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后山资源,促进教研研磨

发表时间:2021/7/19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9期   作者:项锡姣
[导读] 《指南》指出:“各地应根据地方特点和特有的资源选择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物体和材料,作为幼儿探究和认识的对象。
        项锡姣
        杭州市余杭区仓前海慧幼儿园  311100
        《指南》指出:“各地应根据地方特点和特有的资源选择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物体和材料,作为幼儿探究和认识的对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得益于我们得天独厚的山地资源,结合我园周边特有的自然及地理资源,我们将特色重点定为“野趣”路线,在“拥抱野趣,触摸自然”中开展观察昆虫与自然野趣的活动;在“采摘野趣,果味悠长”中开展探究植物与自然野趣的活动;在“玩转野趣,返璞归真”中开展寻找声音、游戏与自然野趣的活动。
        一、解读基于共情视觉下的野趣游戏  
        在创设野趣环境前,我们对“共情”这一词进行了集中探讨,要与孩子共情,肯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从孩子的视觉创设野趣环境,那么创设这样的环境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呢?我们进行了讨论。
        (一)多角度了解幼儿兴趣
        孩子的兴趣要从多角度进行观察了解,为了全面了解野趣游戏的内容,在活动开展的初期,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访谈与分析:
        家长:对XX幼儿园小、中班(没有大班)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野外活动的意识,向家长收集好玩的野趣游戏。
        2.幼儿:对幼儿通过访谈,了解孩子对野趣游戏的兴趣,收集孩子感兴趣的野趣游戏。
        3.教师: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对孩子野趣游戏的理解以及对如何开展野趣活动进行创意收集。
        在对野趣游戏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首先把各种可以在幼儿园实施的野趣游戏进行归纳和整理,对野趣游戏按照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内容等类型进行分类,各位老师在这些活动内容的参考下创设野趣游戏环境。
    (二)注重差异,因人施教
幼儿是独立的个体,而个体之间必定存在差异,在教育过程中应对个体发展的不均衡性问题,需要教师做到因材施教。首先,教师提供的材料应具有层次性,以满足能力发展水平不同的幼儿。如在跳跃区,我们为幼儿提供轮胎和若干大小不一的纸盒、砖块、沙袋等,幼儿可以根据自己跨栏的水平,组合利用所提供的材料,进行跨栏、跳高等活动。其次,教师创设的野趣活动应具有递进性,以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
        (三)挖掘潜力,兴趣持久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教师,野趣活动之所以深受幼儿的喜欢是因为其贴近生活,能引发幼儿的兴趣。如何保持幼儿的兴趣,使野趣活动持续有效地进行,需要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挖掘材料和空间的潜力。
1.创意空间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举一反三地运用活动材料,让活动充满创意并且持续有效。如在幼儿认识松果后,教师可以让幼儿自由探索松果的玩法(投掷、粘贴等)。幼儿是天生的发明家,他们在探索出各种玩法的过程中,既提高了运动能力,激发了创造性思维,还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2.组合运用
单一的活动器材容易让人感到倦怠,而富有变化的材料组合则会创造出吸引幼儿的精彩。幼儿园有宽阔的户外场地,有多样化的运动区域,我们将这些区域进行有机整合,收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营救”游戏中,我们先创设情境,然后向幼儿提出救人的要求,幼儿需要过小河(平衡区)——翻高山(攀爬区)——炸碉堡(投掷区),才能完成救人的任务。
        3.语言激励
教师正面、肯定的语言能激发幼儿的运动潜力和创造意愿,在活动中,教师应多给予幼儿鼓励,激发他们进行富有挑战性身体活动的意愿。“瞧!你这么勇敢地跨过了小沟!”“你真能干,这么高的山坡都能爬过去!”……这些鼓励性的言语在关键时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选择何种资源形成班本课程
