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发表时间:2021/7/19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9期   作者:王万青
[导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王万青
        西北师范大学 730070
        【摘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标志着马克思彻底的唯物主义实践观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它正确回答了人类如何产生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客观规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视域下,重新解读《提纲》的实践观对未来中国如何走下去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实践观  新世界观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 《提纲》)是马克思1845年春写于布鲁塞尔的笔记,共11条,其主要内容和理论创新在于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奠定了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紧紧围绕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即感性直观,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基于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人的本质属性,从而形成了正确的历史观,确立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决定性地位。
一、《提纲》中实践观的出场语境
        19世纪40年代以前,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在德国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即使到了19世纪40年代初,青年黑格尔派与黑格尔保守派在哲学上的争论仍然在黑格尔唯心主义思想窠臼里缠斗的难解难分。直到1841年费尔巴哈发表了其哲学代表作《基督教的本质》,极大的冲击了当时的哲学状况,才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了哲学讲坛。尽管费尔巴哈在一定理论上戳穿了唯心主义的秘密,暴露了唯心主义的荒诞真相,在一定意义上战胜了当时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但是他的哲学和以往一切旧哲学仍然存在重大缺陷。
        同时,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日益暴露,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不断激化,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在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英法空前活跃。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支撑以及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也发生了重大转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纲》应运而生。
        《提纲》虽然简短,却是马克思最重要的哲学文献之一,恩格斯更是给予了“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高度评价。《提纲》的写作标志着马克思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实现了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各种实践观的超越,对人类哲学思维发展具有重大贡献。
二、《提纲》中实践观的科学内涵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性活动,是对于人和世界来说的根本性活动。在《提纲》中,马克思从科学的角度评价了以往的旧实践观,对实践观进行了系统化科学化的论述。
        第一,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活动。马克思科学理解实践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人的活动、感性活动和对象性活动的关系。《提纲》的第一条中首先明确指出,以往的一切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在于直观或抽象的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而没有将其当作人实践去理解,从而导致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在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新唯物主义那里,人们是以实践为桥梁同客观世界发生关系的。马克思认为只有从实践角度去理解主客体,才能够正确把握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马克思正是基于这一点,从整体上超越了一切旧哲学,实现了对旧唯物主义的跨越式发展,并为新哲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自始至终都贯穿于西方哲学中,马克思对于此问题做出了肯定回答,并在此基础上深度挖掘到认识论的合理内核。首先,马克思高度重视实践。以往哲学家们都是从“解释世界”出发的,而马克思认为用哲学认识世界的同时进一步强调要“改变世界”。

这不仅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优越性,并且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以科学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其次,《提纲》中马克思批判和否定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费尔巴哈的“类的概念”,站在实践的基础上对认识论进行深度思考,侧面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要在实践中解决一切问题,充分肯定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最后,马克思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出发,做出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非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的结论,规定了人的思维是毋需依靠理论来判断的和检验的,从而否定了唯心主义的思维决定存在的观点,树立唯物主义认识论。马克思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实现了对唯心主义的彻底否定,推进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合理的解决了西方哲学在认识论上的难题。
        第三,实践是人和社会生活的本质。马克思在《提纲》第六条中指出,费尔巴哈撇开历史进程,从单个人的孤立的抽象出发,只能看到关于个人之间的某种抽象的普遍或是共性,而不能认识到现实的人的本质。马克思以科学实践观为出发点,从人和人的关系方面揭示了人的本质,深刻阐明“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说明人不可能孤立地离开社会关系而存在,没有离开社会关系的单个人,所有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他们具体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构成了人的社会本质。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价值
        在新时代,对《提纲》进行再解读,对于美好生活的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依据,它是主客体统一的基础,客体对主体具有制约作用,因而必须从客体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实现实践的目标。
        实践——认识——再实践——在认识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一个时期经由实践所得出的真理具有时效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实践要求,立足实践变化,推动实践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新变化,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人在实践中创造的生活,人民是实践的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是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各个方面。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国家的主人,这就决定了我们党必须必须始终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主体性,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第三,坚持实践创新,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创新是人的实践活动的题中应有之义。实践既是人改造外部世界的过程,也是人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自己的意图、思想展示于外部世界的过程。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只有坚持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才能切实推动制度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等,才能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注入活力,有效地破解发展中的矛盾问题和风险挑战,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最终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张一兵.回到马克思[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6]丁立群.何为实践哲学——对亚里士多德的回溯与超越[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