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经济技术学校 安徽省阜阳市 236000
摘要:随着电商行业的发展,物流领域又进入了全新的发展空间。物流是串联当代运输产业的重要行业,其可以通过有序的运输方式提升国家产业之间交流的整体速率。本文选择以基于“1+X”证书制度下的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研究为核心,根本目的则在于希望通过研究,能够为读者中的从教人员提供一些教育改良的可用思路。继而为国家物流行业人才输出提供一些辅助性的作用。
关键词:“1+X”证书制度;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引言
智慧物流的重要体现就是“互联网+”的引入,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智慧物流必将推动传统物流的升级,促使仓储、运输、分拣以及派送等逐个环节的智能化。针对这样一个发展的潮流,当前,民办院校物流专业教学面临着学生学习参与度不高的困境,甚至出现学生上课但心思在外的“隐性逃课”问题,其必然会影响到毕业学生的就业质量。因此物流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基于“1+X”证书制度下的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民族复兴窗口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繁重任务,党与国家对优秀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为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需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全面融入专业课程,持续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中职物流课程涵盖了货物从生产到国际运输再到国际物流管理与服务的一系列环节,课程内容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运、外贸制单、报关报检等,具有极强的“涉外”属性。学生学习此门课,不仅需掌握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学会在面对日益变化的国际形势和繁琐的国际物流业务流程时,如何坚守国家利益,如何处理和协调复杂的国际商务关系,如何高效地解决国际业务问题,这些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中职物流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既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关键手段,也是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为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培养高质量国际物流人才的重要途径。
2物流管理1+X职业技能等级考核要求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物流管理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可参加物流管理职业技能初级的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根据作业流程的规定,完成仓储、运输、信息处理、物流系统的使用和维护等作业。目前物流管理“1+X”技能等级考试分三个模块进行,包括:基础理论考核、综合技能考核、实操考核。考核的内容包括职业道德与职业安全及环保认知、物流基础与行业认知、基本管理技能应用、物流市场开发与客户服务、仓储与库存管理、配送管理、运输管理、数字化与智能化等模块。职业道德与职业安全及环保认知主要考核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环境保护及节能的意识。物流基础与行业认知主要考核学生对物流相关概念的掌握,了解物流企业、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基本管理技能应用主要考核学生办公软件的应用及沟通和合作的方法与技巧等。物流市场开发与客户服务主要考核市场信息收集的方法和实施的步骤,客户档案的管理和维护。仓储与库存管理模块考核的内容较多,要求学生能按流程完成收货、入库、订单处理、拣货、出库、补货和盘点及异常处理等作业,根据作业要求选择货物堆码技术并对储位进行编码和分配,运用库存ABC管理法对库存进行管理。配送管理主要考核配送路线的设计,并能够按照流程完成配送作业。运输管理模块考核的内容为货运代理的操作流程,熟知货运代理的相关手续,按流程完成货物受理、运送、交付及异常处理等,并能够针对不同运输方式完成相应的运费结算及运输保险与理赔处理。数字化与智能化主要考核仓储管理系统(WMS)和运输管理系统(TMS)的了解和使用。
3基于“1+X”证书制度下的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路径
3.1开展第二课堂,拓宽“思政”渠道
除了第一课程上的立德树人之外,中职物流课程应积极拓宽“思政”渠道,开展第二课堂,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1.依托技能竞赛,提高育人实效。中职物流课程对接的职业竞赛丰富,包括世界技能大赛(国际货运代理赛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际货运代理赛项、关务技能赛项)等。这些竞赛具有较高的行业认可度和社会影响力。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地参与竞赛选拔,既可以培养学生在面对激烈竞争时的拼搏和奋斗精神,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2.深入校企合作,助力协同育人。“课程思政”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长效机制。需要学校和行业企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充分利用课堂与企业实训基地两个主阵地,将“课程思政”运用于学生企业参观、顶岗实习等企业实践活动中,引入企业专家进校开讲座,把“思政”成效纳入学校和企业的绩效考核,以课程思政助力校企协同育人。3.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育人内涵。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利用“中国海关”“雨果网”“外贸那些事儿”等微信公众号或学习强国订阅号,引导学生收集和学习课程相关的新闻案例或时评,组建课程线上QQ或微信群,组织学生课后在群中开展讨论,并适时地作出点评,使学生养成关注时事、独立思辨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强化思政教育效果。
3.2小组单位任务式教学
小组以3~4个人为主,通过老师的引导,小组人员对实际中物流与供应链的相关管理环节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分工协作,继而提出一定的解决措施。小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供应链管理相关动态的积极关注,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常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第二是展示和交流小组的研究成果。这个环节可以为学生展现自我与沟通交流提供平台,培养他们全面思维能力。
3.3产教融合理念下的物流管理专业课堂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首先,课堂核心质量评价内容当中必须要包括技能考核,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考核关键点必须要在于将不同技能点进行传授,将学生的实际性表现当做考察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实用程度的基础条件;其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考核重点不应在于期末考试成绩方面,而是可以将知识点作为分界线,比如在对仓库管理课程进行讲解之后安排一场考试,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进行直接性的考核,并且还能够有效避免临时抱佛脚或者突击复习不扎实等学习现象;最后,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当中的技能点较多,并且每个技能点的难度系数也存在一定差异性,所以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可以将评价标准的形式进行适当的升级,针对掌握难度系数较低的技能点,教师必须要对该方面的评价标准进行适当提升,通过对质量评价标准提升的方式,呼吁学生对每一知识点体系的重视程度加深。
结束语
基于物流管理1+X试点工作,本文探索中职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使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与物流管理1+X职业技能等级考核实现课证融通,并从“三教”改革的视角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实施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探索和实践,深化教学改革,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原冰.基于综合素质培养的物流专业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9(09):164-165.
[2]毛佳,王西.信息技术支撑下物流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探究与实践[J].智库时代,2019(37):91+95.
[3]毕超.《运输作业》课程内容设计与实施[J].价值工程,2014,33(08):276-277.
[4]熊耐娉.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仓储配送实务》课程项目化改革探讨[J].新课程学习(中),2013(12):126-127.
[5]于雪静.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改革研究[D].天津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