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装备制造业现状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9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9期   作者:王红霞,李杰,郑彦博
[导读] 基于当前高职装备制造类学生难就业与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缺口大的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
        王红霞,李杰,郑彦博
        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都匀  558000
        摘 要:基于当前高职装备制造类学生难就业与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缺口大的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通过对黔南州装备制造业现状的深入调研和用工需求分析,结合地方高职院校实际,得出以培养教师、共建实训基地为主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以结合“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技能大赛为主的课证融通、课赛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黔南州;装备制造业;用工需求;人才培养
 
        一 研究背景
        《中国制造2025》中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黔南州紧跟国家政策,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黔南职院本着“扎根基层,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肩负振兴黔南装备制造业的重任。
        202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达到874万人,同比增加4.8%。就业竞争给学生毕业发展带来严峻考验,年年面临“最难就业季”,但企业却存在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缺口,难以招到合适员工。造成这一现状最主要的原因是供需结构性失衡,即高校输出的人才和企业想要的人才不匹配,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是企业急需的[1]。
        由此,近年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贵州省政府发布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18〕34号)、《贵州省职业教育兴黔富民行动计划建设项目实施方案(2020—2022年)》等文件,这一系列文件阐述了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产教融合的重要性以及兴黔富民计划的必要性。
        二 黔南州装备制造业现状及高技能人才需求
        (一)黔南州装备制造业现状
        近年来,黔南州通过加快制造业的发展力度,现已初步形成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疗器械等为代表的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部门类的一批企业。主要分布在龙里工业园区、都匀绿荫湖产业园区、都匀经济开发区、贵定昌明经济开发区、惠水县长田工业园区、长顺威远工业园区县市区,且具有一定规模。通过黔南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的信息,2011-2014年,全州装备制造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23.2亿元、32.8亿元、60.8亿元、88.2亿元。2015年年计划投资33.83亿,2015年实际完成投资34.5亿元,完成年计划投资的102.1%,已建成项目项目19个。全州制造企业57个,2015年全州装备制造业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115.19亿元,增速35.5%;完成工业增加值24.95亿元,增长28.2%[2]。
        2018年,黔南州全州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1178亿元,同比增长164亿元,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工业经济占全州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6.2%左右[3]。
        2019年,黔南州为了实现重点产业做大做强,深入推进省政府提出的“双千工程”,加速工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提出《黔南州十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方案》。黔南州现有装备制造规模企业164户,占规模企业数的17.9%,工业产值在2019年上半年实现同比增长12%[4]。
        装备制造行业企业户数最多的是龙里县,有规模以上企业46户,占全州装备制造业规模企业户数的28%,贡献了该行业33.38%的产值;其次是惠水县28户,占比17%,产值占比18.51%;第三是独山25户,占比15%,产值占比15.95%。此外,贵定有19户、长顺17户、都匀10户、福泉9户、瓮安7户,罗甸与三都县各1户[4]。
        通过上述数据可知黔南州地区近年来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伴随着装备制造业的大力发展,地方装备制造类专业人才需求量增大。
        全州以钢构企业为代表的金属制品业62户,产值39.05%;以永红换热冷却技术公司、融信天利重工、丰达轴承等企业为代表的通用设备制造业企业29户,产值占比19.22%;医疗器械、仪器仪表等为代表的专用设备制造业21户,产值占比13.04%;福泉德才汽车配件、贵州英吉尔等交通运输制造业9户,产值占比2.9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共29户,产值占比18.82%[4]。根据数据分析可知,黔南州的装备制造业占比和产值几乎是对等的,金属制品企业占比最大,交通运输制造业相对较弱。就地方发展,高职人才培养需倾向地方高需求产业。
        (二)高技能人才需求
        目前,在黔南部分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且技能型人才的短缺逐年上升。装备制造业是黔南州四大产业支柱之一,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扩大生产,生产效率制约着黔南州装备制造小微企业的发展,这就需要一支掌握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队伍来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对黔南州相关装备制造企业的调研得到图1。


