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踩踏风险及防控浅析

发表时间:2021/7/19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5期   作者:汤文碧
[导读]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因处于地下相对封闭空间,存在空间限制大、客流密集高、疏散效率低的特点,当地铁站点发生突发大客流、运营突发事件、公共安全事件时极易发生踩踏事件。踩踏事件轻则造成交通组织混乱,重则影响城市治安秩序,并极易引起大面积人员伤亡,对社会带来极大影响。本文从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客运踩踏风险辨识及分类入手,综合分析客运组织风险特点及管控要点,研究制定人防、物防、技防综合防控措施以及踩踏事件
        成都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因处于地下相对封闭空间,存在空间限制大、客流密集高、疏散效率低的特点,当地铁站点发生突发大客流、运营突发事件、公共安全事件时极易发生踩踏事件。踩踏事件轻则造成交通组织混乱,重则影响城市治安秩序,并极易引起大面积人员伤亡,对社会带来极大影响。本文从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客运踩踏风险辨识及分类入手,综合分析客运组织风险特点及管控要点,研究制定人防、物防、技防综合防控措施以及踩踏事件发生后处置原则,为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安全奠定基础。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踩踏;风险防控
        0  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因处于地下相对封闭空间,存在空间限制大、客流密集高、疏散效率低的特点,当地铁站点发生突发大客流、运营突发事件、公共安全事件时极易发生踩踏事件。踩踏事件轻则造成交通组织混乱,重则影响城市治安秩序,并极易引起大面积人员伤亡,对社会带来极大影响。为充分体现“防控先行”,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客运踩踏风险,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措施,研究客运安全事件发生后的防范机制,对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安全运营,确保广大乘客出行安全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1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踩踏风险
        在地铁车站客运组织过程中,受站点内外界环境、轨道交通设备状态、现场组织不善等因素影响,发生突发大客流、运营突发事件、公共安全事件时,及时造成人员在地下站点这个人流密集场所跌倒、踩踏,引发较多伤亡。从引发踩踏成因分析,踩踏主要分为恐慌型、冲突型、阻碍型三类。
        1.1恐慌型踩踏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站点外部周边区域、站内公共区域,发生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突发紧急情况,乘客突发意识到危险,出于人类本能,在站内奔跑、逃生,在恐慌下“慌不择路”,引发拥堵及踩踏。
        1.2 冲突型踩踏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站点发生突发客流特征改变或客运组织措施不善、站点客流流线设计不合理,导致短时间内站内某一区域客流快速聚集,甚至产生严重客流对冲,乘客在拥挤过程中跌倒引发踩踏。
        1.3阻碍型踩踏
        因交通运营单位设备故障、站外外恶劣天气、站外突发活动等原因,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受突发事件、突发大客流影响,站点乘客走行路线受阻碍,造成短时间内某一区域大量拥堵聚集,乘客在拥挤过程中跌倒引发踩踏。
        2 客运踩踏风险防控主线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踩踏风险防范,应以“三消除、两保障、四提升”为主线,科学、高线、常态化的进行踩踏风险的防控工作。
        2.1 “三消除”
        2.1.1.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客流实际情况并结合客流仿真软件模拟双重研究,制定科学的站点客运组织方案、突发大客流应对方案、应急情况下的客运快处方案,并研究编制车站客流踩踏风险点位图,最大限度消除站点客运组织中存在的客流交叉点、拥堵点、阻碍点等踩踏隐患点。
        2.2 “两保障”
        2.1.2针对车站重点时段、重点区域及因客观原因暂时无法消除的常态化客运风险点,应通过强化指引、人员疏导、流线调整等措施,保障车站客运组织安全有序。
        2.1.2针对突发事件、突发客流特征改变的情况下的突增客运风险点,应通过客运组织调整、组织支援补充、启用“非常态应急性措施”的方式,保障车站客运组织安全有序。
        2.3 “四提升”
        2.3.1通过持续优化站点日常及特殊情况下的客运组织方案,提升车站客运组织能力水平。
        2.3.2通过编制踩踏事件专项应急处置方案,提升车站应急事件处置水平。
        2.3.3通过处置措施的周期性培训演练,提升站点工作人员客运踩踏风险防范意识及技能。
        2.3.4通过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设备可靠性、合理性、智能性,减少轨道运营事件发生概率,同时研究运营设备对客运踩踏情况的自动辨识及安全保护机制,降低踩踏风险。
        3 客运踩踏风险防控措施
        3.1 日常情况踩踏防控措施
        城市轨道交通各站点需结合车站布局、客流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日常情况下的踩踏风险防控措施。站点不同区域主要踩踏风险点及防控措施见表1。
        表1:日常情况地下站点踩踏风险及防控措施

        
  
