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芮瑶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安徽 合肥 230039
摘 要: “美育”是常讲常新的话题。在中学课堂推行美育可以激发中学生对美的认知、理解,从而激发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能让学生在接受美育中体验到美的乐趣。老师可以通过课堂美育的内容和方式引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培养出会审美、懂生活的新时代中学生。
关键词:美育 中学课程 审美能力
美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进入新时代后,随着我国的义务教育的不断蓬勃发展,国内对中学生的美育和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而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初,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曾提出: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为深化新时代中学美育的实施,在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更强调了党和国家对中学美育实施教育的重视,更是与蔡元培先生的教育理念相呼应。这也表明了学校美育工作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性和持续性。
一、为什么要深化中学阶段美育
中学开设的各科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中学生已经初步形成自己对“美”的认知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视野比较开阔,特别是通过对美的认知了解本民族乃至世界各民族文化,是他们学习及提高审美能力、激发想象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课堂上认知美、学习美显得尤为重要。相对于小学时期,中学时期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和具备了对美的认知能力,理解与感悟、能力与运用也在随着年龄的变化之间潜移默化地得到加强。当然,如果不及时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对美的认知加以引导或实施美育,那么在学生对美的认知层面,或许他们只是有一个关于美的概念,却不知道为什么美。基于这样的前提,老师就可以通过课程教学对学生实施美的认知和教学,帮助学生去了解美、认识美、理解美,进而运用美的方法。
此外,课程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思考的过程,教师的审美能力也会影响学生对“美”的理解。要想树立学生好的审美观,老师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减少与学生的“代沟”,避免代际审美差异对学生美育的“时差”影响。
2.中学生更加坚持自己对“美”的理解
中学生正大多数都处在叛逆期,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是这一时期学生在心理特性上最突出的表现,因此中学生有了看待“美”的事物的独立认知标准。他们逐渐地在思想上对一些事物的判别也不愿意遵从外界的意见,有着强烈的表达个人与众不同的欲望。对一些传统的、教科书上的结论持有异议,可能会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这时,老师就可以利用、引导学生的逆反心理,让学生发表自己不一样看法,加强学生对自身所认为的“美”的理解,在对话中消解差异性、获得认同感,同时对学生稍加引导,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生在美育中可以获得什么能力
1.对于身边现有的事物,提高感知与欣赏能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中学生来说,发现和欣赏美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增强了他们自己的视野和品味。在中学课程中,教材印刷装潢日益精美化,中学生对于课程教材中现有的美的艺术画作与设计素材,第一眼的直觉反应出你对它的初次印象,再经过老师课堂上的指引和培养,逐渐形成了学生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与感知,从而获得鉴赏艺术的能力。
中学生可以通过在中学课程所学到的发现美、认知美、欣赏美的方法,去感知和欣赏身边现有的美。例如古诗中“种豆南山下”的美,感知陶渊明隐居生活的悠哉惬意,欣赏他坚持本心毅然隐居的勇气;夜晚望向天空星光闪烁,联想梵·高的《星月夜》,感知他躁动不安的内心和疯狂的幻觉世界。
2.对于未来的事物,提高表现与创造能力
我们当今的课堂要通过教育熏陶去提高收获美、熟悉美、感受美、鉴赏美的个人能力。老师不仅仅是要在课上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更要在课堂上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一系列活动。在学习方面,中学生这一群体不仅仅可以创造美的词句,使文章读起来更加优美和动人。我们强调不能够仅仅局限于利用学习的“美”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而是将“美”渗透到同学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每个方面浸透每个同学的生活。从片面的、理论的美发展为具体的、实质的美。
3.课程美育,感知体验美的存在
课堂美育是老师向学生集中展示美的感知体验过程。学生可以通过中学课程内容的学习,认知存在美的事物,如人物、山水、花草等大自然美的色彩或形状,从而引导或帮助学生通过事物、教材作品、学习创作,提高对美的感知、认知、体验与创作能力。
现行中学课程教材装潢设计越来越艺术化、彩色化、形象化,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的美术作品,欣赏现代环境艺术,了解中国艺术的初步知识,运用已学过的审美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练习等。这样,就能充分体现和发挥美育内容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功用。
三、课堂教育在美育进程中的功用
1.围绕人文主题进行在课程中诠释美育功能
人文主题主要集中在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等真善美的品质,而美育主要是为培养学生心灵美、行为美,两者意义相通。当代学生从小就接受关于真善美的教育,中学课堂上加入与人文有关的内容能够使学生更加自然地获得相关的知识技能。人文主题不但是课堂学习的一部分,更可以上升到生活、社会层面,起到对中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作用。
2.趣味课堂互动升华美育功能
有趣的课堂还能激发学生的感知力和创造力。从课堂互动上进行创新设计,在讲课内容、表达形式、互动方法、媒体运用上挖掘有趣的因素,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充分结合起来,是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使单调、枯燥的课堂活跃起来。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中学时期的学生处于好奇心最旺盛的阶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主动去探索课程内容,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3.课上课下美育活动展现美育魅力
若想提高中学生对美的感知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仅凭借课堂上的美育是不够的。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让每一个学生无时无刻都获得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机会。在课堂上,进行课程教学,穿插审美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课下组织课外美育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户外美育活动还可以充分调动中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感官去更深入的探索生活中的美,感知课堂之外的世界。
4.美育与德育的相结合
美育与德育相互影响、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美育使学生拥有了解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德育的目的和计划对政治思想、道德情操产生影响。孔子曾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美育与德育从古至今都被人们视为一体、相辅相成。所以,处理好美育和思想品德教育、能力培养和双基训练的关系,从而实现学生通过审美教育培养情操,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观,最终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意识。
结论: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美育教学内容要体现时代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利用当地的美育资源,搭建美育平台,拓宽美育途径,丰富美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