        根据图1 用工需求可知,在现阶段的黔南州装备制造类企业需要车钳焊人员比例占到54%,数控加工人员达到26%,其他人员共20%。由此可得对于当前的黔南州装备制造业而言,基础加工人员需求最大,而对于工艺、设计等需要理论计算能力要求较高人才的需求相对较小。
        三 职院装备制造类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黔南地区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现状和用工需求分析可知,现阶段需求大量的基础加工人员。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高职教育进入了新一轮改革发展周期[5]。黔南职院根据现实条件,因地制宜,针对黔南地区装备制造业现状和用工需求采用了以下培养模式,以期培养出一批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符合地区需求的专业人才。
        (一)产教融合、政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对于黔南州积极践行的“工业强州”战略,黔南职院在当地政府的号召下,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力争培育一批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以期出校即可适应当地装备制造类企业的用工要求。
        黔南职院现已与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贵州振华久达传动有限公司、贵州省高新技术企业都匀市大隆传动机械有限公司、都匀双成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贵州新山地新能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都匀市水表有限责任公司、黔南州工业与信息化局等签订政校企合作协议。通过政府牵线,学校直接对话企业。
        1.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校企合作为教师培养提供了提升专业技能的场所。教师利用假期在企业了解岗位具体知识要点和行业发展趋势以及现状,制定下学期的授课目标和计划,同时将企业的工作模式带入课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
        黔南职院汽车工程系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注重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一方面,派出教师到政府部门挂职锻炼,直观掌握本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得趋势;另一方面,加大教师到企业参加新技能的培训力度,保证专业教师每年均有不少于1个月的校外学习时间。通过到企业学习,教师可以接触到企业的新设备、新工艺和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新标准,动态把握前沿信息紧跟行业发展方向,做到可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偏向。由于黔南州的装备制造企业大多为小微企业,学院教师在了解企业产品结构及生产流程后,可以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对涉及的零部件结构进行优化和验证,亦或可共同申报科研项目,达到校企之间相互渗透,使教师对接市场真正落到实处,并打造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在技工院校的探索与实践一支具备较强专业技能、操作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6]。
        2.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通过校企合作,打造车钳焊及数控机加校内实训基地,将本地区合作企业的车钳焊和机加车间转接到校内,一方面,可以减少本地区小微企业的加工成本;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在校园内实现学生到企业人的过渡,了解企业人的工作状态,缩小毕业后融入企业的时间。
        对于对设备要求较高实训室,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在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如汽车总装实训室,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是与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同学在大二上学期将到吉利汽车实训基地进行生产性实训,在此需注意要明确双方的责权,签订生产性学生实训协议书,特别注意的是学生实训保险的购买。
(二)课证融通、课赛融通培养模式
        装备制造大类专业“课证融通”课程体系包括两个层面--学校和企业。对于学校层面,专业教师是课程内容和标准的开发、建设、实施者;就企业层面而言,企业作为“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主体开发者,不仅为课程开发提供了框架和方向,还为课程建设提供专业咨询[7]。如黔南职院汽车工程系对接的北京中车行,为汽车电子电气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了课程框架、方向以及授课翻转方式。课证融通可达到:课程团队匹配了考证项目与课程标准,目标明确,任务清晰,真正做到一课一教案,一案一标准;实现了课程内容与实训室现有设备相匹配,做到了一校一标准,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认知;打破了传统的临近考证再大集中、高强度、长时间的训练模式,将考证知识点融入到平时的授课内容中,提高了专业课程的实用性。
        课赛融通,把竞赛岗位变为教学要求,把竞赛任务变为教学内容,把竞赛软件变为教学软件的教学模式[8]。装备制造的学生除需要拥有充足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应用能力,并且能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操作之中。比如说,汽车制造与设计专业的学生除学习书本知识外,还应当具备等车、钳、焊、数控车/磨/铣和汽车总装等专业技能。如“工业设计技术”项目,该项目包括了《机械制图与AUTO CAD》、《3D 打印》、《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等课程,通过课赛融通、以赛促教,可实现课程团队的建设,优化竞赛选手的选择,同时打破传统的竞赛资源倾向少部分同学的局面,实现教学资源的公平分布,增强了学生的整体能力。
        
参考文献:
[1]廖锋,袁玲玲.2020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J].中国人事科学,2020(09):88-95.
[2]黔南州投资促进局,装备制造产业[R],黔南州:黔南州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2019.
[3]石含开,何广,袁鹏.构建工业高地筑牢强州之基[J]. 当代贵州,2019(34):68-69.
[4] 黔南州工业和信息化局,黔南州装备制造行业发展情况[R],黔南州:黔南州人民政府.
[5]壮国桢.新一轮高职教育改革:动因、趋势与路径[J]. 职教通讯,2020(12):11-16.
[6]李动,陈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在技工院校的探索与实践[J]. 职业,2021(6):24-25.
[7]王丽娟,杨元娟,唐倩等.校企共建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课岗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当代医药,2021,28(7):186-188,192.
[8]张雅彬.高职会计专业推行“课证融合”“课赛融通”的教学改革研究[J]. 商情,2021(7):222,249.
基金项目: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  qnzyky-2020-17
作者:王红霞(1991.5—  ),女,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讲师,工学硕士。研究方向:流体机械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