        3.2 突发应急情况踩踏防控措施
        3.2.1防控组织原则:先控制进站、后控制换乘,优先保证出站。
        3.2.2资源调配原则:按照就近有限的原则进行内部调配及支援,确保人员、物资充足。
        3.2.3现场指挥原则:立即设立现场总指挥,原则由站点现场最高级别人员担任。现场总指挥指定有能力的人员担任区域负责人,并向区域负责人布置各区域联动要求、卡控关键点。
        3.2.4区域负责原则:区域负责人原则上由当站人员或熟悉当站客运组织人员担任,负责区域内人员岗位安排及换休、风险点卡控和客运组织措施调整,与其他负责人做好客流联控,并向总负责人汇报。
        3.2.5出站聚集防控要点
        ①站台扶梯口拥堵。增加站台引导力量,扶梯口安排专人值守;视情况调整电扶梯运行方向;延长站台铁马,避免拥堵;根据现场客流规律对站台出站客流进行分流;换乘站视情况调整乘客换乘路径;向行调申请列车不同时到站,或加大行车间隔。
        ②出站闸机拥堵。局部拥堵情况下在站厅或站台进行分流;经引导出站能力仍然不足情况下,开启边门或设置部分闸机常开,引导乘客从常开的闸机或者边门出站;开启边门、常开部分闸机后出站能力仍然不足时,将出站闸机整组设置为常开,引导乘客从常开闸机出站。
        ③出入口拥堵。根据客流走向确定各出入口通行方式;视情况在出入口通道摆放导流设施分流;出入口电扶梯下方安排人员引导,避免扶梯口拥堵;出入口上方安排人员疏导,避免乘客堆积在出入口造成拥堵踩踏。
        3.2.6进站聚集防控要点
        ①售票点拥堵。购票排队不均衡,合理引导分流;增开BOM、移动BOM或售票预制票;预制票点位设置需注意避免与其它客流交叉;预制票岗位优先安排支援人员。
        ②安检机点拥堵。安检点排队不均衡,合理引导分流;增加引导人员,提高通行效率;枢纽车站视情况安排安检、保安担任安检协助人员;出入口视情况进行客流控制,减小安检压力。
        ③进站闸机拥堵。合理利用通行卡处理无法正常进站的乘客事务;站厅分流平衡进站闸机能力;拥堵严重或乘客事务量较大可视情况将部分或全部进站闸机设置为常开;安检口、出入口视情况进行客流控制。
        ④出入口拥堵。根据客流走向确定各出入口通行方式;出入口提前设置绕行铁马(出入口客流控制必须是硬隔离),视情况引导乘客绕行;疏导出入口等候人群,确保通道畅通;安排保安、员工驱散小商贩和传单,视情况联合公安或城管力量;出入口客流控制时,原则上安排本站的员工和保安;极端情况下安排人员在出入口筑人墙阻止乘客集中涌入。
        4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踩踏事件处置原则
        当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发生客运踩踏事件,各事发站点应遵循以乘客安全和恢复运营作为应急处置出发点的总体原则,从“报”、“控”、“救”、“复”四方面,及时、高效、有序的进行客运踩踏事件应对处置。
        4.1“报”
        4.1.1发生踩踏事件车站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及时了解踩踏情况、原因并报站点车控室。
        4.1.2将信息报送至地铁公安、120、行调、应急值班室及站区值班管理人员,做好信息收集、上报及续报工作。
        4.1.3根据现场情况安排人员到现场进行支援,并申请人员、物资支援。
        4.1.4立即将摄像头对准事发区域,做好过程监控及证据留存。
        4.2“控”
        4.2.1车站人员迅速疏导乘客远离踩踏区域,需要疏散时关停疏散反方向电梯,开启闸机、端门,拆除阻碍乘客疏散逃生的铁马、栏杆,畅通乘客通行路径,使用广播指引有序疏散。4.2.2视情况采取封站、列车越站、清客等方式,阻断进入踩踏区域的乘客源。
        4.2.3使用警戒带、铁马、屏风等设施对受影响区域进行隔离,降低应急处置影响和舆情风险。
        4.2.4保护现场,做好取证工作。
        4.2.5各岗位间互联互控,了解清楚踩踏原因且可控后及时广播指引乘客,有效稳定混乱局面。
        4.3“救”
        4.3.1按照“生命至上”理念积极救治伤者,并在乘客中寻找医护人员参与急救,优先救治伤势严重人员;及时拨打120寻求救治资源,站点安排人员在出入口接应,提高救治效率。
        4.4“复”
        4.4.1尽量将未受影响的区域投入运营。
        4.4.2初期处置完毕,经公安及调查人员同意后,尽快恢复设备设施,安排保洁清理现场,恢复运营。
        4.4.3做好外部信息发布及舆情应对安排。
        4.4.4及时做好录音录像、留存证据,配合公安机关开展调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