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教学策略 发展科学思维

发表时间:2021/7/19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9期   作者:高久海
[导读] 高中阶段,学生在动手能力、自主性、创新性等方面出现差异的原因
        高久海
        北京市怀柔区第一中学 101400
        高中阶段,学生在动手能力、自主性、创新性等方面出现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在知识积累、能力发展、思维拓展等采取的教学策略有差异。如何创设发展创新意识,形成科学思维的空间和条件,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构建合理课堂结构,明确阶段目标
         1、重视课堂导入:复习课的导入结合学生实际,精选与重点密切相关的内容,做到快速切入,短时高效,平中见奇;新课的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造学生已有认知的矛盾冲突,激发探索欲望。两种导入均为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进而发展科学思维创造条件。
        2、调控学习过程:学习新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为激发创新思维火花,要打破传统理念束缚,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视、听、说、做的过程中将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智力活动,并全身心投入到探索求知中,以实现学习新知识与培养科学思维协同发展的教学目标。
        3、抓好问题解决:没有思考就没有创新。在教师提供的学习情境中,学生遇到问题和困惑时,首先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设计方案解决;其次同学之间合作解决。改变教师取而代之的被动学习方式。这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习惯,增强学生科学意识,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方式。
        4、强化练习巩固:课内练习主要是让学生消化所学新知识,课外练习主要是新知识的巩固和迁移,练习内容要考虑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因此,设计练习题时改变一张试卷一套题,同一标尺的检测方法,而是面向全体学生,采用试题分层,题量自选,增加开放性试题的检测方式,从多角度出发,以多种形式切中要点、突破难点、清理疑点,鼓励创新思维。
        二、改进教学方法,逐步实现目标
         1、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由“教”变“导”:我们采用“生活事例激发探究兴趣、典型例题引导创新思维、课题研究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对学生的探究方法、思维习惯、合作意识进行指导,从而实现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的转变,并将知识内化为发展能力。如在教改实践中,依据“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任务,将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例密切相结合,课前指导预习,搜集相关资料,准备讨论提纲;课上结合发现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最终找到最佳解题方案;针对新的问题,鼓励学生突破传统大胆探究,敢于提出己见,引导学生在自觉和主动学习中成长,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重视科学意识的培养,由“讲”变“研”: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发现问题的基础。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决不用自己的“标准答案”来评判;对于正确的观点要让学生说出依据,对于不正确的观点要帮助他们找到错误的原因;对于新思路、新想法,鼓励他们从多个方面进一步探索。例如,在讲“植物的无性繁殖”时,除了已知的月季、菊花等扦插实例,有学生提出能否用扦插来繁育绿化苗木——小檗,因为没有看过相关资料报道,因此我们鼓励大家进行实验探究,指导课外小组的同学设计完成对比实验,结果证明小檗可以扦插的。

在此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和亲身试验,既实现了由“学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转变。
        3、抓好学法指导,由“学”变“思”:方法是运用知识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最终实现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而学法指导的核心是让学生理解知识内涵,抓住知识内在联系,总结知识运用规律。例如,针对有些学生耗多,但“记不住”或者“记住了”不会用的困扰,帮助学生正确认知理解与记忆的关系,理解是记忆的前提,记忆是理解的过程,如果不理解而“死记”,只能成为知识的“容器”。此外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由理解到记忆抓知识的实质;由分散到集中抓知识的积累;由累加到串联抓知识的结构;由应试到应用抓知识的运用;最终通过主动思考,积极思维完成学习目标。
        三、抓好课外探究,实现深度学习
         1、活动内容体现探索性、主导性:探究内容给予学生自由思考、大胆探索的空间。要鼓励学生从实际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主动发现问题,特别是前人没有发现、没有解决或未解决完的问题,如农村生态环保、计划生育与人口发展、农作物种植与家禽养殖、生态旅游开发与物种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生存状况与保护等问题。学生在确定研究课题并参与活动过程中,不但有了创新思维的空间,还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知。研究内容要突出某个主题,避免盲目性。例如将"生物与环境探索"作为我校科技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且有重点的探究,《校园环境的合理改进方案设计》、《校园用水存在的问题》、《水库周边植被的调查》等课题成果都获得了市级奖励,学生在科学思维探究方面有了成就感。       
        2、活动方式体现灵活性、独特性、多样性:生物科技探究活动的开展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要求,内容与方式应该遵循灵活多样的原则。结合学习内容建立课外科技小组,每个小组有活动的专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辅导教师帮助他们确定新颖、独特、实用的课题,采用集中与分散、集体与个体、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方式。课上渗透科技创新思想,培养科技创新意识,课下学生结合兴趣有计划的去探索,使创新思维在教学各环节灵活体现,使课外活动不受时间、地点、内容等限制而顺利开展。如:高一黄鑫、王铮等同学在做酶的专一性探索实验时,完成教材要求的实验设计后,他们利用现有实验用具,设计并完成了不同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探索实验,在节约材料,节省时间的同时为进一步改进实验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3、活动指导重视个性发展和创新:面对新的科学探究课题,坚持师生平等的原则,要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不能用教师的思维替代学生的设计。如:学生在实验课上完成植物精油提取实验后,结合新冠病毒的防护,有的学生提出可否用中药材料提取精油,自己配置消毒洗手液,我们并没有扼杀学生的新想法,而是鼓励他们在课下自己设计实验,结果学生选择了柴胡、玉竹、地黄等中草药的叶片提取精油,按一定比例培植出洗手液,杀菌效果与普通化学洗手液无差异,申请了中学生发明专利。只有科学的思维训练,才会有创成果。
   在三年的生物教改实践中认识到,要建构合理有效思维空间的课堂结构,就应该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探究策略,才能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才能实现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