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关于应用数字化审计技术研究

发表时间:2021/7/20   来源:《当代电力文化》2021年8期   作者:王雨佳
[导读] 2020年,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给社会各界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王雨佳
       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赤峰供电公司 内蒙古024000
        摘要:2020年,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给社会各界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由于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审计结论的获得往往依赖于对审计信息的搜集,此过程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大量人员接触的线下流程,包括诸如凭证的获取、票据的搜集、纸质文档的打印和交接等。而疫情隔离以及减少人员接触等防疫措施,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审计工作的开展,致使审计独立性与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对审计行业发展提出了挑战。数字技术成为扩展审计能力,延伸审计触角的关键。当前众多组织已争先恐后制定并实施了数字化转型战略,落后者很快便会被市场、社会所淘汰,在风起云涌的数字化转型大潮中,加快数字化审计建设已成为落在审计管理者肩头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本文基于疫情对社会工作、生活的影响,提出了数字化审计体系的构建路径,以期为加快实现审计数字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疫情背景;数字化审计技术;研究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全球的数据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爆炸式增长,从而诞生了大数据这个高科技时代的产物。对审计行业而言,大数据的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多、处理速度快等特点,为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技术和方法,为审计效率的提高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进入大数据时代,审计人员面对的审计介质由传统的纸质账目转变为电子数据,审计范围由抽样检查转变为全面审计,审计的领域从财务审计扩大到经济效益审计,审计方式由检查、监盘、查询等传统审计方式转变为智能化审计方式。在当前新形势下,做好大数据审计,对于提高审计效能、推进审计全覆盖具有重要意义。
1数字化审计技术概念
        数字化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基于审计项目的目的和方向,借助数字化信息技术和手段,对被审计对象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最终得出审计结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数字化的信息以及信息的数字化是数字化审计工作的基础。一切工作必须通过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加工和处理。这其中,信息的数字化是数字化审计的难点。如何进行数字化转换,是数字化审计工作者需要进行思考的问题,也是其工作价值的体现。
2数字化审计的不足
        2.1缺少相关行业标准
        传统审计模式已具备极其丰富的法律规范进行约束。对于政府审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对于CPA审计,有《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对于内部审计,也有《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等。这些大都对于传统审计技术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关于数字化审计,各行各业的发展情况并不相同,有的企业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数字化信息系统,有的企业仍停留于探索阶段,对于数字化审计缺少一项明确的规定约束,使得整个审计行业的数字化水平很难得到统一发展。
        2.2大数据人才匮乏
        大数据建设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依靠专业人员完成,因此,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既懂审计业务,又精通计算机的大数据审计专业团队。目前,经过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培养了一批懂计算机的审计人才,但是由于实际工作中使用较少,工作任务较繁重等客观因素制约,基本停留在使用Excel进行查找、排序、分类汇总,或者使用sqlserver数据库进行简单的语句查询功能,AO软件的使用也往往局限在数据采集以及简单的查询等,深层次的数据挖掘和比对分析往往开展较少,对大数据进行管理分析的能力不强。
        2.3传统审计观念难以转变
        一方面,很多中小企业由于资金、技术的限制,根本不会开发应用信息系统,仍以传统的模式经营组织,审计人员无法应用数字化审计技术;另一方面,很多审计机构出于培训成本等因素的考虑,不会为审计人员提供IT技术方面的培训,审计人员的思维模式仍较传统,缺乏必要的数字化审计能力,使得数字化审计难以开展。


3应用数字化审计技术的保障途径
        3.1提升过程管控的实时性
        “智审计”通过驾驶舱可视化的形式,实时展示项目完成进度、审计成果、组织调配等关键指标。驾驶舱展示的指标具备穿透功能,通过数据关联,满足各层级的查询要求,同时可跳转至记录、底稿等功能模块。在各环节设置短信发送功能,对未及时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催办,按上级单位的最新指示进行督导。通过驾驶舱的可视化,组长、主审随时复核项目质量,提升过程管控的实时性,减少频繁开会沟通所耗用的有效审计时间。
        3.2.升级管理,搭建数字审计体系
        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审计需要,必须用技术创新驱动审计发展,建设以数据为中心的审计信息平台,完善内部体系构建,健全业务发展模式。有效的管理平台应至少包括数据管理平台、数据分析平台和审计管理平台。依靠数据管理平台,建立从业务系统内外部共享数据中长期取数的机制,可以有效提高数据识别和采集的效率,为深化业务协同、数据共享和综合分析运用提供保障。依托数据分析平台,建设数据网络、关键风险衡量指标与审计模型体系,加大数据挖掘技术在审计项目、风险预警领域的应用,提高审计模型精准度和覆盖面。依靠审计管理平台,建立数字化风险预判和及时预警反馈机制,有效指导审计计划编制、审计重点确定和审计资源分配,以数据管理平台、数据分析平台和审计管理平台的资源高度共享推动内审工作的高效联动。此外,还要推进实时监控、动态监测的联网审计,对审计工作开展持续的监督活动,通过数据获取、动态分析和异常挖掘,灵活地实施持续审计和审
        3.3加强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
        审计工作由于其特殊性,需要接触大量敏感数据,一旦发生数据泄露,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深入开展大数据审计的前提,是做好数据的安全保障工作,没有安全,就没有使用。首先,审计机关应制定全面的大数据管理制度,包括数据管理、人员管理、授权管理以及设备管理等,并严格按照制度规范执行;其次,建立严密的数据管理体系,从数据采集、整理、存储、分析、销毁的整个生命周期,都要加强保密管理,严格按照数据管理要求接触数据。建立数据授权模式,指定授权范围,通过不同的授权,有效隔离相关数据联系,制约数据信息的泄露,并根据需要不定期调整,保障数据在满足审计需要的同时,严格控制在指定范围。
        3.4提高审计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
        提高审计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是应用数字化审计技术的核心。审计部门在构建审计人才队伍时,要注重“复合型人才”的挖掘与培养。一方面,在向外部招聘审计新人时,不应再将目光局限于财会专业背景的应聘者身上,而要注重具备IT信息系统等其他专业背景的应聘者。另一方面,应当定期有组织地在内部举办关于数字化审计的相关培训,提高审计队伍数字化审计水平。
结束语
        内部审计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信息化内部审计系统。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化内部审计平台,突破传统内部审计在区域、资源和时间上的瓶颈限制。内部审计信息化与内部控制信息化并驾齐驱,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促进企业管理和风险管理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伍新蕾.电力企业内部经济责任数字化审计的探索与实践[J].今日财富,2019(24):140.
[2]周伟,李群,董哲恒,陶涛,李其帅.体检模式与数字化相融合后的电网工程审计革新[J].管理观察,2019(33):23-26.
[3]王正东,胡杰.企业数字化审计平台建设现状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9(21):102-103.
[4]金凌云.对数字化审计发展与提升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9(11):60-61.
[5]周二亮,阎伟,陈志杰.新时期企业数字化审计模式的创新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9(20):2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