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在气象宣传科普工作中的应用与展望 马超

发表时间:2021/7/19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2期   作者:马超
[导读]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宽带的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传统的纸质媒体正逐渐被电子媒体所取代

 

        湖北随州市气象局  湖北随州  441300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宽带的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传统的纸质媒体正逐渐被电子媒体所取代。近年来,短视频的出现受到了大众的青睐。目前,短视频行业用户已突破5亿。平均而言,两个网民中就有一个使用短视频应用,而且这个趋势还在继续上升。利用短视频扩大气象科普宣传,普及气象常识,成为气象科普探索的新方向。文章总结梳理了气象部门在新媒体工作中的实践经验。为应对社会化、移动化、场景化的信息消费新趋势,提出利用短视频进一步提升气象传播力的思路。
        关键词:短视频;气象宣传科普


        1短视频对提升气象宣传科普时效度的作用
        天气变化是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的一种直观体验环境。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具有服务性强、时效性强的特点,短视频文字“激活”“秒级”响应等叙事特征,促进知识普及。
        气象科普工作者要把握不同层次不同受众的信息需求,适应不同传播渠道的特点,强化气象科普产品的内涵,打造气象传播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延伸预报预警信息,将气象科学知识进一步深入人心。
        短视频提高了气象宣传科学的即时性。短视频制作和传播更加便捷,大大提高了气象宣传和科普传播的时效性,更适合当前受众碎片化、移动阅读的习惯。面对“人人都是记者,人人有话筒”的局面,海量信息带来监管难、谣言易滋生的困境。这就需要专业部门及时、权威地发声,积极制定议程。用好短视频阅读成本低、传播快的优势,抢占舆论话语权。
        短视频放大了气象宣传科普的效果,使其更受欢迎。新媒体平台越来越受关注,考验着气象部门的运营和创新能力。从内容上看,在自然灾害报道和传播过程中,短视频可以通过短视频直观、全面、快速的表达,快速还原现场全貌,满足观众的求知欲,有助于建立社会共识。形成正能量。从呈现形式来看,气象宣传科普工作可以大胆尝试适合横竖屏不同模式的创意传播产品,如Vlog、H5、动态新闻、3D动画等。
        短视频推动气象科学标准创新。短视频以其生动的内容、新颖的形式、直观的体验和风格,符人们的阅读习惯,在引起观众关注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让主流声音传播得更响、更广。例如,短视频利用讲故事和情境化的场景塑造党政机构形象;通过案例分享和报警,起到现场陈述和形象展示的作用,摆脱了以案“教”的灌输形式。可见,正是创新的内容和形式,才保证了舆论引导得当。
        2短视频在气象宣传科普工作中的应用路径
        2.1应急宣传
        面对重大转折和突如其来的重大天气过程,气象应急宣传发挥着“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重要作用。从目前的实践来看,短视频在台风应急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天气预警信息、第一现场信息、交通影响直播、台风实时定位等第一手素材,通过短视频的“直观性”和“临场感”,以及吸引观众的效果,传达给观众。粉丝很了不起。例如,2018年,深圳市气象局在台风山竹影响期间使用了抖音平台。单条短视频点赞数突破138万,粉丝数突破40万。2019年应对台风“利奇马”时,气象主播在台风登陆前的现场直播中被吹“脸扭曲”。这个话题在新浪微博上有超过1.4亿的浏览量。天气主播的视频、动态图片、表情包等形式的传播产品在微信中大量涌现。具有强烈冲击力的特写镜头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台风的影响。可见,短视频作为真实呈现和快速编辑传播的优质产品,效果显着。
        2.2重大主题和成就宣传
        在重大题材宣传过程中,严肃题材和宏大叙事题材如何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决定了题材和作品的传播和影响力。严肃宏大的主题报道需要解决与观众的距离感。


更注重细节的短视频微表情,在短时间内打造亮点,更能达到与观众产生共鸣的心理效果。在2019年新中国气象事业成立70周年主题报告中,弹出视频《气象工作者唱响“我的祖国”》,三代气象工作者齐声唱响祖国,中国气象局与新华网联合推出手绘动画《70秒看70年•风云涌动新气象》均巧妙搭配流行元素进行创作,取得了良好的交流效果。
        2.3科普宣传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与抖音短视频联合发布的《短视频与社会创新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19年6月,知识创作者近3万人,粉丝几十万。“与传统的图文形式相比,短视频知识传播具有四大特点:知识的瞬时传播、知识呈现的个性化、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复杂知识的普及化。”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师陈政表示,短视频可以“通过这些碎片化的谜题,向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展示一些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当收集到足够的碎片时,就可以掌握相关信息,有了内在联系,就可以拼出一幅完整的世界图景。”新媒体带来了场景、方法和技术的多样化,气象学家可以巧妙地利用短视频在可读性和易用性方面对一般科学教科书进行补充。接受接受度的不足,加强人气和趣味性,开发更受年轻人欢迎的科普视频。如动画、手绘等创意元素的运用;3D模拟场景的运用,场景还原突如其来的天气事件,清晰展示来龙去脉,突出事件细节。
        2.4文化推广
        新华社《国画册》系列气象篇“冷暖知己”,回顾气象事业70年发展历程,用微纪录片传递不朽的生命力。该视频发布在新华社“两个微信一头”等渠道,累计观看近500万。视频长6分23秒,利用特殊效果创造性地制作了中国照片档案馆中的旧天气照片。开启3D修复的历史时刻。采用“老照片+特效”的拼接方式,人物和场景“移动”,配上视频采访、配音解说、背景音乐和音效,让观者仿佛在历史长廊中穿行,领悟-熟悉的人和故事,感受代代相传的气象员精神。
        3挖掘更多气象宣传科普的可能性
        展望媒体新形势,为应对融合、多元化、跨界、智能化的新趋势,气象信息传播必须顺应潮流,谋划更大的发展空间。短视频在艺术性、实用性、社会性等方面的优势,不仅是气象宣传工作的契机,也带来了更高的创作要求。在技术手段上,短视频降低了知识传播的门槛和难度,调动了公众参与创作和分享的积极性;在传播渠道方面,短视频以社交互动为纽带,让知识触达更多人。2019年全国气象科普宣传观察交流活动评选出的以“搭起科普的翅膀,种下创新沃土”为主题的十大气象科普优秀作品,《70秒看70年,风云搅动新气象”和“二部”《十四节气系列手绘动画》就是以短视频的形式展现气象发展成果和气象科学知识的深刻内涵。
        在各种传播渠道争夺受众注意力的竞争环境中,要想立足气象专业,生产大众化、大众化的传播产品,就需要气象宣传科学工作者深入研究技术发展和传播规律,加强用户思维,不要“闭门造车”;要建立持续输出优质产品、取得成功、形成品牌的能力;要打通多种沟通渠道、矩阵、交叉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沟通效果。用内涵丰富、老少咸宜、浅有深的气象话题,讲好故事,打造具有时代和专业特色的名片,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音的气象传播格局,增强气象引导能力、传播力、影响力、活力。
        结论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格局逐渐被打破,人们接收和传递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媒体模式的变化导致了传播模式的变化。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气象科学的普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短视频不仅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也满足了当前主流社会群体的客观要求,不断完善和优化新媒体生态链。短视频在气象宣传和科普工作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要积极探索应用方式,紧密结合实际,整合专业资源,产出优质内容,创新工作方式。
        参考文献:
        [1]马婧.新媒体短片在校园气象科普中的应用与思考[C]//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0.
        [2]邱良川.校园气象站在气象科普教育中运用的创新思考[C]//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2第六届气象科普论坛.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