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照霞
安徽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安徽省合肥市230000
摘要:隐患属于事故得以滋生的温床,如果不及时排出隐患,则无法掌控事故率,只有选用更加有效的设备隐患管控方式,才可以从根本上起到遏制电力工程生产作业安全事故发生率。本文针对“互联网+二维码”优化电力工程设备安全管理工作展开研究,分析预防设备出现生产事故的主要因素,总结相关经验,为同领域工作者提供合理化发展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安全管理;电力工程
前言:“互联网+”思维使得现代经济形态正在做出不断的演变,并且领域内的专业技术在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方面大范围应用。在此期间,二维码技术引起方式新颖、信息量大、可准确记载图形以及声音等多种媒体数据优势迅速崛起,再加上其不过渡依赖数据库、计算机系统、便于携带、制作流程方便快捷以及成本低等优势,逐渐替代传统形式的标识牌或者多种纸质以及电子资料存档,正在呗越来越多的大型电力企业应用到日常运营中,特别在设备设施安全培训、安全作业管理、故障隐患排查等电力工程实践的作用十分突出。移动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大量应用,推动了“互联网+”和“二维码技术”在电力设备安全管理方面的标准化、制度化以及信息化发展,自此获得多元应用以及更为广阔的推广空间。
一、“互联网+二维码”扩大安全宣传效果
为全面提升电力工程设备安全作业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以及自我保护能力,各单位均制定了专门的《工程项目设备操作安全指导手册》。此手册可以有效涵盖诸多电力工程的现场施工作业步骤,并且会设计到主要设备基本操作知识、安全作业注意事项和一些比较常见的安全生产标志牌等相关内容,借助可视化手段进行形象图文的植入、既能够贴近实际,同时又可以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保证宣传内容可以通俗易懂,更加适用于各单位的一线工程设备操作人员使用,特别是对于民工群众等文化水平比较有限的作业人员而言,起到的安全宣教培训效果更佳[1]。各电力企业为使该手册能够得到更为积极的推广,纷纷借助微信公众号或者知识管理培训平台进行推广工作,同时公司还有针对性性的制作二维码,所有员工均可通过“扫一扫”的方式直接获取相关内容,设备常态化安全作业教育培训工作因此得以更加顺利的完成。
二、“互联网+”助力安全宣教
基于工程现场生产设备操作人员普遍具有安全意识角度、素质不足、技能水平落差大以及设备安全培训效果不足的情况,为进一步解决设备操作人员的实际安全培训工作效果,需要从下述三方面内容出发,保证安全宣教工作的有效性。
(1)培训手段优化,借助互联网载体以及信息化通讯手段,整理宣教工具箱,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现场的设备操作人员进行“进场、建档、培训、交底、考试评估”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教学,保证教学的可视化和直接化,保证宣教效果;
(2)以实效为根本原则,全面提升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及培训效率,按照设备类型的不同、作业类型的区别,专门设置通用类型以及专业技术类型的培训课程,同时还需要借用人脸识别技术或者指纹识别技术,完成线上答题作业,真正实现信息录入操作流程的自动化发展,保证培训评估活动的智能化,保证培训工作中的不必要流程可以有效摒除,不断提升培训工作的综合效能及效果;
(3)加强设备管理人员(特种生产设备操作人员、特种生产作业人员)管理工作效果,将人员身份识别、指纹信息识别作为基础辨认手段,此间工具箱可以自动实现个人档案的建立,记录培训内容,并对工作人员存在的违章行为进行记录,通过这样的信息录入模式,可在线上线下同时查询信息,保证人员管理数据化发展效果;
三、“互联网+二维码”提升监管作业效率
针对现有电力工程设备进行分析,安全管理工作“谁负责查、主要查什么、和谁查、怎样查以及如何改”等相关问题,不断强化项目设备安全隐患管理和排查治理工作的标准化、条理化、信息化以及规范化发展进度,全面提升隐患排查工作的实际效率和效能,本文结合电力企业及电力工程项目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分析,针对设备危险源判断、环境因素辨识以及风险影响评价做出分析,并以此为基础上,选择“互联网+”和二维码技术对相关内容加以检索和探究,以此保证监管作业效率的吉尼进一步提升[2]。
项目管理人员能够借助“盯现场”、“输变电建设掌中宝”或者“安你会”等手机中的App应用,将其与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进行有效结合,进而对现场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监控,真正实现对所有设备操作人员、生产设备、工程设施、安全作业场所、安全作业方案、生产设备操作规程以及隐患整改等相关信息的“全方位、全天候”了解,做到精准掌握项目运行的整体节奏。对于部分现场设备存在违章的情况,可以由此前所对应的处理责任单位进行转变处理,即通过直接对应设备的个人操作员进行处理,然后借助对个人违章总体次数的计算和阶段性统计,完成对应处理,同时还可以将分包单位对应的安全评比级别细化到每个不同的工人或者班组上,以此保证评比结果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保证教育效果能够更直接的得以展现,此间的项目设备安全管理和安全监管工作也可以真正做到“互联网+”的标准化发展[3]。
上述“互联网+”模式下的安全监管工作,可以更加有效的处理好纸质检查或者台账容易出现丢失、容易被涂改或者查看不便等相关问题,也便于项目管理负责人及时查看安全生产期间的公开信息。与此同时,这种运行模式还能够更加全面的展现出项目监管以及施工作业的安全情况,能够让工程安全监管工作变得更透明,达到鼓励全员主动参与安全监管的效果。项目安全管理满意度也会同步得到提升,在督促施工分包单位的过程中,还能够更好的履行自身的安全主体责任,全面推动安全监管作业留痕模式,真正做到监管效能的标准化发展。
四、设备管理优化
对于电力工程项目而言,现场生产设备的节能环保标准以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特点的有效梳理,可借助强制性条文实现,将核心设备安全隐患排查要求作为主要执行内容,进行专门的二维码编码[4]。对于部分可能出现职业病危害的生产设备或者特种生产设备而言,使用单位需要满足相关法律法规提出的使用要求,编码合成设备所对应的二维码也需要同步进行张贴,此间的项目管理人员或者作业人员可借助扫码,对设备出厂、检验、维保、使用单位等诸多关键信息进行直接查询,并且还能够阅读产品说明书以及操作手册,真正做到及时排出生产设备故障隐患的排除工作,使得实现设备信息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有效延伸,保证监管作业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用二维码可以实现作业人员或者特种作业人员的实名制化管理,借助互联网形成专门的个人信息二维码,并将其粘贴在对应的作业人员戴有的安全帽后方,此时检查人员只要对着此二维码“扫一扫”,便可以获悉对应设备的操作人员身份、名字、培训、资格、体检、违章等诸多相关信息,有效减少内业资料核对需要完成的工作量,达到提高现场踏勘安全检查及各层级安全管理的工作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立刚.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管理薄弱原因及优化对策[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理论版),2019,026(024):1-2.
[2]朱金.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及有效对策[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9,051(048):265-266.
[3]于春辉,郑义斌,翟晨龙,等.二维码技术在工器具管理中的应用[J].山东电力技术,2019,046(003):81-84.
[4]刘有飞,刘洋,王涛.电网设备统一编码研究及应用实践[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20,364(002):238-242.