        在利用野趣环境进行野趣游戏时,各班引发了一些列班本活动,班本活动应是以幼儿的兴趣点和需要为出发点,整合利用地域资源的一种班级活动。后山有各种各样的果树,春天的李子,夏天的桃子、山楂,秋天的板栗和柿子,冬天的柚子等等。但并不是所有的自然资源都要利用起来。教师如何选择适宜本班幼儿的自然资源,结合幼儿的问题、兴趣,经验来开展班本活动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三、主题活动生成开展三步走
        (一)第一步:主题内容的来源--捕捉幼儿兴趣,设计野趣调查表
        为了能够寻找出适宜本班幼儿的班本课程,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幼儿现阶段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了解的是什么,所以通过组内研讨后决定设计适宜我园幼儿的野趣调查表。首先让各班教师自行设计野趣调查表,评比出最有童趣、最适宜幼儿年龄段的调查表。各班教师再带领幼儿来到后山,通过看一看、找一找、记一记、画一画的方式记录下自己最感兴趣的、最想探索的方面。
        (二)第二步:野趣环境改造
        通过调查表的收集,我们发现,光光在后山体验野趣生活似乎满足不了孩子们了,为了将室内环境和室外野趣资源有效融合,让孩子更好的感受野趣。教师们对班级区角环境、班级整体环境,幼儿园楼道、大厅等各个区域都进行了重新规划、布置。利用后山特有的自然材料进行布置、改造,结合孩子们的想法和需求进行整体环境创设。
        (三)第三步:主题内容的选择
        基于孩子的兴趣和已有经验,同时为了让资源充分的应用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在集体活动的设计中,我们分为三步走,分别是“拥抱野趣”——“采摘野趣”——“玩转野趣”。
        第一阶段:拥抱野趣。我们主要是熟悉挖掘后山的植物种类和其名称与外形特征,通过实地观察、课件欣赏、着手操作,探索后山植物的秘密,让孩子们初步的拥抱野趣。这一阶段适宜于小班的孩子们,比如小一班特色课程《快乐“薯”我》、小二班的《叶子的旅行》
        第二阶段:采摘野趣。随着季节的变化,后山的一些果树相应的都结出了瓜果,孩子们十分兴奋都想要帮着采摘一番。借此机会,我们让孩子们体验了采摘柿子、山楂,寻找成熟落地的板栗,在体验中深入对野趣的认知。在秋季这个果实成熟的季节,我们中班段也生成了一系列的特色课程《举个栗子》、《遇见橘子》、《津津柚味》。孩子们一起揭开果实的秘密,了解它们的生长规律,剥开外壳、品尝美味。
        第三阶段:玩转野趣。前两个阶段的活动中孩子们在认知、探索、体验中度过“野趣世界”,这一阶段我们着重研孩子与野趣游戏的乐趣,我们通过后山的资源设计了许多的野趣小游戏,孩子们在玩中加深对野趣特色挖掘与探索。我们围绕《野战训练营》开展游戏,孩子们穿军装,戴军帽,抗步枪,爬山涉水,玩转野趣。
        四、班本课程实施的收获
        1.孩子方面——促思考、促创造
        本次活动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孩子们在丰富的活动开展下对于野趣特色有了认知体验,同时培养了幼儿勤劳、勇敢、乐观的良好个性品质,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感受力、理解力、思考力和创造力,拓展了幼儿的视野和创造意识,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发挥独特的教育价值。
        2.老师方面——促课程、促发展
        促进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设计、研究能力等教科研素养;同时有效利用家长资源,转变家长的育儿观念,形成家园合作共同体。重在研究课堂教学:情境激趣——引导教学;做中感悟——开展教学;融合主题——生成教学。通过教师的行动研究,野趣特色课程教学实践把区域创设融入环境;结合研究案例与反思,开展与家园的合作,结合课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领域研究。
        3.家长方面——重视家长参与,开发环境优势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向家长开放,充分挖掘利用家长教育资源也是我园的重要观念。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积极与幼儿一起寻找后山的野趣资源;一起阅读植物、果树的奥秘;记录孩子们期间的发展认知。有时候通过朋友圈的消息,能感受到家长的用心,也非常感谢家长们的支持和配合。
        自然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是一个长期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尤其是疫情过后,我们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自然资源的利用,都是一个值得重新审视的过程。就像虞永平教授提出的那样,我们对于资源的利用缺乏研究,指导缺乏针对性。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地域资源,引导幼儿不段投入活动,进行深度学习。我相信我们一直在路上学习和前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