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轨道交通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我国综合管廊建设无论从规划规模和建设质量皆取得了巨大发展,该行业发展也由规划建设的热潮期逐步转向建设运维的稳定发展期,建设期报建难、实施难,运营期入廊协调难、收费难等存在的问题陆续出现。广州作为全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在开展试点综合管廊建设过程中,上述问题也普遍存在。本文以广州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管理情况为例,通过简述该市管廊在建设运维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和建议,希望对该行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地下综合管廊;存在的问题;对策与建议
一、广州市地下综合管廊发展现状
广州市综合管廊建设起步较早,200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广州大学城综合管廊是广东省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目前广州市已运营或试运营综合管廊10个(段),总长度约47.4公里。2016年4月,广州市成功入围国家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现阶段在建试点干线综合管廊长度约86公里,工程投资总计约229.5亿元;各区结合新区开发实施的支线管廊总长约26公里,工程投资总计约80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期缺乏统筹管理
随着近年来轨道交通、电力隧道等地下工程建设的蓬勃发展,城市地下空间愈发紧张的情况日益明显,地下管廊建设在地下空间的归属一直未能明确,导致现阶段地下管廊在施工过程中,如遇到障碍物则大多采用避让或深埋等被动措施,造成项目在推进前期征地拆迁、规划报建等工作过程中困难重重,施工场地迟迟无法落地、相关手续无法落实,在严重影响项目建设工期、加大建设风险的同时,也无意间造成了地下空间无序占用、与其他建设项目相互影响等问题,不利于城市地下空间的统筹规划和开发。
另外,目前综合管廊建设还存在拟入廊管线单位未结合新建综合管廊开展管线入廊专项设计,管廊与管线廊道衔接不充分,不便于后期管线入廊;管廊预留管线入廊口未延伸到市政道路边,导致后期管线入廊时重复占道开挖等等问题,急需政府加强统筹管理,避免因建设期考虑不周导致管廊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二)运营期缺乏制度保障
目前国家尚未出台符合国家及地区经济体量标准地入廊管线收费标准或指导意见,广州市虽先后颁布了《关于地下综合管廊有偿使用的实施意见》、《广州市地下综合管廊入廊费和日常维护费计价与收费指引》等文件,但经政府和管廊建设单位与管线权属单位多轮研讨、协商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管线权属单位以入廊费用高或政府财政补贴不足等理由拒绝入廊,或同意入廊但拒绝缴纳入廊费等费用,入廊费、运维费等问题更是经政府多轮协调仍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导致管线入廊工作进展缓慢,严重影响管廊正常运营。
(二)“动脉管廊、商业管廊”理念缺乏落实
2016年4月,广州市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成功入选国家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提出了“广州模式”的示范效应构思,及以“动脉管廊、商业管廊”为核心的九大管廊建设理念。“动脉管廊”是指以中心城区环城管廊为主干,各放射线管廊与“大环城”管廊联通,达到互联互通、统筹调度的目的。“商业管廊”是指结合管廊工作井等地下空间,同步实施地下停车场、商场等便民设施,有助于缓解城市停车难、公共设施落地难等土地供需紧张难题,提高管廊经营性收入。然而截至目前,广州市试点管廊项目的建设工作已进程过半,“动脉管廊”构建仅有天河智慧城管廊与中心城区管廊在建设阶段完成了联通工作,其他管廊的联通仍处于研究阶段,“商业管廊”则至今仍未有已实施的成功案例。
三、对策与建议
(一)重规划、强设计,落实综合管廊顶层设计
地下空间开发方面。地下综合管廊、轨道交通等地下工程存在投资大、影响范围广、不可逆性等特点,尤其是大型深埋地下工程的建设工作是实打实的“一锤定音”,一旦形成实体则很难再进行改造,如缺乏系统性的综合规划设计和统筹管理,不但会增加管廊本身的建设管理工作量和安全风险,影响管线入廊阶段与管线单位之间的技术对接难度,更会与其他地下工程建设相互制约,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因此统筹城市地下工程建设,落实地下空间的集约利用和分层开发原则势在必行。
管廊专项规划设计方面。综合管廊项目在开展前期工作中,应重点加强与管线单位的沟通协调,政府应积极推进管线单位对于拟入廊的管线及时开展入廊专项设计,避免出现管廊与管线廊道衔接不充分等问题;管廊设计应尽可能地做到“人性化”,如预留管线入廊口应延伸到市政道路边、管廊工作井出入口尽量设置于公共绿化带等等,避免后期管线入廊时重复占道开挖,影响市民日常出行。对于已建成及在建干线管廊,应着重考虑管廊与电力隧道和重点功能片区综合管廊的接驳建设问题,改善综合管廊布局“碎片化”状态,落实“动脉管廊”建设,加快实现各项目互联互通,提高城市基础能源统筹协调、应急调度能力。
(二)勇创新、求落实,破解综合管廊运维问题
建议国家尽快完善地下综合管廊顶层架构,出台具备可实施性的法规规章制度和指导意见,完善地下综合管廊规划、投资、建设、管理、运营全过程体系机制;完善综合管廊建设中的各项技术标准,解决管线集约管理的技术壁垒;落实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职责,解决目前管廊线路规划落地难、技术对接难、管线入廊难以及政府、企业投资大等难题和困局。另外,建议国家对地下管廊关于地下空间权属的登记、使用等给予指导和支持,力争在商业开发、土地出让等方面针对地下管廊寻求突破和创新,为后续管廊日常运营及“商业管廊”开发提供政策支撑。
(三)勤实践、广调研,成立专业公司统筹管理
“疏规划、重建设、轻运营”仍是目前我国地下综合管廊发展面临的最主要问题,虽涌现出一大批优质的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但在工程完工后的入廊、收费及运维管理等方面普遍遇到了与广州市相同的问题。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如采取现阶段的传统建设管理模式,一个建设单位负责一个项目建设及运营,始终无法从根本上打破造管廊“碎片化”的整体局面,与新时代集约化、现代化的城市发展理念背道而驰。据了解,北京、苏州等城市已成立市属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投资公司,统筹开展全市管廊的投资、建设及运维等工作,其公司成立后相关工作成效明显,尤其是在后期管线入廊及运维管理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和进展。鉴此,建议各省市管廊建设单位积极开展学习调研工作,吸取国内外优秀项目的建设运维经验,研讨成立地方专业管廊建设运维公司的可行性,落实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协调管理原则,统筹辖区内地下管廊建设运维工作。
四、结语
在享受国家相关政策、快速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作的同时,我国各省市管廊建设单位都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虽然我国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起步较晚,但在切实加顶层架构建设、完善相关制度、做好统筹管理的前期下,笔者对地下综合管廊的未来充满信心,希望我国将该行业打造成一块国家名片,由“广州管廊”引伸到“中国管廊”,早日达成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类型多样、国际一流的整体目标,实现“中国管廊”的“硬输入”和“软输出”。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划技术导则》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关于加强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
3、《广州市综合管廊专项规划》
作者简介:伊欣(1990-02-04),汉族,籍贯:山东省泰安市,当前职务:项目工程师,当前职称:经济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城市轨道交通建筑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