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丹
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赤峰供电公司 内蒙古024000
摘要:在新发展理念下,企业经济模式更新迭代,内部审计也应紧随形式更新理念调整定位,树立大数据思维延伸审计职能,利用数据分析和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搭建数字审计体系加强质量控制,提高内部审计的监督治理效能,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环境;企业;数字化审计平台;探索
引言
当今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等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世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数据种类和规模得到了空前的增长,如今数据已经从过去简单的处理对象转变为了一种基础性的资源。同时,大数据环境也给很多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其中就包括企业审计工作。传统的企业审计工作以封闭和私有为主要特点,而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是其最关键的工作环节之一,因为信息是连接对前面工作的总结和对后面工作的铺垫的桥梁,所以在这一工作环节中往往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人们研发出了数字化审计平台,大大提高了该工作的效率。
1基于大数据环境下企业数字化审计平台构建意义
业审融合理念为内审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数字化审计则为审计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捷径。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了海量的数据,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思维已经无法适用。业审融合理念的提出一方面是为了迎合当下财务数据与业务流程紧密结合的趋势;另一方面是考虑到良好的内部审计工作效果不应仅仅停留在其反馈的结果上,审计工作与业务流程的结合可以促进企业价值链增值,在零距离、全过程跟踪数据达到对企业财务经营情况的高度了解,实时反馈改良意见,提高各部门的执行力。大数据和数字化处理方式对于新模式下审计工作的意义则体现在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分析,这一手段贯穿于审计过程的始终,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审计效率和审计结果的可信程度,使审计工作成功脱离理论化和刻板化的印象,真正发挥其监督和反馈的作用
2大数据审计发展存在的困难
2.1组织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政府审计机关是以部门职能以及业务范围等进行审计分工的,传统的审计中,这种运作模式有其独特的优势,审计人员长时间从事某一方面的审计,会积累丰富的审计经验,对业务向纵深方向推进有巨大优势。进入大数据时代后,开展大数据审计往往面对的都是一些大型且复杂的项目,这类项目涉及的业务范围广,处理的数据量大,采用传统的各自为战的审计模式难以应付,需要调动各业务部门甚至各个地区之间的审计机关开展合作,但是当前的组织结构对部门间的合作交流形成阻碍,不利于大数据审计项目的开展。
2.2审计资料泄露风险高
在传统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只需要妥善保管相关资料、数据,基本不会存在审计数据泄露的风险。而应用数字化审计技术后,所有的信息资料都是通过被审计单位与审计主体之间的网络进行传输的。如果双方中的某一方网络出现问题或被黑客侵入信息系统,都会导致商业机密的泄露。
2.3缺乏法律法规支撑
我国政府审计的开展是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的,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务院及有关机构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与审计相关的法律条例和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建立了一套基础的审计法律体系,由于大数据审计当前处于起步阶段,现行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对大数据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未做明确规定,与大数据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基本空白,这就导致了在开展大数据审计工作时,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基本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不利于大数据审计工作的开展。
2.4审计人员素质要求提高
目前,尽管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政府在招聘审计人员时越来越倾向于“复合性”的审计人才。
但就整个审计行业来看,大多数审计人员是财务、审计等专业出身,并不具备信息系统方面的知识基础。再加上数字化审计技术对于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极高,相对于传统审计方法而言,掌握该方面技能的成本很大,导致审计人员很难对数据进行挖掘、处理、分析,并得出相应的审计结论,从而影响到审计经济监督防控职能的发挥。
3保障措施
3.1健全工作组织,落实建设责任
成立数字化审计平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和联合工作组,加强对数字化审计平台建设的统一管理、协调和监督,强化各成员单位在数字化审计平台建设项目中的规划、审核、实施等管理、监督和执行职能,以保证各成员单位之间具有较好的关联性、协调性和互补性,符合整体规划。明确各方工作职责和分工,统一推进数字化审计平台建设工作,在组织上为建设数字化审计平提供支撑。
3.2人才培养机制
大数据审计工作的开展,促使审计人员不得不向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深入拓展,因此,大数据时代,对审计人才的要求由专业性逐渐转向复合型。既要掌握专业的审计业务知识,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计算机技能以及海量数据处理能力。所以,要做好大数据审计,必须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技能培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出发,加大对计算机、大数据专业知识的培训,在项目审计过程中,鼓励审计人员,转变审计观念和审计思维,多使用大数据审计工具和方法进行审计,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思维和实践能力。
3.3完善指引建设,建立标准体系
为配合智能审计模型库的建设,应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审计全业务流程指引及审计作业域模型规则标准体系,明确智能审计模型库的服务范围。鼓励各省公司多探索各种智能审计模型,不断完善审计流程指引及智能审计模型库,全面梳理各业务流程,规则标准覆盖公司各项经营活动的各个流程,满足总部、省公司、地市公司等各级单位的审计需求。加强规则模型标准体系的管理,制定智能审计模型配置的管理流程、管理办法,加强智能审计模型库的维护工作,确保智能审计模型在审计工作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3.4统一行业规范,加强监管
为了使数字化审计得到迅速发展以及确保其实施过程中的规范性,政府部门应当制定相关的职业准则,给数字化审计作出统一的约束标准。另外,还要加强对于数字化网络环境的监管,为审计信息的安全提供保证,防止审计资料的泄露。
3.5集中优势资源,强化协同配合
建立数字化审计平台咨询专家库,专家库成员由国网公司系统内审计信息化方面的专家、审计业务骨干、审计系统关键用户、中电普华以及远光等业务系统运维团队专家组成,适当配置外部管理咨询成员,全程参与数字化审计平台项目建设及有关科研课题的研讨。集中优势力量,全力推动系统建设。在系统建设过程中,统一规划、协同作业,各参与方齐心协力,做好配合,建立工作沟通和通报机制,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夯实建设基础。
结束语
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应当以最大限度保证内审质量、提高内审效能、发挥内审战略指导意义为终极目标,对基于数字化技术的业审融合审计新模式的应用进行推广,不断完善审计工作方法和体制,创新审计理念,与时俱进,力求全平台高质量完成内部审计工作,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旭,徐法璐.企业数字化审计平台建设初探[J].国网技术学院学报,2019,22(03):38-41.
[2]聂炜,刘向林.电网企业数字化审计模型的构建[J].大众用电,2019,34(03):44-45.
[3]唐玲.电网企业数字化审计管理模式创新实践[J].会计师,2019(03):53-54.
[4]王向阳,魏丽雅,郑勇,谭邦虹,胡璟懿,匡尧,付秋琳,吉强,张路,彭涛,李浩尘.数字化共享审计模式在电网企业防范风险中的应用[J].中国内部审计,2018(12):12-18.
[5]孙静,邵天龙,王小静.企业数字化审计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商论,2018(26):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