀的情绪转换也使人感到非常有趣:“那天给我说,他新交了一个女朋友,准备带回来,带回来嘛就吃顿饭噻,领了证再来给我说,领回来嘛,领回来,领回来老娘还是要给他准备”,李长秀的这种表述方式,从另一层面来看,也表现出身为母亲对儿子的那种难以割舍的情感,即便纪录片中,李长秀依然可以对儿子咒骂,但始终牵挂着儿子袁峰。随着《五姐》拍摄进程的不断推进,不难看出,声音在人物形象塑造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 记录片中的人文精神
        《五姐》在拍摄初期阶段,创作者就是为了表现城市发展过程中,普通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及他们的生存状态,主人公李长秀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川文化的普遍特点,且在该群体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李长秀所代表的是介于务工者与精英阶层之间的小人物,每天需要经历着各类平凡的事,但也会对生存而发愁,同时,还会针砭时弊,他们的与人相处看似是相互调侃,对于社会也似乎是如此,或许只要这样,以李长秀为代表的这部分群体,才可能生活于他们而言是宽容的。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但依然有很大一部分普通老百姓为脱离贫困,他们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惶恐不安,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更是非常发愁,通过《五姐》这一部人物记录片,让观众也深切的感受到普通小人物的生活态度。

六 结语
        人物记录片《五姐》,展现了邱家祠堂这一城中村中普通小人物,面对飞速发展的经济、科技社会的生存状态,他们的过着平淡而又惶惑的人生,与时代脱节的无奈、挣扎于困苦,使记录片中的李长秀与邻里们的身上无不透露着时代的印记。创作者通过对这一环境下个体的生存状态进行记录,以人物纪录片的艺术载体向更多观众展示,希望能引发人们的深思,给予其人文关注。同时,也给更多人物记录片创作者提供借鉴,希望在创作过程中融合更多人文关怀在其中。


参考文献
[1]李茜.将视点投向人物内心——纪录片《第二次生命》的人物形象塑造[J].当代电视,2002(08):46.
[2]柳邦坤.眷恋山林、热爱自然的鄂伦春人的心灵之歌——纪录片《最后的山神》的人物形象塑造赏析[J].电影文学,2009(22):9-10.
[3]鲍永红.纪录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策略[J].电视指南,2017(12):144-145.
[4]邓建波.纪录片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探讨[J].电视指南,2017(15):133-134.
[5]王昭韦. 人物纪录片的形象塑造[D].西南交通大学,2018.
[6]罗慧钧.浅谈纪录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J].视听,2018(06):30-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