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运用浅析 刘辉1 王婵婵2

发表时间:2021/7/19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2期   作者:刘辉1 王婵婵2
[导读] 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水利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无可避免会对自然环境、水土资源等造成破坏

        1身份证:37092119900523xxxx
        2身份证:37092119870319xxxx
        摘要: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水利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无可避免会对自然环境、水土资源等造成破坏,环境破坏会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处理和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时,要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对症下药,提升防控水平。本文对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


        当前全球资源都出现了严重的短缺,各国都将发展重点放在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方面。水土资源和人们生活联系紧密,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中,要将环境问题充分考虑在内,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从而为提升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因此,加强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 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水土保持就是尽可能避免水土过分流失,要重点关注山区、风沙地区等容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在扩大绿化面积的同时,也要提升土地生产力,充分发挥其经济、社会效益。水土保持覆盖的范围较为广泛,不仅包括树木种植,还要转变思想意识,应用先进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需要相关人员具有生物学、地质学、环境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最直观的就是能够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减少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在利用生态技术修复水土流失问题时,要进一步提升土壤的肥沃程度和蓄水能力,为植被、庄家的健康生长创造良好环境。其次,可有效提升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水利工程一方面能够起到保护水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资源的合理分配,做好生态修复工作,能够延长工程使用寿命,提升经济效益。
        2 引发水土流失的原因
        首先是植被破坏严重,很多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都会以破坏当地自然环境为代价,会利用设备对地面表层、深层进行开挖,破坏自然环境以及地下水。在开挖工作完成后,并未做好回填和加固,地基受损严重,在降水量较为充沛的地区,大量雨水会冲走表面泥土,引起水土流失。其次是临时占地问题。水利工程建设周期长,会给施工人员安排临时生活区,不管是在建设还是拆除时,都会影响到该地区土层的坚固性,当遇到大风、大雨等天气时,就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除了上述两点之外,植被覆盖率较低、施工技术选择不合理、过度开发等也都是主要原因,需要引起有关人员充分重视。
        3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3.1自然退化生态修复技术
        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也日益突出,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对水环境、自然环境等造成影响,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自然生态退化。想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有关人员要加大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特点,制定合理对策。例如在处理盐碱地水土流失问题时,可对周边地区进行围栏封育,无关人员不得进入生态环境保护区;而在降水较为充沛,造成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的地区,可修建大坝、水库等,一方面可以减少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另一方面还能够将收集起来的水资源进行重复利用。
        3.2稀缺植物的生态修复
        随着水利工程建设规模、数量的不断增加,森林植被的破坏让水土流失问题更为严重,可以通过提升植被覆盖率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一方面要转变水利工程建设单位的思想意识;另一方面,还可以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其中,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其次,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工程建设单位,都要重点关注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农村地区的林业资源保护,提升基层人民对该工作的认识。最后,可利用节柴灶和沼气供暖来代替农家取暖原料,减少对森林、树木的砍伐,减少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



        3.3过度垦殖生态系统修复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对自然环境过度开发,在处理方面,应该以退耕还林为主。根据国家政策中的相关规定,25度以上的坡地,都要退耕发展生态林草,这也应该作为生态系统修复的重点内容。在处理15度以下坡地时,对靠近人、村和路的地方进行合理改造。部分地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大面积森林已经被作为耕地,在处理时,可以采用封山育林的方法,根据破坏的严重程度,确定封山育林的时间,通常为三年、五年或八年。
        3.4沿河生态修复技术
        在修复沿河生态系统时,要从源头进行治理,重点解决环境破坏的驱动因素。就目前情况来看,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很多沿线河流的生态环境十分单一,这加大了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可能性。因此在治理时,要保证河流朝着生态多元性的方向发展,在必要时可以人工造林,保护护堤地。
        3.5合理利用主体空间
        绝大部分水利工程在施工时,都会采用小分散、大集中的方式,沿着公路两侧开展项目,为了有效解决生态破坏问题,可以从工程主体入手,合理应用主体空间。在工程开展之前,要对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考察,合理规划物质运输线路,避免重复运输、反向运输,确保施工材料的持续供应。在调配土石方时,避免在施工现场直接取材,可采用边开挖、边回填的方法。
        3.6开展水土保持工程
        很多水利工程的建设目的都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解决当地水土流食严重的问题,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在施工作业中,不仅要关注水利工程本身,还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可以在工程周围种植大量树木,一方面可以提升美观度和森林覆盖率,另一方面也可避免水土过分流失。在选择树木时,以生命力顽强、环境适应能力强的为主,例如香樟、意大利杨等。
        3.7农业污染源控制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农产品种植过程中,会应用到大量化学农药、化学肥料等,对土壤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且很多农业废水都被排放到自然环境中,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想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要大力研发并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改善农产品种植结构,从源头上进行治理,在浇水、施肥、农业废水处理方面加大力度,严格控制化学肥料的使用量。在很多农村地区、偏远地区都有水库保护区,保护区内村庄较多,点面污染问题严重,为了提升水质,减少污染,可以种植经济果木,政府也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既能够保证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又能够有效提升污染控制效果。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事业也取得了新的发展突破,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和实施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环境合理选择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可利用自然退化生态修复技术,稀缺植物的生态修复,过度垦殖生态系统修复,沿河生态修复等各项技术,并合理利用主体空间,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对农业污染源头进行控制,全面提升环境保护效果,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萍.生态修复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J].珠江水运,2020(16):102-103.
        [2]张尚伟.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J].清洗世界,2020,36(07):66-67.
        [3]黄桂云,张国禹,吴笛.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有效运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9(10):219.
        [4]袁立恒.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有效运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06):66.
        [5]张培君,张家富,赵金波.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有效运用[J].科学技术创新,2019(16):129-1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